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摘 要: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层次分明、规范健全、结构合理、极具可操作性,中国目前的碳排放交易立法规制严重不足,缺乏详细具体的实施细则,应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迅速制定、充实、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立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35-02 欧盟是目前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领跑者,2011 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下,依然达到 1 480 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 84%。反思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功之处,完善的碳排放交
2、易立法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概况 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始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根据该公约和议定书的要求,欧盟陆续颁布了多部指令、规定和决议,不断修改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 (一)2003 年碳排放交易指令 该指令奠定了欧盟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基础,在欧盟体系内建立了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的框架,主要规定了碳排放交易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申请(包括申请的内容) 、颁发许可证的条件(能够监测和报告排放) 、许可证的内容、配额的转让、放弃和取消、主管机构的设置、注册、中央管理机构、成员国的报告、和其他温室气体交易机制的衔接、委员会的评估和未来发展
3、、该指令在成员国的实施等内容。 (二)2004 年修正指令 该指令根据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灵活履行的三种机制,对 2003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进行了修正。主要规定了项目行为、排放削减单位(ERU) 、核定减排量(CER)等术语的定义;根据欧盟计划实施的项目行为获得的核证减排量和排放削减单位的使用;与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有关的裁定;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充分利用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而支持其能力建设行为。 (三)2008 年把航空行为纳入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指令 该指令主要是把航空业加入碳排放交易计划。主要规定了商业性空运、航空器经营者、主管当事国、可归因的
4、航空排放、历史性航空排放等术语的定义。列举了航空业排放配额的分配和发布,航空业碳排放配额总量,以及通过拍卖分配航空业碳排放配额的方法;对航空业碳排放配额实施的监测和报告计划。对航空业碳排放的核查。成员国必须确保航空业经营者提交的报告能够按照制定的准则核实,并告知主管机构。如果该报告没有以法定的方式核查,则该经营者不能在本年度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等。 (四)2009 年提高和扩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指令 该指令主要是提高削减水平,作为必要的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措施。指令制定了更严格的评估条款和削减承诺。主要规定了温室气体、新进者的定义。设施经营者要告知主管机构任何设施或其功能的计划变化,或者任何
5、分支机构或其功能的重大减少,可要求更新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从 2013 年起,成员国将拍卖所有没有被免费分配的配额。支持能源密集型企业防止碳泄漏的措施等。 除了上述指令以外,欧盟还不断制定和修改直接适用于每个成员国的关于碳排放交易的规定和只强调碳交易实施某个方面具体的决议,如2006 年的“关于避免温室气体削减量双重计量的决议” ,2007 年的“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的指南的决议” ,2009 年 6 月的“关于 2003碳排放交易指令附录一列举的航空行为的详细解释的决议”等,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范健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碳排放交易法体系。 二、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现状 中国也是
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之一,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立法明显滞后。 (一)缺乏统一的碳排放交易立法 中国目前关于碳交易的立法极其匮乏,仅有的立法是 2011 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指南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主要规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管部门、参与主体、管理方式等内容。国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方式。包括自愿减排项目管理、项目减排量管理、减排量交易、审定与核证管理等四项主要内容,确立了备案制度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等(CCER)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指南主要
7、规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工作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审定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定,主要步骤包括合同签订、审定准备、项目设计文件公示、文件评审、现场访问、审定报告的编写及内部评审、审定报告的交付等七个步骤。核证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核证,主要步骤包括合同签订、核证准备、监测报告公示、文件评审、现场访问、核证报告的编写及内部评审、核证报告的交付等七个步骤。 中国的碳交易立法层次低,这些碳交易立法目前都属于部门规章,缺乏全国统一适用的碳排放交易法。由于采用备案方式,政府主管重点在审定与核证管理,忽视了交易规则、交易条件、交易效果等规制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内容。 (二)碳交易立法操作性不足
8、,不利于碳排放交易的实施 当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主要限于自愿减排,所交易的减排量基于具体项目。缺乏法律强制性的自愿减排,使得企业缺乏积极性去实施碳排放交易,进而无助于碳排放交易立法的完善。比如,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立法中始终没有明确碳交易主体如何获取合法的碳排放权,碳排放交易实践中往往根据政策和政府计划完成碳排放权的无偿性初始分配,即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依据交易主体的历史数据来对其进行碳排放权配额的无偿分配,历史数据通常包括交易主体过去的能源投入、能源产出及废气的排放量,这种分配方法容易造成交易主体间的“歧视性分配”现象和交易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无偿初始配额而向碳排放权的分配者进行贿赂等“寻租”行为1。
9、(三) 碳排放交易立法监督不到位 碳排放交易是涉及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业,仅仅依靠政府主导远远不够,但中国在碳排放交易立法中,明显缺乏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社会监管,社会团体参与不足,这是造成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滞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中国仅有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没有对公众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监督做出规制,虽然在第 8 条规定, “在每个备案完成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国家主管部门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和提供国家登记薄查询,引导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相关各方,对具有公信力的自愿减排量进行交易。 ”但该条规定显然不是从公众参与的角度进行信息公开,而是为了完成交易。 三、欧盟碳排放交易立法对
10、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立法 欧盟的碳排放交易立法首先是在欧盟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欧盟在2003 年制定并颁布了碳排放交易指令(Directive 2003/87/EC) ,该指令是欧盟碳排放交易的基础立法,此后,根据碳排放交易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欧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指令、规定和决议。如 2009 年 12 月的“确定有碳泄漏重大风险的企业名单的决议” ,2010 年 1 月的“修正2003 碳排放交易指令附录一列举的航空企业名单以及在 2006 年 1 月 1 日或之后每个航空经营者的指定主管国家名单的规定” ,2010 年 11 月的“关于温室气体削减配额拍卖的时
11、间、管理和其他方面的规定”等。中国应该尽快制定碳排放交易的全国统一示范立法,该立法应包含碳排放交易的主要内容,并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法体系。 (二)总结经验,制定和修改详细的实施细则 欧盟碳交易立法非常严谨,注重法律的连续性和配套实施,注重法律术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比如,2003 年碳排放交易指令明确该指令的立法目的是以符合成本效益和经济可行的的方式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并进一步明确该指令无偏见地适用于 1996 年第 61 号指令(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指令)的任何要求。该指令对相关术语进行了准确界定。如所谓“配额”是指在指定期间排放一吨的二氧化碳当量,而该当量只有在为满足本指令的要求时才是有效
12、的,并且该当量根据指令是可以交易的。所谓“设施”是指一个静止的技术设备,附录一所列出的行为和其他直接相关的行为与该设备有直接的联系,而该行为会对排放和污染产生影响。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立法注重程序规制,比如对碳排放交易的审核,规定“核证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核证” ,但对于获得核证的条件并没有详细地规定,仅仅只规定一些原则性的条件。如对“核证机构应通过现场访问来确认项目活动所有的物理设施是否按照备案的项目设计文件安装,项目业主是否按照项目设计文件实施项目” 。但如何进行现场访问却没有规定。应在碳排放交易立法中迅速完善实体性规定,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出台实施细则
13、,细化技术性规范。 (三)强化碳排放交易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欧盟在其碳排放交易立法中普遍确立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内容。如 2003 年碳排放交易指令第 17 条规定:“有关的决议信息应该公开,包括与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有关的,以及与排放许可证规定的和政府持有的排放报告有关的。 ”2004 年修正指令进一步规定了该条规定。2009 年提高和扩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指令第 15a 条则规定:“成员国和欧委会应确保所有的决议和报告,包括碳排放配额数量和分配,以及对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能够立即无歧视地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披露。 ” 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就必须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参与主体都积极、主动地对碳排放信息在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披露和报告2。碳排放交易是否完成规定的减排量,是否达成自愿减排的目标,不能只靠政府和企业决定,还需要社会监管和公众参与。中国应在相关立法中明确规定公众有权获取碳排放交易信息,赋予公众监督权,发挥社会监管作用,以监督企业是否切实完成减排目标,对没有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可以诉诸法律或者诉求行政监管。 参考文献: 1 胡珀,吴锐.论中国碳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 2 王志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