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翻译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The definition for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your understanding, can you give TRANSLATION a definition? Translator, traitor. 翻译者,反叛者也。 Translation is like dancing in chains. Translation is like a woman, beautiful but not loyal, loyal but not beautiful. Transl
2、ation is like playing music with another kind of instrument. All in all,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ranslation is the reproduction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first in meaning then in style.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简言之,翻译是一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
3、再现出来的艺术。中国翻译历史 -起源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礼记 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 周礼 中的 “象胥 ”,就是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 。 “通夷狄之言曰象;胥,其才能者也。 ” 。 礼记 王制 提到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为了 “达其志,通其欲 ”,各方都有专人 ,而 “北方曰译 ”。后来, 佛经 译者在 “译 ”字前加 “翻 ”,成为 “翻译 ”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玄奘 (公元 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个立志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二十八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 唐太宗 在 大唐三藏 圣教序 中
4、对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窗,蹑霜雨而前跃。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已是四十五岁左右。 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 75部 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字。玄奘的译着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着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宋代,历一千二三百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以佛家为最有系统,最深刻。晋
5、代 道安 (314 385)主张质,即直译。他提出了 “五失本 “,意思是,在用汉文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他又提出了 “三不易 ”,意思是,三种不容易做到的情况。 鸠摩罗什 (344 413)则主张除 “得大意 ”外,还须考虑到 “文体 ”。 为使佛经真义得到广泛流传,他运用了达意译法,使诵习佛经者能易于理解接受。 北宋 (960 1127)初期还有翻译活动 ,以后逐渐衰微。它的重新兴起始于明代( 13681644) 永乐 五年 (1407)。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 ,创立了 四夷馆 ,培训翻译人才。 明代末期, 西学东渐 ,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 , 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意大利 传教士 利玛窦 (1552 1610)说: “且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 同时代的一位中国科学家李之藻 (? 1631)在描写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译书态度时说: “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 ”此时的翻译往往用合作方式,同初期 佛典 翻译相似,即中国学者与外国人合作翻译,润文的责任则放在中国学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