1、秀山高级中学 邱 伟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请 思考:智圆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思想现象在魏晋隋唐时期的表现如何?问题探究:宋代智圆和尚: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胜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反映当时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场景一:佛教的发展材料一: 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
2、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 “天堂地狱 ”、 “因果报应 ”、 “六道轮回 ”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统治者支持;统治者支持;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场景二:道教的发展材料一: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
3、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二: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场景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 自 “罢、独 ”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 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 “君臣等级观念 ”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材料三: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 ” 韩愈 原道 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
4、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学出现了危机。儒学出现了危机。汉代儒学理论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汉代儒学理论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大一统大一统 -社会分裂社会分裂君权神授君权神授 -皇位经常被禅让皇位经常被禅让一、 理学形成背景(儒学的危机)隋朝:隋朝: “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 ,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唐朝: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
5、,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盛行 ,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自身僵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 ,弥漫社会各个领域(唐宋)弥漫社会各个领域(唐宋)在在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的氛围下,一场以容纳儒、道的氛围下,一场以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 新儒学新儒学 理学在宋理学在宋代代 兴起兴起 。同时佛教本土化,道教儒学化。同时佛教本土化,道教儒学化二、宋明理学:二、宋明理学:1、 “ 理学理学 ” 的概念:的概念:理学 是一种既贯通 宇宙自然 和 人生命运 ,又继承 孔孟正宗 ,
6、并能 治理国家 的 新儒学 。道、佛儒(根本) (目的)实质是 以儒家纲常伦理 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 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程门立雪,说明儒家学者吸收了佛道的研程门立雪,说明儒家学者吸收了佛道的研习方式习方式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3、程 朱理学 宇宙观:材料二: “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理?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为君尽君道,为
7、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世界本原 理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有何特点? 社会 儒家伦理道德 人 人性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天理即 “ 三纲五常 ”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朱熹 特点:从哲学高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理论具有思性。理论具有思辨性,哲学化辨性,哲学化思考:思考:“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 与今天的与今天的 “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 ” 有何不同?有何不同? 把握把握 “ 理理 ” 的方法的方法 ( 方法论)方法论)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四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 “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格物:穷究,研究,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格物致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