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6691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监测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结合监控量测数据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程技术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隧道;洞口边坡;监控量测;施工建议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隧道工程与边坡密切相关,而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差,围岩松散强度低,承载能力差,因此隧道洞口边坡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地质资料和监测数据,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治理的措施,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概况 某隧道为曲线形短隧道,洞口位于山腰上,地形条件差6。隧道进、出洞口均

2、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松散土层和千枚状砂质板岩全风化带组成。洞口下部为强风化的千枚状变质岩,岩土结构均以蠕动状松散结构为主,碎块状松散结构次之,风化发育,属于 V 级围岩,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低,软化系数小,承载能力差;洞口上部为破碎岩石堆积体,左线最大埋深 37m、右线最大埋深约 21m。 洞口超前支护设计 许多经验表明:隧道未开挖时,山坡是稳定的,合理选择洞口位置和进洞方案,正确安排施工顺序,并借助一些辅助施工措施提前进洞,能有效解决洞口的工程病害问题,降低洞口防护成本。该工程进洞方案设计采用超前长管棚配合注浆小导管。长管棚采用1088 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 40cm,设计长度为 SD 段长

3、度(洞口加强段) ;小导管采用505 热轧无缝钢管,径向间距 40cm,设计长度 6m,外插角易控制在 17。进口仰坡坡度为 1:1,采用 SNS 主动柔性防护网。 1.3 隧道洞口施工 考虑到右洞 K51+880.23K51+922 存在严重的浅埋和偏压,施工困难,因此,先施工左线。为缩短工期,隧道洞身开挖采用台阶分部开挖。洞身开挖后,由于边坡的滑动造成左线上部山体开裂,左线进口洞顶部位,裂缝宽 610mm,并有发展趋势。根据现状对左侧山体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注浆花管采用505 热轧无缝钢管,长度 8m,间距 1m1m 梅花形布置。注浆加固处理见图 1。 图 1 地表注浆加固处理平面图 2 隧

4、道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与监控量测 2.1 洞口刷坡后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洞口段边坡刷坡后,导致洞口上方堆积体局部块体抗滑力较小,从而导致该部分岩体向前滑动。前块体向前滑移后,对后方块体的支撑作用减小,从而影响到后一块体的稳定,这样形成连锁反应,整个坡体向前滑移7。 2.2 隧道开挖后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隧道开挖前,边坡的位移主要是水平方向的位移。当隧道洞身开挖时,对于浅埋隧道在隧道轴线附近的地表岩土体将会受到最大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地表沉降。当隧道开挖后支护的强度不够,或者支护不及时,隧道拱顶上方岩体出现较大变形。而隧道开挖导致的沉降将进一步影响洞口段边坡岩体的向下位移。 2.3 监控量测 依据中华

5、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并结合工程经验,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应加强对洞口段的监测。通过对K51+902、K51+906、K51+910 和 K51+912 四个断面进行了拱顶下沉监测,得出在隧道开挖后拱顶下沉在浅埋段变化较大,因此暂停对左线进行施工,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固洞口边坡。拱顶测点位移见图 2。 图 2 拱顶测点位移 3 施工建议 3.1 滑坡原因分析 洞口边坡产生滑动及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地质资料可知,洞口段坡前为岩石堆积体边坡,这类堆积体边坡的坡体材料主要是由块石夹土构成的,其中块石多由砾石、强风化砂岩碎块组成,而土质部分主要由粘粒构成。在开挖卸

6、荷后,该类边坡上部堆积体剪应力发生较大变化,极易沿分界线滑动,产生剪切滑移,坡体后缘被牵引随之产生向前向下的蠕动变形,位移达到一定程度后坡体易失稳,由于堆积体整体沿着顺倾的基岩面滑移,坡体后缘与前缘的变形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2) 在洞口段边坡刷坡后,导致洞口上方岩体局部块体抗滑力减小,从而导致该局部块体向前滑移,向前滑移后对后方块体的支挡作用减少,从而导致后一块体也向前滑移。 (3) 隧道开挖后为隧道上方岩体移动提供了临空面,这导致隧道上方岩体向隧道内移动。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地表出现较大沉降。坡体前岩石向下沉降的同时也向前滑移,岩体沉降滑移产生较大推力,导致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支护结构变

7、形使其对边坡岩体的支撑作用减少,这使得其后的岩体失去支挡而进一步滑移。 (4) 施工洞身开挖时,采用台阶分部开挖法,未采用双侧壁开挖。对围岩扰动较大,且未及时建立二衬和仰拱,削弱了山体自身的稳定性。3.2 工程措施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遏制洞口边坡的滑动,采取了如下工程措施: (1) 对山体进行地表注浆加固,采用注浆花管505 热轧无缝钢管,长度 8m,间距 1m1m 梅花形布置,同时在边坡做 C20 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 (2) 对隧道坡脚进行32 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 (3) 及时建立仰拱及二次衬砌,尽快封闭围岩结构,增加抵抗变形的能力。 (4) 洞口处增加 C15 片石混凝土挡墙及托梁,托

8、梁下设抗滑桩,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4 结论及建议 (1) 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措施对洞口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至关重要。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做到“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 。及时建立仰拱和二次衬砌,尽快封闭围岩结构,以形成合理的受力体系。 (3) 合理确定掌子面到二衬、仰拱的安全步距。根据要求,III 级以下围岩地段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 90m;IV 级围岩不宜大于 50m;V围岩地段不宜大于 40m。二次衬砌 I、II 级围岩地段不宜大于 200m;III级围岩地段不宜大于 120m;IV 级围岩不得大于 90m,V、VI 级围岩不得大于 70m。 (4) 加强对隧道进洞施工期间的监控量测,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绍洋. 连拱隧道洞口边坡稳定监测与病害治理J. 山西建筑,2007, 33(3):253-254. 2 刘明,汪家林,董建辉. 某通透肋式拱梁隧道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J. 山西建筑,2008, 34(25):321-322. 3 李新星,朱合华,蔡永昌等. 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 3(3):483-487. 4 郭锐. 考虑套拱加固作用的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研究J. 桥隧工程,2011,(2):48-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