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校生统一穿着校服的可能不多,但扬州职业大学每一位进校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套校服。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校服的制作生产都出自该校纺织服装学院服装专业学生之手。不仅是校服,连学生公寓的床单、被套和枕套的制作,都由学生完成。 实际上,这背后是该校打破原有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需求的探索。 服装成衣工艺是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服装生产制作流程、工艺过程至关重要。以前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学生最多也就是在实训工厂参加缝纫、裁剪等基本实践,没有机会参加真实的生产制作。 如今,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的
2、研究,学生可以真刀真枪地参加实际生产,把教学和工作合而为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技能得到增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社会就业不景气的形势下,该校纺织服装学院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该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纺织之光 2012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职业岗位与课程对接 扬州职业大学的名气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数一数二,招生的分数在江苏名列前茅。 “学生进校的分数比较高,我们也希望学生走出校门也能交出好的答卷,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服装成衣工艺主讲老师成月华副教授如是说。 “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就要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服装工艺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改
3、革探索。在成月华看来,中国不仅是一个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且也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社会需要大量服装专业人才。而服装企业成衣工艺课程对应哪些职业岗位,该职业岗位到底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理论及实践知识,需要怎样的能力才能胜任,学校该如何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方面的人才等许多问题,在以前课程设置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调研,深入的研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老师们深入服装企业,掌握第一手的企业需求,首先分析了解服装专业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其次理清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在进行构建教学体系,选择培养规格与目标,重整教学内容,
4、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式。提出“注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分析,采用模块化的知识结构”的教学指导思想,实施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确定课题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成衣生产过程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 教学符合一线真实性 实施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将生产第一线中的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项目任务,进行以任务要求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序的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成月华介绍说,教学内容必须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可拓展性。最重要的是涵盖服装的生产全过程,从接受生产任务开始,一直到产
5、品包装入库。服装成衣工艺涉及制作和生产管理。老师们到企业中,对实际产品的生产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提炼,转化为教学内容。老师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对于基本制作、操作要领进行讲解,明确生产流水线如何编排,以及在编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难点。让学生关注在管理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以及产品的裁剪、缝制、整烫、检验、包装等具体流程是如何的。最后,老师把学生分配到各个环节当中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学体系的改变,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随之改变。现在的考评采用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用书面理论考核、产品质量数量考核、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考核等方法,以教师讲评、学
6、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形式,分阶段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主要考核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创新和扩展能力。 学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老师们掌握了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不仅为服装专业建设提供实际数据,同时能够提高服装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校的公众形象与知名度。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建设方法,得到扬州职业大学教师的认同,也被其他课程的改革建设所采用。 课程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成衣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近二年举行的全国性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中,该校学生取得了两个银奖、六个铜奖的好成绩。 最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扬州职业大学服装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强、素质高,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使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扬州嘉扬服饰有限公司参与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公司负责人朱运阳评价认为,教学改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教学双方均带着项目任务去授课和学习,目的性与针对性更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同企业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