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6639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 实施近两年的高中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作为一次改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存在一些困惑和矛盾,有一些迫切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形成共识。今天有机会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感到非常荣幸。 一、课程改革的回顾 2007 年 9 月,我省高中阶段全面进入第一轮课程改革。在西安市教育局、市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和具体指导下,从 2006 年 12 月开始,我市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准备与实施阶段,方向明确,措施到位,

2、工作扎实,推动有力,成效显著。尤其是准备阶段的现场会和学科及管理培训会,对学校成功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伊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实施与运用的教学督导与检查,使各校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向明了,路子正确。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安市教育局和市课改办的指导下,我市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看到整体成绩的同时,通过交流,我们也发现,就西安市乃至全省整体而言,课改工作发展也不平衡。“穿新鞋走老

3、路”的情况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具体而言,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行为上的滞后,更有侥幸心理的存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对 2010 年的高考工作势必产生较大影响。 二、对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的思考 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的关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考命题大纲讨论和出台前夕,应充分考虑高考适应新课改。二是高考考纲基本确定后,新 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就必须适应高考。目前拟出台的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充分顾及目前实际,做了重要改革。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我市首批进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高二年级学生,高考备考近在咫尺。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成了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面对现状,市教

4、育局,市新改办及早动手,提前安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是尊重教育规律,切合实际,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解决大家关心、关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我们对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的思考是: 1、 2010 年的高考,是我省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高中课 程改革的理念、思想,热必在高考试题中予以体现,这毋庸置疑; 2、纵观全省课程改革实际,各地发展不均衡是不争事实。高考关注全省教学实际,兼顾全省绝大部分考生利益无可厚非。鉴于此,我们认为 2010 年高考试题架构发生本质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3、任何新生事物的推进都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渐变的历程。课程改革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高考

5、命题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导致失败。故此, 2010年高考试题本身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也不大; 4、通过我校研究已进入课程改革高考省份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试题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 化,但是,试题的内涵变化不大; 5、我省课改工作实际近两年来,部分地区、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过多地注重了形式,对知识内在结构、相互联系、体系梳理等方面关注不多,研究不够。部分学生在部分学科中“夹生饭”的情况依然存在; 6、由于“一标多本”的教材模式,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教学重点有所忽视。 7、根据吕厅长讲话精神,陕西省高考方案已基本确定,最迟在六月底出台。因

6、此,现在课改下的教学就必须适应、靠近高考方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 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程实施不久,我们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了一次学情和教情抽样问卷调查,并且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广泛听课。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通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是: ( 1)注重形式多,强调落实少。 ( 2)平铺直叙多,情境创设少。 ( 3)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 4)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 5)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 6)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 7)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差,解题能力欠佳。 ( 8)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 9)多媒体使用的多,利用板书引导学生

7、思维少。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理念并 没有完全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未完全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四、对先期进入课改省区高考方案的研究与解析 对于先期进入课改的省区的高考政策以及实际运作情况,我们做了认真的分析,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研究整理的情况。 2007 年 6 月,山东、广东、海南、宁夏 4 省区的高三学生作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首批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继 4 省 区之后, 2008 年江苏进入

8、新课程高考, 2010 年我省也将进入新高考。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4 省区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山东实行“ 3+X(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1”模式,广东实行“ 3+文科基础 /理科基础 +X”模式,海南实行“ 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实行“ 3+小综合”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考试内容、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各有侧重、各具亮点。 “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内容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六大领域、 12 个学科的必修内容。 广东省将“ 综合能力测试”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在考晒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自

9、主选择的“ X”选考科目; 海南省实行基础会考且将会考成绩的 10%计入高考总成绩,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考生档案,为高考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宁夏新课程高考与前两年高考具有衔接性,总体上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纵观 4 省区的新课程高考,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所采取的措施、科目的设置都不同,但在指导思想、评价标准、追求目标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体现了高考改革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融合。 就目前各地公布出来的 新课程高考方案来看, 2009 年高考改革方案呈现四大亮点: 亮点一: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注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考查 宁夏新高考方案“命题原则”第一条规定:“依据课程标

10、准制定考试纲要,按照考试纲要命题。命题尽力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规定的命题范围,除了受到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制约之外,还特别强调该省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的范围。 广东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 ,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新课改的主导地位既明确又具体。 其他省市的新高考方案,也分别有“考试内容将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高中新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各科目考试均以教育部制定的

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考核内容”等规定。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开始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通担心的“新高考与新课程实验是否配套”等问题,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 亮点二:致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试行多次考试 目前已经 正式公布的 9 个新高考方案中,有 5 个明确将“减轻中学生过得的课业负担”写入了“指导思想”之中。 江苏省的新高考方案只考语文、数学和英语 3 科,其中语文、数学各 160分,英语降至 120 分,总分 440 分。 辽宁省的新高考方案取消了原有的“反向小综合”,学生可以避开自己的弱项,专心于自己擅长的方面。 浙江省高校招生考试分多次进行。除全

12、县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小综合和自选模块外,还有其他时间安排了“三项考试”。 亮点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有重要位置,综合素质评价成参考 除了高考科目外,各省市还强化了学业水平 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学业水平测试保证了非高考科目应有的地位,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只注重高考科目而造成偏科,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人生打好基础。而综合素质评价,则保证了学生具备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基本素养、健康体魄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探究意识和劳动技能。 亮点四:注重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不同考生可选考不同科目 普通高中毕竟属于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

13、语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除江苏省语文、数学为 160 分,英语为 120 分,总分为 440 分外,其他各省市以上3 个基础学科均为 150 分,总分为 450 分。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基础和特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考试类别。 五、目前急需认识和处理好教学管理与高考成功对接的六大关系 新课程进行到今天,各学科必修内容已经学习完毕,必选内容的教学也大多结束,许多科目即将进入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我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1、传统复习模式与新课程下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 在多年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各校都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复习方

14、法,诸如紧扣教材,单元过关,强化基 础,加强落实等。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复习模式,诸如第一阶段的紧扣教材的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的专题讲座,第三阶段的综合考练及查漏补缺等。这些基础复习的好方法我们认为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复习中,特别是对必修内容和必选内容的复习中仍然是有效的。但是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新课程复习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有些教材的逻辑性不够强,知识结构呈螺旋上升状况,复习中要注意把相关知识适当集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有进一步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加强必修内容复习过程中的单元过关。必修内容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对新教材内容研讨不够等原因,

15、不同程度存在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情况,复习中要加强单元过关,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三是加强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理解与提升。新教材的许多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突出了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但是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只有加强归纳整理,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有许多选修课,即便在传 统课程中也有许多选修内容,有些是高考要求掌握的,有的是高考不作要求的。即便是高考要求掌握的,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认为,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定要结合科目实际和

16、学生实际,对不同科目和不同科类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3、复习与新课讲授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高考复习中,都是在新课完全讲完之后进行全面的复习,由于新课程各科中有许多相对独立的选修模块或专题,合理地安排复习和新课讲授之间的逻辑顺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程的课程安排和复习安排,由于相对独立的选修内容的出现,为教学的课程安排提 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也为我们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出发,允许各种形式的实验,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必做题与选做题之间的关系 根据陕西省高考方案讨论稿的思想,结合新课程的实际,新课程下的高考与原来的高考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选做题。

17、考生根据自己的选修内容从同等难度的试题中任选一题解答,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和复习提出新的课题,如何恰当地处理必做题与选做题之间的关系,开设好相关选做题的专题与模块,值得很好的研讨。 5、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复习教学之间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是高考的一个 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时机,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绝大部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是相应教材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根据对知识理解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这个机会,对相应科目的必修内容做一次全面系统地复习,是十分有益的。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课时少,应该抓住必

18、修内容中的重要知识,形成知识链。即要关注各知识点,又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使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今后高考复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6、传统内容与新增内容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这些内容一部分是该科目知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前沿理论的成熟部分,另一部分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些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处理这些内容,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和参加高考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它既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发展和补充。认真研究新问题,处

19、理好各种关系,会使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六、以适应 2010 年高考为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1、紧抓课标策略 任何教学活动以及管理,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和课本要求展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抓课标,紧扣大纲,紧贴课本。这样才能把握好方向、范围、重点、深度、广度以及方法等。以“标”为纲,“纲”举目张,以“本”为本,标本兼治。抓课标学习,吃透课标精神;抓课标研究,明确目标;抓课标梳理,构建教学内容;抓课标反思,重建教学方式。 2、抓 45 分钟策略 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中,除综合实践活动外,其他七大领域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 144 总学分中的

20、121 学分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仅各学科必修学分就要达到 93 学分。不难看出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好四十五分钟,是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改革的永恒话题,值得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任何教育改革都将以课堂教学来实现,可以说,课堂效果的效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 从一进入新课程,我校就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把必修模块的教学更作为重中之重。我们重点做到“三抓”,即抓新教材研究、抓新教法研究、抓实效性研究。向 45 分钟要效率,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信息。 3、抓“点”和“面”结合策略 我校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十分注重抓好点面结合工作。以点带面,突出点的提升和引领作用,同时推动

21、面的普及和深化工作。在“占”上,我们曾举办典型课例教学观摩、分析活动。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师大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外省教师和高中数学课标组和教材主要负责人来校讲学,并与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我校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了雁塔区高中语文、英语、化学、历史等学科新课程课堂观摩教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还参加了西安市高中新课程课堂观摩教学。不少教师 还分别在陕西师大、省教育学院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展示了新探索、新教法,有的还赴一些基层区县学校讲课。 在“面”上,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同课头的课例研究

22、。把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必修模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模块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问题,探索课堂作业的方法及模块评价、考试方式等问题。 4、抓教师教学方式转换的策略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抓好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使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改变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 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由过去的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接受性学习方工。 5、抓教学常规策略 教学常规是教育教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法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形盛成了抓备课、抓课堂教学、抓作业布置批改、抓讲评的

23、良好制度。 6、抓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策略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拥有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使学生有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真正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7、抓教学有效性策略 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化效果,我们实验和总结了 5 种方法,在全校推广。即“先学后讲法”,“三讲三不讲法”,“及时矫正反馈法”,“三布置三不布置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8、抓疑难问题的点拨辨析策略 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事先进行一些调查,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把问题完美解决。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理举出 1 2 个典型例题,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