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中小学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几点认识【摘要】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中小学校的的发展走到了一个瓶颈期,要想在学校各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更大发展,就必须以推动教育的“去行政化”改革为前提。只有去除教育“行政化”的束缚,才能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育规律办学,排除内外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牵制,让学校回归本色。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去行政化” ,改革 笔者为了调查中小学校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为聊城市某县(区)的 2 所小学、2 所中学及一所高中,共发放调查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08 份,同时对所调查的学校领导层及普通教师进行了
2、半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结果显示,目前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发展等各方面受到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管制太多,严重束缚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要想使学校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的中小学教育取得进一步更大的、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小学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笔者认为,只有推动教育“去行政化”才可以让中小学校的教育回归教育本位,按教育规律办学;才可以调动起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才可以排除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2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下面
3、,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关于中小学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粗浅的看法: 第一,教育“去行政化”可以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学校的民主管理,就是集中广大教师的智慧来管理学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坚持民主,保障教师有参与学校决策、学校管理的权利,有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而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学校提出的“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s,简称 SDP) ”的研究,80 年代后提出的“学校改进计划” ,90 年代后,的“学校发展计划”都是旨在通过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效能的研究。该计划与传统的学校发展计划不
4、同,它的核心理念是“全员参与”和“自下而上” ,彻底的转变了威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和关注环境变化及学校组织的适应性,同时也彰显了关注个体发展需要的人本主义情怀。该计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过去,指向学校发展的未来,并不仅仅关注学校发展的静态,更加关注规划过程本身以及规划的实施过程。本人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的“全员参与”和“自下而上”理念,而这正式我们现行阶段中小学校管理中需要改进和突破的地方。如果将学校内部的“行政化”逐步褪去,学校就可以摆脱以前的各种传统思想及管理模式的束缚,实行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管理模式,更好的理顺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在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集中教师的智慧,
5、让“全员参与”和“自下而上”的理念贯彻每一个管理及决策过程,那么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会更加规范有序,管理3成效会更显著。 第二,教育“去行政化”可以为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提供空间,从而更好的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发展的内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既有表面、外显的硬件设施的改进和办学规模的发展,也有深层、内在的质量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后者则更为重要一些。学校发展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人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那么,学校发展的关键就是指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领导团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教育、引导,是在教师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领导团队的发展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
6、支持和保障。作为学校队伍最庞大的群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师的需求满足与否直接决定着他们会以怎样的态度去开展工作,进而影响的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一个人的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的实现或自身需要的满足而不断努力的过程。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 1943 年初次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 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
7、,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4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 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种类型,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
8、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而且这样的需要,是伴随在教师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过程中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因此,通过满足教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那么,对中小学校而言,教师需要的尊重及自我实现的满足,则可以通过学校的管理民主、决策民主中得到充分的实现。 “去行政化”后,学校的发展、管理就是依法的自主发展、自主管理,校长就可以摆脱各种束缚和牵制,完全按照学校的发展实际、教师的发展需求、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来制定制度,完善机制,来满足教师的高层次的需求,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
9、性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去行政化”过程也是校长权力解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主体性地位突出、高层次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 。 第三,教育“去行政化”可以为实现中小学校的第二次跨越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从笔者的调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中显示,目前,中小学校虽然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然而其实很多工作的开展只是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去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对校长的考核,也是按照他们制定的条件来考核,校长们为了自身的下一步发展进5步,不得不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去做,而不是按照学校的实际需求。这样,学校的发展就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缓慢前行。而让教育“去行政化” ,就可以改变政府把学校
10、当作下属行政机构来管理,改变“统、包、管”模式,转变政府的角色。 “去行政化”后,对于学校教育,政府教育部门的责任就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依法保障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等问题;二是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在认真履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监督各学校,而不是动辄用行政权力,对学校各项事务指手画脚,干预学校正常运转。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它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断变化,进而实现其改进和强化其实现社会功能的能力;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是各学校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助推力的过程。1996 年,美国未
11、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总结了世界许多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在第二曲线一书中,提出了“第二曲线”的理论。我国许多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将扬?莫里森第二曲线原理,引入了学校发展的研究领域。所谓“第二曲线” ,是相对学校发展“第一曲线”而言的,它是指学校发展从初始发展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进而进入相对稳定期,再逐步发展进入成熟期和高峰期,之后进入下滑期和衰败期的学校发展曲线。进入此阶段的学校管理者所应该做的应该是努力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 ,促进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第二曲线” ,使学校进入另一个发展周期。而在“第二曲线”阶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领会变化” 。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在我国中小学是
12、客观存在的,而6把握好这两条曲线的关键人物是校长,校长要不断寻找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适时启动“第二曲线”战略。对现代学校发展第二曲线有影响的外部因素是政府、社会,内部因素是校长、教师。本人认为,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及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去行政化”的明确要求,从政策方面拆除了限制中小学校发展的藩篱,这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及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学校实施“第二曲线” 、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推动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中小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解决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兆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 年 11 期 2杜德安.学校发展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年 3(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美)扬.莫里森(Lan Morrison)著.第二曲线M.张晓译.团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