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概念题(10 分,5 题) 1.生态评价-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2“反规划” -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3. -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规划区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 4. 乡土景观-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 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 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 的综合体。5.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
2、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6 生态风险评价 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8 城市化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9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10 都市圈 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11 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
3、 生态县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13 人类复合生态系统 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14 生态敏感性 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 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15 生态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16
4、 生态适宜性 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1.生态规划: 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2.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3.生物多样性: 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4
5、.生态演替理论: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状态下,任何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会发生从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正向演替,并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终点顶级群落和顶级生态系统。5.景观格局:景观的构成组分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6.景观过程: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动 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8.地域分异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
6、生的差异。 9.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得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10.生态足迹: 人类具有类似工业的新陈代谢功能,为维持自身生存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产生废弃物,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用假定的土地(或水域)面积表示出来就是生态足迹。 11.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物质、能量供给与经济系统对这些物质和能量需求之间的协调状态。 12.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7、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与公平,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公平体现 13.生态评价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生态学方法,对规划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14.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与人类有关的自然资源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优劣程度,它包括自然资源和整个环境的各种因素。1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 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
8、及其影响关系 16.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健康是没有疾病;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健康是稳定性或可恢复性;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他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恰当的定义应当是上面 6 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测定生态健康应该包括系统恢复力、平衡能力、组织(多样性 )和活力(新陈代谢)。从这个概念看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新陈代谢活动能力,保持内部结构和组织,对外界的压力必须有恢复力。 17.生态风险评价 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 18.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指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对生态环境
9、因子及生态整体进行的生态安全状况评估 19.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 。与其他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 20.自然保护区(natural reserve)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
10、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1.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22.景观异质性:区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23.景观生态规划: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个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生态规划。 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就是景观的生态规划。 而狭义的景观的生态规划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
11、局和空间过程的关系原理的规划。二 填空题(15 分,5 题) 1. 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2.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县级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 。 3. 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 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 。 4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其发展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 5 系统生态学的三类关系:元元关系:如物种与物种之间 ; 元库关系:植物群落与养分库的关系;元系关系:单一群落与区域景观(多群落) 的关系。 6
12、 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择的因子对给定的资 源利用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梯度。 7 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决定于:社会 、 自然和_ 经济的相互制约关系。 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 9 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_三大功能。 (其他略) 三 选择题:(10 分,略)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三类,即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价值法。 () 4.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传统上的生物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等的意
13、义大致上是相同的。()有很大的差别 5.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6.城市生态规划原理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五个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 9.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是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和规 模、主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 四 判断题(10 分,略) 五、简答题(4 题) (1)简述生态城市的
14、内涵。 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简述现代生态规划的特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 4、高效、和谐、可持续。 此外,生态规划作为区域生态
15、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管理的依据,与其他规划一样,具有综合 性、协调性、战略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简述 I.McHarg 的生态规划的七个基本步骤? 确定规范范围与规划目标;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根据前述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提取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的准则;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4)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 3、功能高效原则 4、趋势开拓原则 5、保护多样性原则6、区域分异原则 7、可持续
16、发展的原则 (5)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目的 目的:1)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2)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 3)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6)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 景观规划模式、景观生态学模式、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系统分析与模拟模式、乡村规划模式、环境影响评价模式 (7)简述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上,滨水居住区因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和愿望。在滨水居住区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
17、水为空间载体,巧妙地把水景融入到住宅区景观中去,市中河流空间、城市街道和住宅区内部景观保持相依相存的关系,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 让人感受到流水柔美的同时又展现沿岸城市空间的多样化,给人们创造出和谐、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滨水理论在居住区生态设计上的应用已日益广泛。 (8)如何理解生态风验评价的主要过程? 美国 EPA 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 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
18、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 )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9 )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 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10 )简述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1) 突出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和治理 :通
19、过对农村中重要 、特殊 的环境敏感 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2)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 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 绿地 、 河流、 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3)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4)突出斑块建设 。 (11 )简述新的生态规划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潜在承载力 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的目标在于优化各生态单元,使之井然有序, 而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 规划目标从优到适:没有最优的、标准的生态规划方案,只有相对合适
20、的方案。 1 生态规划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2) 协调共生原则 (3)功能高效原则 (4)趋势开拓原则 (5)保护多样性原则 (6)区域分异原则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生态学的基础理论1.生态适宜性 2.生物多样性理论 3.生态位理论 4.生态演替理论 5.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理论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4.生态适宜性理论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多宜性分析评价;开发优势特色项目5.生物多样性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实践说明:在人工设计生态系统的机构和功能是,一定要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系
21、统中通过配置适度的生物多样性来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抗逆性和生产力,并完成多样化的生态功能。6.生态演替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在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循序渐进 。 1 首先,要根据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以及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确定生态退化的阶段和恢复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2、对生态规划动态发展目标制定的指导作用,在制定生态规划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和预测的方法,要充分估测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根据这些动态变化来制定相适应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方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7.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景观
22、单元的空间配置影响其内部的生态过程;景观格局是由于镶嵌体上的其它过程产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影响协同进化8 景观格局与过程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在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规划中的指导作用,景观格局的相关理论可以直接指导一个地区不同景观单元与元素的空间布局及其优化安排。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利用景观格局理论指导景观生态功能分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连通性等方面设计。 9生态系统功能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生态规划者、管理者与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有助于进行客观与科学的生态经济评价。有助于进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并制定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建设规划
23、。10. 地域分异规律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宏观指导作用在生态规划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在总体上必须根据其热量带、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等来进行总体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来优化布局相应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门类和建设项目,原则上要求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带上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农、牧、水产、林业等项目。局地指导作用尽管该规律反映的是大尺度上的变化,但同样可用以提导一些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垂直地带性对不同高度 带上的布局、局地小气候发展特色种植等)。 11. 生态经济平衡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指导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指导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经济平衡设计; 指导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与管理1
24、2.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一定要注意现实基础与未来发展目标的合理把握。在制定生态规划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一定充分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充分考虑区域公平性原则,即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规划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公平间题,而且也要考虑规划区与其周边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利用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区域共同性与参与性原则。生态规划时,必须使自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3. 生态评价特点评价过程受评价者效用原则及个人偏好影响,也受其识别能力和环境状况的局限,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评价对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粗糙的、模糊的及随机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
25、确定性。 生态评价比较的是一个多属性的目标系统,生态因子空间不是全序,而是偏序。 14.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行为模拟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评判所采取措施的好坏,以及对外部干扰反应的强弱,常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灵敏度模型等。趋势性预测对系统有关的单因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产值等,可采用多种模型。例如趋势外推法、投人产出、回归预测、类推灰色预测等。对策性预测人为控制某些因素,分析其改变对系统状态变化趋势的影响。它属于强迫性的,用于检验分析对策可能带来的结果。 14.生态评价的方法 因子综合法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评价法 、神经元网络评价方法 15. 生态风
26、险评价的作用: 不良的生态效应是压力作用的函数,通过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权衡和检验. 不确定性评价给出了一个可信度范围, 使决策者关注那些可以提高可信度的进一步研究. 风险评价提供了风险的比较、排序和区分优先级,使管理者便于选取管理对策. 风险评价强调以良好的定义和相关的终点使评价结果以管理者便于使用的方式表达. 生态规划往往提出多个方案和措施, 对这些方案和措施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与比较,有助于决策者选择合理的方案和进行管理. 16.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 全局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17. 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27、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 生态系统的零风险; 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能力; 生态系统对全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 18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1 )保护区是一个区域,具有明显的边界,其边界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域,而是自然区域. (2 )管理是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在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保护区有不同的管理目标,主要包括:科学研究,野生生物保护 ,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保护 ,环境服务功能的延续, 特殊自然和文化特征的保护, 旅游娱乐, 教育,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文化和传统的持续等; (3 )保护区是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确定的,属于事业性实体机构
28、,而不是一级行政区. 19.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为人类提供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是保护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动态基因库.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具有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具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物质生产,开展旅游活动,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作用. 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具有宣传、教育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作用. 保护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自然保护区设置的基本条件 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珍惜濒危野生
29、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经国务院或地方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1. 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 典型性 稀有性 多样性: 脆弱性:自然性, 面积大小 、生态价值 22. 自然保护区评价意义 保护区的评价是为选择适宜的地点和确定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提供依据,也是为了能深刻认识和了解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23. 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物种分布与迁徙 地表径流与侵蚀,元素分布与
30、迁移 ;能量交换与转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4. 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 McHarg 基于适宜性评价所形成的“千层饼”规划模式 Odum 以系统分析为基础提出的区域生态系统发展战略 Forman 等以格局优化为核心的景观格局规划模式 2. 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一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 第一阶段为规划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规划的总则,编制规划大纲。 第二阶段为规划的编制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生态调查和评价、规划设计及决策,编写规划及相关图件。 第三阶段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编制规划大纲(2)生态调查 (3)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4)生态功能区划 (5)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 (6)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 (7)规划方案的审批与实施23.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 1 规划与设计原则 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 小保护区应尽量靠近;将保护区用廊道联系起来; 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 2 理论基础 平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