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569889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哈工大天文学概论第11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与超新星爆发记录的甲骨文拓片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 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 “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 16世纪前,天

2、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 2世纪到 16世纪的 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关于日食的甲骨文拓片天干记时表甲骨文拓片星图星表 我国古代取得了大量天体测量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星图、星表。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坐标加以汇编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魏人石申编写了 天文 一书共卷,后人称之为 石氏星经 。虽然它到宋代以后失传了,但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唐代的天文著作 开元占经 中见到它的一些片断,并从中可以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

3、十八宿距星和 115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绘制星图。现存最早的描绘在纸上的星图是唐代的敦煌星图。唐敦煌星图最早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至今仍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它绘于公元940年,图上共有 1350颗星,它的特点是赤道区域采用圆柱形投影,极区采用球面投影,与现代星图的绘制方法相同,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采用圆、横两种画法的星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敦煌星图局部辽代墓顶星图,该图绘于公元 1116年北魏墓顶星图, 绘于公元 526年 現存在蘇州博物館內的蘇州石刻天文圖,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星圖之一,刻於公元

4、1247年(南宋丁未年),主要依據西元 1078 1085年(北宋元豐年間)的觀測結果。圖高約 2.45米,寬約 1.17米,圖上共有星 1434顆,位置準確。全圖銀河清晰,河漢分叉,刻畫細緻,引人入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天文學的發展水準。 苏州博物馆藏南宋石刻天文图拓片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中的古天文图宣传板汉代瓦当上的四象图案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 140年前的 淮南子 一书中就有 “日中有踆乌 ”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 汉书 五行志 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 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 “河平元年 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

5、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 807年 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 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 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 “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约 2000年,历史上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 ”載於 漢書 五行志 中的河平元年(西元前 28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

6、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日出黃有黑氣 黑子的記錄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当日食发生时,本来光芒四射的太阳会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成为一个暗黑的圆面,星星却出现在白日的天空,这样的奇特景象,对于不了解其原因的古人来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成为了中国先民们重点观测的天象。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 书经 胤征篇 记载: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瞽奏

7、鼓,啬失驰,遮人走 ” ,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 诗经 小雅 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 770年 公元 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 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次,不及总数的 1%。 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种周期,认为 135个月中要发生 23次日食。大约从公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 日食的记录 日食甲骨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

8、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好象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 “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 “星孛 ”, 春秋 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 76年出现一次,从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 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如 史记

9、秦始皇本纪 记载: “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这段记载的年、月、日数,位置和近代科学家推算的完全相符。到战国时代,我国对彗星的观测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画着各种形态的彗星图 29幅,这些彗星的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条数也不等,彗星的头部有的是一个圆圈或圆点,有的是圆圈中心还有一个小圆点或者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彗星的不同形态,其观测的精确程度就今天来看,也是有科学价值的。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晋书 天文志 记载: “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

10、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 ” 。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中国的彗星观测成果,得到近代西方天文学家的高度赞扬。法国人巴尔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研究 彗星轨道总表 之后曾说: “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算中国的记载。 ”有星孛入于北斗 彗星的记录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绘有彗星图象的帛书夜中星 陨 如雨 流星的 记录 在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 闪 而逝, 这 就是流星。有 时 候 还 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 飞 流,好象下雨一 样 , 这 就是壮 观 的流行雨 现 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 际 空 间 中叫作流星体的

11、尘 粒和固体块闯 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 烧产 生的光迹。 中国人 对 流星群、流星的 记载 ,早于其它国家。古 书 竹 书纪 年 中就有关于流星的 记录 : “ 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 陨 如雨。 ” 左 传 的 记载 , 鲁 庄公七年 “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 见 ,夜中星 陨 如雨 ” ,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 记录 。我国古代的流星雨 记录 达 180次之多。 中国人不 仅记录 流星,而且能准确地指出 陨 石的来 历 : “ 星 坠 至地, 则 石也 ” ( 见 于 史 记 天官 书 。)而在欧洲,公元 1768年曾 发现 三 块陨 石, 对 此巴黎科学院推 举 拉瓦 锡 做研究,他得出的 结论 却是: “ 石在地面,没入土中, 电击 雷 鸣 ,破土而出,非自天降。 ” 一直到公元 1803年欧洲人才知道 陨 石的由来。夜中星陨如雨 流星的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