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问题,是要发现终极的本原。 我们如何解释世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把它归结为运动着的 原子 ;柏拉图说它是超验的 理念 ,这种理念能够影响无形式的物质。 亚里士多德对原子、理念观均不认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不可能象柏拉图所断定的那样 脱离物质而自我存在;性质不能脱离对象而存在;没有物质(质料)就没有形式。 柏拉图把 具体经验中的对象 看做是一般理念的不完全 摹本 ,是偶然、易逝的东西,而其存在的形式则是实体。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个别的对象或个体的存在物 其本身即是存在的实体 。 不过,个别的事物是会发生变化的,可以说它们(个别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可能
2、如此又可能不如此。 它们(个别事物)时而有这种性质时而有那种性质;时而是种子、树苗,时而又是果实、参天大树。 如此变化莫测,而其中是否有 永恒不变 的东西呢? 亚里士多德说有,这就是质料。 质料恒久长存、永恒运动着,其本身则不生不灭。 质料与形式的结合 即一新事物的诞生。 形式统辖着质料,质料又是潜在的形式。 形式和质料是永恒的,运动也是永恒的。 第一节 伊壁鸠鲁派 一、 原子论的自然观 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 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波 (Leucippus) ,而留基波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 435年 )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3、 原子论者认为无数原子最初处于漩涡运动之中,重的原子在中央旋转,结合成大地,轻的原子被抛到外层。 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钩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原子论者于是面临着一个难题: 要么承认本原只是存在而放弃虚空,要么坚持虚空而承认本原也可以是非存在 。 第二种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合理,但却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涡运动称作 必然性,说 “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 ”, “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 德谟克利特又说: “原子在虚空中乱作一团。 ”没有理由可以说明它们为什么必然地以这种方式,而不以那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必然产生出这一个事物,而不是那一个事物。 原子的无序运动只能是 偶然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