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消除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误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多年来的贯彻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从中分享到了实惠。最近以来,由于思想认识和媒体所谓的“新锐理论”导向,社会上对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些许议论。有的认为应该松动计划生育政策,有的直接提出“两孩化方案” ,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老龄化会给实现中国梦形成强大的压力,甚至有部分群众误认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放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要求,以及目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澄清和消除计划生育方面的认识偏差,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条件。 误区之一: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全国生育“
2、一孩化” 。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我国于 1973 年宣传计划生育问题,1980 年第一次国务院出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规定。从这个规定一直到现在,国家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从来都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全国“一刀切”式的“一孩化” ,即在中国城镇和部分农村实行的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部分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35.9%,也就是说总人口中 35.9%是属于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在农村实行生了一个女孩再允许生一个的共有 19 个省,它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52.9%。在农村支持允许生两个孩子的有 5 个省,占总人口的9.6%。在部分省或者部分地区,如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允许生两个以上孩子的生育政
3、策的占总人口的 1.6%。以上数据可以证明,2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对不是“一胎化” 、 “一孩化” ,是分类指导、有所区别的政策。 误区之二:照顾生育对象的增多就是放开生育计划。关于照顾生育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城镇人口的第一个孩子得有先天性疾病而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二是在近几年来,由于 80 后独生子女相继进入婚育年龄,加之重新组合的家庭持续增加,符合并申请照顾再生一个孩子。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符合照顾再生一孩条件的对象越来越多,而并非是出于生育政策放宽的原因,其具体实施也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且必须严格按照省级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所明确的照顾生育条款来执行,符
4、合照顾生育条件的,必须经县(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并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实际的“一孩化”比例将更低。 误区三: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支持就是国家鼓励生育。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执行的有关计划生育精力扶助政策主要有三项:一是对计划生育家庭(包括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的老年人在 60 岁以后实行每年奖励一定额度的收入;二是对于计划生育家庭实施了节育手术的实行一定额度的奖励;三是实行出生缺陷干预资助政策;四是从 2009 年起,国家卫生部印发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管理方案 ,文件明确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行这些相关政策的目
5、的,就是为了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状况和用政策激励、创造更好的计划生育环境条件,并不是鼓励单纯的生育现象。 3误区之四:管理手段转型转变就是“计划生育淡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 30 多年来,先后经历了从行政强制手段到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再到基本步入法制化管理的三个阶段。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文明执法,服务为先,无论是动员无生育计划而怀孕的对象采取补救措施,还是对违法生育对象征收社会抚养费,都坚持宣传引导为先,思想教育为主。管理手段的转型转变,导致少数群众误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松了。管理手段趋于人性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便民维权的客观需要,
6、是统筹解决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领导和干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管理手段人性化并非不管,而是文明、依法、科学地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也就是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等于不优化计划生育政策。从 1980 年到 2013 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 34 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比如,关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辅助政策、少生快富政策、城乡“低保低补”政策、出生人口缺陷干预、生殖健康保证政策等,是对最初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政策的一种修补。 误区之五:计划生育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到201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经占
7、到全部人口的 14.3%,到本世纪 50年代将达到 50%以上。另据预测,从目前到本世纪的 50 年代,我国将处在人口红利的末端时期。应该承认,人口老龄化确实对社会发展将产生影响,比如劳动年龄人口的总体比重将下降、人口综合赡养系数将提高、养老负担将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将加重。但是,对于这些影响我4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一是人口老龄化说明生育少了、质量高了、寿命长了,这本来就是社会的进步。二是老龄人口增加并不必然等于“非劳动人口”增加,因为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实际劳动年限也在延长。三是随着人口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提高, “人口红利期”也在延长。四是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各
8、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在不断创新和增加。这些对于缓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五是当前的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关系,这是第一、二次人口高峰存活下来的人口周期性地鱼贯进入老年期造成的,是高出生率和人类寿命延长的结果。六是计划生育只减少出生人口数,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减少未来老年人口的数量,因为现在新出生的人在 60 年后就成为老年人。 误区之六:偏低的总和生育率难以形成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考虑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三个思路:一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人口增长理念本身区别很大;二是中国的人口国情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特殊性;三是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很
9、低,甚至许多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根据资料介绍,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整个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人口真正乏力的问题。比如,欧洲的总和生育率仅为 1.8,而西欧总和生育率仅为 1.6,大大低于 2.16 的平均水平。我国的总和生育率 1950 年 5.81,1960 年4.02,1970 年 5.81,1990 年 2.31。另据 2010 年世界人口展望估算,2010-2015 年,世界各国中总和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的包括法国(1.99) 、美国(2.08) 、澳大利亚(1.95) 、新西兰(2.14) 、印度尼西亚(2.06) 、5土耳其(2.02)等,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则明显低于更替水平
10、(1.56) 。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我国的总和生育率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一是黑人黑户的人口问题;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三是结婚次数和特殊政策的问题。 误区之七:人口老龄化就是劳动人口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是个必须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外都一样。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世界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1950 年的 5.2%上升到 2000 年的 6.9%,标志着全球人口已接近老龄社会水平,到 2010 年该比例上升到 7.6%,预计到 2050 年将达到 16.2%。欧洲总体的年龄中位数已经超过 40 岁。尤其是在西欧,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 2040 年所有西欧国家 65
11、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都将超过总人口的 25%。1950 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仅为 4.9%,2010 年达到 22.7%。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2010 年占13.8%,预计到 2040 年占 26%。人口老龄化并不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这是因为在二战以后,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影响,人口的预期寿命在持续延长。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为:1949 年 35 岁,1957 年 57.9 岁,1976 年 65 岁,1980 年 68 岁,2000 年 71.8 岁,2010年 74.83 岁。2010 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
12、期寿命为 69.6 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 79.8 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 69.1 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大幅度延长,人口的劳动年龄实际也在延长。 误区之八: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最近以来,不少专家在提出和研究“用工荒”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观点。一是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和提出源于中国人口过多,人口过多是导6致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二是认为当前中国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就是源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与发展需要脱节;三是认为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是丰富劳动力的作用;四是认为政府只“人少好过年” ,而不想“人多好劳动” 。这些观点确实值得商榷;一是
13、所谓的“用工荒”实际上是个假象,中国仍然是全世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 800 万以上,农村按照土地吸纳度计算的过剩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70%以上,从 2011-2020 年,全国将有 2亿农村进城定居和就业。二是现在的“用工荒”是相对于农民的就业边际效率而言的“用工荒” ,即现行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规模仍然很大,但在基本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的收益预期在提高,已经不象当年那样,只要有收入就出去打工了。三是把我国改革开放 34 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于劳动力资源多,这是不客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个条件,但不是根本条件,最重要应该是体制改革、机制转型、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14、。四是认为“人多好劳动”更欠辩证思考。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劳动者,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口” ,而不是“劳” 。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多并不是优势,而是劣势,因为增加就业机会和保证就业成本的难度更大。 总之,对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运用客观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切不可人云亦云,误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在我国也有不少媒体不负责任地传闻不利于计划生育政策顺利执行的信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有的甚至将实施计划政策与实现中国梦对立起来。为此,国家人口计生委郑重申明: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既不7放宽,也不收紧,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也包括稳定各地具体
15、的生育政策。从逻辑关系上看,实现中国梦与人口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国梦的目标实际上是个结构性的概念,不是仅仅只指以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态文明为重点的中华复兴问题,而且内在地包括计划生育、人口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内容。要提高人口发展的质量和生活水平,一个必须的前提条件就是人口再生产必须是有序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一定要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只有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否则,如果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轻易动摇甚至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就必然会导致人口增长状态的失控现象,人口增长完全有可能出现不利于中国梦实现的“反弹”现象,即人口总量的无序增长将吞噬、稀释和消耗经济发展成果。所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计划生育政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