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地震参数与地震序列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 通过 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 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确定地震参数。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获取不到资料,就无法获得其参数。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就可以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
2、记录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使用仪器观测地震,促进了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随着仪器观测技术日益进步,各地地震观测点的分布日趋密集 。 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不论人迹能否到达,只要其震级足够大,都可以根据各地观测到的记录,求得其参数。于是人们可以在遗漏极少地震的条件下,研究和比较各地的地震事件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条件等有关地震活动性方面的问题。 4.1 地震基本参数人们使用地震仪进行地震观测,一般分作三个方向,分别记录。在一个观测台上,常常是将两个同样的水平拾震器,分别安装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另外一个性能相似的垂直向拾震器,安置在侧边,构成一个完整的拾震系统。 地震波自地震波自 地下从震源出发,传到观测点 S,射线与地面在观测点下形成出射角 e,经过折射,出射到地面,变为视出射角 e,将地震波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分量。垂直向地震仪拾得垂直方向地动,两个水平向仪器则分别拾取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