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生态文明理念在城镇建设中的应用【摘要】:过去工业文明支配下的城镇化之路,曾经波澜壮阔,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其问题逐渐累积并暴露出来。鉴于工业化对于城镇化规模的要求,许多城镇往往是以“摊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 “城镇病”逐渐凸显。一些城镇已然超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这样的城镇建设与人性化的理想相去甚远。因此,今天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想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社会格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及时吸取中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教训,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镇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引言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会议公报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并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积极稳妥”四个字,反映了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基本态势。今天的城镇化,是沿袭过往的工业文明模式,还是抓紧转向,顺应全球追求低碳、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潮流,走出一条绿色城镇化之路,答案其实已不言自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亟须转向,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镇化转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镇化、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镇化,在思维模式上,要2把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 一、目前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城镇化发展理
3、念落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大搞形象工程建设。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大面积乱批乱占土地,建各种各样的产业园、软件园、科技城等,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大兴土木;把城镇化错误地理解为土地非农化,挤占大片农田。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增量土地的发展,忽视存量土地的挖潜,任意扩大用地规模。 2、城镇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压力剧增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资源、能源等物质要素构成巨大压力。 3、城镇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危机严重 生态文明以生态原则来审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城镇中心污染
4、的主要生产者;第三产业耗能低、排放少,且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生态文明思维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镇建设是城镇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依照城镇规划,对城镇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以及对城镇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的目的。从而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加以保护,促进资源科学合理3的利用,让生态环境为城镇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项功能,从而调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 保护生态环境与城镇的建设密切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现代
5、化的城镇建设,必须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并没有出现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农民建城镇豪华商品房翻版的现象。城镇豪华商品房翻版的所谓新村,中看不中用,没有家禽养殖栏舍,农具没有地方放,不便贮存和晾晒粮食,不方便农民把农产品搬进家门。建设此类新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民宁愿居住老房子,却不愿搬进新村生活的怪现象。根据罗政村的自然环境特点,北流市的规划师大胆的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城镇建设中,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得欢迎和喜爱。在这里,老百姓的住宅别具一格,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协调、融洽。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特色,集经
6、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甚至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如今,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农户庭院自成体系,是典型的生态家园型。生产场所与生活场所结合一起,除了楼房、清洁厨房、卫生的厕所、标准的家禽畜养殖栏舍、自来水等配套设施外,还实现了庭院的美化绿化、道路硬化、以及果园、菜园、猪舍、鸡鸭栏一体化。由于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老百姓的住宅别具一格,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协调、融洽,村里村外绿树成荫,果园飘香,因而,罗政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4范村,吸引了区内外不少游客呢。 三、如何把生态文明理念应用到城镇化建设中去 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思想
7、,因地制宜,采取正确措施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生产力 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态生产力反对工业文明的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于生产生产力的定义,廖福霖指出:生态生产力是指人类推动复合体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以推动城镇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2、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投入
8、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物质方面的投入,即在环保设施的建设、环境的管理、生态系统的恢复等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一切有形资本;另一方面是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其主体既有城镇的管理者、建设者,也包括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这种投入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是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5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科学规划,促进城镇三大效益相统一 城镇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在规划
9、中,必须重点强调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总体协调,统筹安排城镇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体来讲,一个城镇的规划,要将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这一基本原则贯彻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产生“1+12”的效果;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的保护,使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此外,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规划督察机制,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城镇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 4、加强生态文明普及工作,建
10、设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文化的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化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要保护好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从中吸取生态文明的精华;二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伦理观,激发人们自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三是加强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要在城镇的社区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感,增强人们建设绿色家园的责任感。 结束语 实践证明,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北流城镇建设中去,对于节约能6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景观的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成功的,值得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力.林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J.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朱卫泉.论城镇建设的生态施工J.城镇建设,2010,(8):175-176. 3高建新.城镇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位建筑师对本土城镇建设的几点看法J.建筑设计管理,2005,(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