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淘宝村变迁史为当年的“中国淘宝第一村” ,义乌青岩刘村是互联网中那座庞大虚拟交易城的现实根基之一,也是义乌乡村“触网”的个样本。 青岩刘村不大,但却有两百多栋“仓库” 。在这个舞台上的人来人往,以及上演着的一场场店主淘汰赛,无一不折射出中国电商世界的风云变幻。 2010 年,借着互联网的“风口” ,淘宝店主们在青岩刘村贡献了近20 亿元交易额。如今,金冠店主们却在离开,虽然有更多的新人仍然前仆后继地涌来,但前辈们的成功似乎很难“复制” 。 有人认为,淘宝村正在衰落,也意味着网络创业将陷入低谷,因为优势资源已被少数人占据。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业者是否就注定只有失败呢?当外部优势一去不回,真正决定
2、成败的,还是只有创业者自己。 2009 年 1 月 13 日 靠着 999.6 亿元的“风口” 淘宝网在 2008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卖场,当年交易额为 999.6 亿元,这一数字强烈刺激了创业者们的神经。此时更是马云宣布“淘宝免费三年”的最后时刻,抓住了这条 C2C 的尾巴,也许就能抓住成功。 2008 年,王军加入义乌青岩刘村的创业大军时,他大学还没毕业。时机最重要,王军没怎么准备,揣着 2000 元钱,骑着自行车拐了一个弯,就进了隔壁的青岩刘村准备创业。 2此时的青岩刘村才刚刚完成旧村改造,村里全是空置待租的新楼房。义乌的小商品“家底” ,村子旁坐落着的义乌最大的货运市场,再加上200
3、8 年淘宝 999.6 亿元的年交易额一青岩刘村顺水推舟地走上了“淘宝村”之路。 当年,300 元可以租下一个 4 米乘 4 米的单间,再拉一根网线连接到从二手店淘来的电脑,就可以开张大吉了这是青岩刘村淘宝店主的标配,全部搞定也不过 500 元花销。 王军也不愁没钱进货。由于店家扎堆,嗅觉灵敏的网货供应商早就进驻村子,抢占了所有一楼店铺。王军租下的楼房。底层就是一家小饰品的供货商。王军走进店里,刚刚表明自己新开了一家网店,供货商老板就立刻向他推荐了多款网络中的“爆款” 。 那时王军们享受着供应链完备的优势:供货商主动承诺王军可以只买样品,按订单提货,卖不出还能退货,甚至还能“代客发货” ,负责
4、产品的网上售后! 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全国各地的创业者闻风而来;载着各色货物的快递车辆又从这里鱼贯而出,奔向全国;而弥漫在空中的,则是象征着交易往来的淘宝旺旺独特的“叮咚”声。 2009 年高峰时。青岩刘的常驻人口达到 8000 人,甚至一度接近一万人。尽管租房的店主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交流,大家通常都各自杲在房中维护网店,但王军能感觉到“拥挤” 。有一天夜里两点,王军处理完最后一单,正准备休息,突然旺旺又响了。王军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从狭窄的床铺上弹起来,回到电脑旁才发现,原来是隔壁卖家居用品的旺旺在3响。 “因为怕错过任何一条留言,大家都默契地将电脑音量调到最大。 ” 线下链条的畅通在线上得
5、到了最迅速的回应,王军的店铺在上线的第一天就成功交易五单,三个月信用级别就从零蹿到四钻。但更大的“神话”在青岩刘村的店主间流传:两天卖出一个双皇冠!吃夜宵的店主们偶尔围坐在一起笑谈:简直不给刷信誉的一点脸面。 这就像一场不成文的竞赛,店主们不断刷新纪录:一个月人手翻倍;四个月从租一间房到盘下整层楼;半年里座驾从自行车换成小轿车到后来连房东们都觉察出“潜规则” ,如果一栋楼里有个皇冠店家。他的旺旺必定响个不停,其他人就不太愿意租楼里的其他房间。担心影响自己休息。于是有的房东专做新手生意,在招租启示上写着:新手聚集,身体生意双丰收。 “其实应该叫电商村。 ”一手推动了这个义乌乡村触网的青岩刘村村民
6、刘文高,很不满大家只看到淘宝, “村里只做淘宝的人,占比可能不到20%。 ” 的确不只有淘宝。借着电商的势头,青岩刘村组建起了完整的电商链条:生产商、供应商、店铺美化装修公司、淘宝模特公司、包裹包装材料公司、快递,甚至还有电商培训等等,店主仅是生意中很小的一环。青岩刘村的店主们在淘宝上成绩颇丰,村里开出的 2000 多家淘宝店中,出过 4 家顶级金冠店铺,但 2009 年青岩刘村约 8 亿元的交易额中,大多数却来自链条的其他环节。 每年春节一过,青岩刘村就会送走一批“老店主” ,迎来一批新店主。4细看那些离开的皇冠和金冠店主们,他们往往身兼“数职” ,业务几乎渗透了整个产业链一 事实证明,只有
7、那些敏锐且迅速行动改变角色的创业者,才有可能在青岩刘的淘汰赛中“适者生存” 。 2010 年 11 月 11 日 跟着“双十一”有肉吃 自 2010 年开始,淘宝商城(2012 年改名为天猫)的“双十一”促销活动在互联网爆发,单日成交额 9.36 亿元。2011 年更达到 336 亿元。由此,拉开了电商 B2C 的大戏。当年,在青岩刘村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几乎超过了往年的总和。 李莉看准了电商可以缩减中间渠道的优势,2008 年,她初开网店时就准备直接从厂家拿货。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 由于曾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工厂店铺当营业员,李莉自认为能找到路子。她自信满满地走进熟识的工厂店,就看到老板热情地迎过来谁知招呼还没打上,店主却径直绕过她;握住了她身后印度客人的手。 相比中国脸孔,所有老板都喜欢迎接外国客,那意味着量大、利润丰厚的外贸单。李莉坐了半天冷板凳,终于有机会与老板面谈,对方一听说是做淘宝的,就拉下了脸, “一次拿货只要+个左右,量太小了,我们不做。 ” 这次碰壁让李莉意识到只开网店不靠谱,她利用自己以前的人脉,迅速做起了混批生意,专为淘宝小店主供货。这种小额批发,发展到后来就是青岩刘村的网货超市。同时期“改行”做批发的还有吴庆伟夫妇,5他们的俏货批发城现在是青岩刘村出身的,淘宝店中最成功的商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