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浅析 四川省武胜县职业中专学校 周煜 摘要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滑坡原因主要是人们观念仍落后、专业 师资 不配套、校企合作不规范、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造成的。 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 要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转,适应社会和市场变。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职业教育就是向国民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国民职业思想、职业素养的教育。 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必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即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 行的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或培训。 我们广安市和全国一样,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开始出现连年滑坡,三校生(职
2、业高中、中专、技校)数量逐年递减,与普通高中人数与日俱增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种原因值得分析与研究。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撑力量。但是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老百姓 思想观念落后, 职业教育在教育系列中还没有被广泛认可。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 历轻技能、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
3、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使得职业教育陷入窘境。 (二)职业学校普遍生源质量较差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使普高热日益升温,造成了普通学校招生的强势和职业学校招生的弱势。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的心理驱使下,总想让自己的子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只有在落榜以后或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的万般无奈之下,才会选择职业学校。因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除了在数量上差别较大外,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中等以上成绩的学生被不同层次的普高录取了,中等偏下成绩的学生才就读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不单单是学习成绩
4、差,关键是厌学情绪浓,到职业学校也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或等到了就业年龄而去就业,这样的生源增加了职业学校的管理难度,同时也让职业学校的生存面临严重的考验。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不配套 农村 职业教育的声誉不是很好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质量不高,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师资力的薄弱,专业教师不配套。在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加之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农村学校有大量的民办教师,其来源大都是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和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他们的学业基础和整体素质都比较差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农村职业学校的有些教师知识老化而不勤于学习,在传授知识过程
5、中不能运用最新科技知识对具体知识点加以深化。对新技术学习不够,不愿意坏实践精力去专研教学,对培养学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方式考虑不多。还有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经验,教学效果不好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接受终身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不但不规范,也没有法制保障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形成了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
6、行难到位 ,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其次,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再次,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而且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也滞后于企业的发展。职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校企合作不畅直接影响教学经费的另一来源,把职业教育事业推向了谷底。 (五)职教体系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当 有一些 学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变化,总是老面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
7、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对学生及其家长产生了副作用,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有一些学校则相反,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人云亦云,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一哄而上、盲目设置、仓促上马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跟着别人走的做法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在调整专业时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顾眼 前门庭若市,不顾日后门可罗雀;只顾当前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如何顺利就业,这种全心全意谋求学校蓬勃发展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再次大规模兴起于 80 年代初期,一开
8、始就遇到了生源不足的压力和生存的挑战。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类型单一,使学生缺乏多种选择;高中后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太慢,职校毕业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 制不够健全。到了 90 年代末,不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了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升温的影响,产生的结果是,1999 年全国高等本、专科教育共招生 275.45 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 159.68 万人,比上年分别以 24.31%和 47.4%的高速增长,拉动普通高中同年
9、招生 396.32 万人,第一次超过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三校招生的总和,职业教育则下滑萎缩。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城乡初中毕业生未能接受职业教育者到 2000 年达 840 万人之多 4 。 (六)职业教育面临就业供需总量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使就业 困难雪上加霜,就业难度愈来愈大,短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愈来愈严峻。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着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对职教学生心存偏见,认为他们的素质不如普教学生,认为职中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因而造成职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档次不高,一般都到企业的流水线上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加上某些地区工资待遇不高,使得职中毕业生
10、大多远离家乡寻求就业出路。出口不畅使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举步维艰。 有人简单认为,招生难与就业难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以及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价值等一系列 大环境使然,不是职业学校本身的问题。对职业学校而言,既然单凭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现状,也就只有顺应社会大势,适者生存了。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笔者认为很大原因在于职业学校自身,物必 自腐而后虫生,说到底是职业教育办学上的问题。它没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状一些职业学校办学思想滞后,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内涵不丰富,办学缺乏动力和活力,未能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
11、一)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动 中等职业教育虽非基础教育,但仍属准公共产品,和基础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外在性,主要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扶持。另外,和基础教育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从前面分析我们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缘于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但根本的问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具有可调节性的,或易于调节性的方面应是在供给方面,即应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自身。通过调节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以适应双重需求的环境。市场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充分调动、发挥 市场的力量,遵守和基于经济学的基
12、本原理,让市场经济这只手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让市场经济的法则贯穿于中职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等诸方面,成为中职教育办学的核心理念和要素;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通过这种纽带使中职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之中,使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互为推进。 1、运用产业集群思想,开展联合办学,以利益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不滞后,就必须适应和遵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更为贴 近,与企业联系更为密切的特点,中职教育必须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的运行模式,走联合之路,集群化发展。根据产业分析与竞争大
13、师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 Cluster)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群化、集约化,是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是把办学者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投入到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把关系竞争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换成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质量竞争型的发展模式,这对提升我国职 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联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受局限。无论是校与校之间的联合,还是融入企业参与的
14、大联合、大职教集团,都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联合,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干预的形式上的联合。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障企业的利益与中职教育的利益相一致的制度,并形成机制,保障各联合方在联合中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 2.引入学徒制思想,建立求学者、中职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链 传统的学徒制思想和机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 ,仍富有生命力,是因为这种机制能很好地解决技能求学者与技能传授者及雇主二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种思想和机制发展到现代,演变成被我们所采纳的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读中职校的学生以贫困家庭居多,特别是在县域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
15、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校 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 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即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全程跟踪服务,全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包括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劳动,既是老师也是师傅。 3.创新投入体制,使中职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改变政府对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的方式,变按招生数投入为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奖励性经费为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同样的投入取得不同
16、样的效果。所谓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雇用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职业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 生,合格的毕业生由政府买单,从而使中职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从而进一步调动学校对学生将来就业及就业质量关心的积极性,会促进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与联合,瞄准企业的用工岗位,和企业联手有针对性地实施项目教学和实训、实习。 4.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励、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和教师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伟大实践 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职业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在内部管理上也要向企业学习。高职有较长的职
17、业教育办学历史,在学习企业化管 理上做得较为成功,而中职,特别是县域中职主要脱胎于基础教育,多数的中职校仍沿用基础教育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中职校必须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向企业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围绕经济做文章,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为手段的,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和自觉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有效实施的校内制度和措施。 首先,要制定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制度和措施。结合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制定鼓励教师带学生一同到企业顶岗的制度,对教师实 行校企轮岗制,即每位教师至少应有一半的时间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未
18、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学校,每位教师每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全日制到企业顶岗工作。可以是学校联系的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是教师自找的企业,甚至可以是教师自己创办的私企。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所得报酬全部归自己,作为对教师的补贴和激励,并且学校工资全额发放。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促进双师型专业成长的主动性,教师既可现场指导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可学习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进而把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和先进的 理念带回学校。教师校企轮岗制在国外已有类似的做法。 其次,要制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 PBL 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
19、职教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要紧贴经济建设,教学要跟踪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企业生产需求为项目,以项目为龙头将学校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团队。每个项目的教学团队应该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教学团队要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负责。项目教学团队以工学结合的形式,结合实践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承包生产任务,所得收益除主要用于解 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费外,还应安排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给项目教学团队教师。项目教学团队除完成学历教学任务之外,还可以独立地对外开展技术与技能培训服务,所得收益同样主要归教学团队自身。通过这种和经济利益挂钩的教学团队形式的制度安排,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自觉
20、把团队(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与自身利益相融合,自觉投身职教课程改革。 (二)、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了动态吻合,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二是校企合 作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合适的技术人才;三是定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证照制度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多层次的技术人才。 1、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了动态吻合,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根据产业升级的阶段适时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现在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商业专科职业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从 80 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向高层次发展,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迅速发展,相应的新兴学科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