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D) A 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 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 前进论和倒退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D) A 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 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 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C)
2、A 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 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 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 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C) A 人口因素 B 地理环境 C 生产方式 D 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 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 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 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D) A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 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 地理环境决定
3、社会形态的变更 D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A 人口因素 B 地理环境 C 生产方式 D 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A)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 A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 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 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 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C) A 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4、 D 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D) A 两者相互并存 B 两者相互决定 C 两者相互制约 D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D) A 人们的社会心理 B 前人留下的学说 C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人类的社会实践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D) A 客观反映 B 真实反映 C 社会反映 D 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D)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
5、物 C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D ) A 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 它有相对独立性 C 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 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D) A 人类的智慧 B 人类的文化 C 人类的思想 D
6、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C) A 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 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C)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 一切劳动产品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A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 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 生产工具 B 生产力 C 生产方
7、式 D 生产资料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C)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D) A 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 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 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D) A 需要的生产能力 B 重大的生产能力 C 新型的生产能力 D 实际的生产能力 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
8、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D) A 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 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 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D) A 广义的生产关系 B 直接的生产关系 C 一般的生产关系 D 狭义的生产关系 29、人们在再
9、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A) A 广义的生产关系 B 直接的生产关系 C 一般的生产关系 D 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产品的分配关系 C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生产、分配和交换 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C) A 生产关系 B 产品的分配关系 C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D)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 生
10、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B) A 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 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D) A 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 在一
11、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 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A) A 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 “跨越式”发展 B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A 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 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
12、程 D 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 A 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 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 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 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 A 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D 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 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B 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13、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C)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D) A 生产要素的总和 B 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 生产关系的总和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 A 基本经济制度 B 基本政治制度 C 基本经济体制 D 基本政治体制 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
14、制是(A) A 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 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 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 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D) A 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 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 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 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D) A 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B 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 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D 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D) A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 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 政治意识形
15、态和国家政权 D 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46、国家的实质是(D) A 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 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 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 阶级统治的工具 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D) A 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 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 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 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C) A 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 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 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 D 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4
16、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D) A 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 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 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 ) A 经济基础 B 政治制度 C 国家政权 D 意识形态 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D) A 只存在于封建
17、社会 B 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 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 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 A 是能动而积极的 B 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 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D 是无法判别的 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C) A 国家制度的性质 B 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 经济体制的性质 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D) A 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 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 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18、C) A 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 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 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D) A 一直性 B 一致性 C 唯一性 D 统一性 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D)
19、 A 不可认识性 B 杂乱性 C 无规律性 D 多样性 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D) A 相互排斥的 B 相互矛盾的 C 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 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D) A 合目的性的过程 B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 合规律性的过程 D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B) A 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 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 领导人的决定性 D 领导人的选择性 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C) A 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 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 前进性与
20、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 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D) A 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 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 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B) A 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 B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 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D 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66、
2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 A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D) A 现实的生产力 B 基本政治制度 C 基本经济制度 D 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D)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22、B 科学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7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D) A 人及其活动 B 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 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7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D) A 生活 B 生存 C 发展 D 劳动 72、人的现实本质是(C)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 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7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C) A 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D) A 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 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