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学视域下的环境问题分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性逐渐增强。环境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实上所谓的环境问题,就是自利者(可能是国家民族、企业等)为了取得自身利益而大肆影响环境,致使负外部性累积与放大并超出了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从经济学视域来看,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国际性的公共问题,必须要依靠国际之间联合起来制定出有效解决措施,才能够确保环境回归到自然。本文对环境问题做了综述,从经济学视域下探析了存在的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现状给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视域 环境问题 措施 引言 2011 年某地发生了泥石流,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2、,事后经过调查发现是当地人们为了赚钱而挖空了山体,导致山土随水而流失。其实,这种因人为导致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为环境带来许多问题。21 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也是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加剧,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给人们生活与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从经济学视域去分析环境问题,成为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经济学视域的环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环境问题概述 要对经济学视域下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弄清楚环境问题的2基本概念和定义。所谓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健康。而且人们对自然
3、环境改造及创造社会环境过程中,自然环境依然按照固有自然规律发生着变化。事实上,社会环境不但被自然环境所制约,也有着自己固有的运动规律。因此环境与人类不断相互影响与作用,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就是因为自然因素破坏与污染造成的,比如地震、火山活动、海啸以及风暴等自然灾害,这种灾害导致自然中的元素分布不均匀引起地方病,而且灾害导致自然界中的放射物质增多带来放射病等。其二是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当人们生活、生产活动中出现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流入环境,一旦超出环境容量最大容许极限,必然破坏与污染环境;同时人类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之时,一旦超越环境自身所
4、能够承载的范围,必然恶化生态环境,或者导致自然资源出现枯竭现象,这些都是人为带来的环境问题。平常所说环境问题,大都泛指人为因素所致。 一旦出现环境问题,没有哪个国家与地区能够逃避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被破坏,必然会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健康及子孙后代生存。环境问题事实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伴生的产物。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人口快速增加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人们开发建设活动之中产生生态破坏,造成不良变化;人类社会活动,比如旅游活动、军事活动等,必然导致文化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破坏,导致珍稀物种被灭绝、污染海3洋等,严重破坏和污染了社会环境。
5、 经济学视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问题,必须要从环境问题的实况中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完善措施。从经济学视域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上,仅仅考虑到了资本(K) 、劳动(L)与技术进步(T)给生产带来的贡献,显然仅仅考虑这些是不够的。自从环境(E)价值能够计量之后,就将价值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中了。即有:Q=f(L,K,T,E,t)2;由此可见环境和经济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作为基础,经济发展反过来主导着环境变化,环境与经济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由此可见,经济增长要将环境因
6、素考虑进去。环境与经济主要是通过能量、物质、价值以及信息流动和转换,导致两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环境给经济活动提供较多资源,成为生产中的原料,生产则将各种环境资源制成产品,满足人们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会产生一定废弃物流入到环境中,因此就导致环境污染。 (二)经济学视域下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经济学视域下,引发环境问题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外部不经济、政府控制失灵、市场失灵以及体制、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等。 1.外部不经济。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消费者或者生产者为了个人活动而付出私人的成本,但是这种成本低于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行为4对外部所造成的影响即是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最为典型的
7、现象就是环境污染,也就是一活动或者事物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利润动机支配下,生产者最终目的就是得到最大盈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生产者基本上不会对废物实施治理,因为一旦要治理废物必然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利润,所以许多生产者就将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因此就会污染环境,进而导致环境范围中其他人遭受到同样的损失,这种损失统称为社会成本。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者降低了私人成本支出,但是提升了社会成本,产生了私人成本社会化,因此私人资本社会化就是外部不经济。 2.市场失灵。所谓的市场失灵就是市场不能够对有效资源进行配置,或已经配置好的资源不能够达到社会最佳状态。要让市场正常运行就需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对所有资
8、源要具备清晰的产权;所有的稀缺资源一定要进入到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资源要具备完整的信息并具有完整竞争状态;不存在明显人类行为的外部性,具有极少的公共产品;没有不确定性、短期行为以及不可逆的决策。 当资源配置上不能够满足上面几个条件,那么市场不能够实现有效资源配置。事实上,许多恶化的环境及资源使用低效率,大都是因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进而出现扭曲或者根本不存在所造成。 3.政府失灵。一旦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就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但是政府出面干预也不一定就能够将失灵的市场修正过来,还有可能将市场失灵进一步扭曲,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政府一旦出面干预就有可能出现未预料的副作用;政府干预对
9、象是面对有理性之人,其效果5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政策的反应;因一些政策对人们预期与财产价值具有影响而出现了利益集团,必然会影响到相关政策,给这些政策的推行带来极大困难;不同政策之间互相发生干预,将激励机制逼向扭曲现象;和环境没有关系的政策,其影响力大于和环境有关的政策,比如给资本投资补贴、最低薪资推动了对环境过度开发。出现这些环境恶化现象,不但是因为市场失灵,也属于政府失灵结果。 4.监管体制、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设计的内容和保护方法呈现综合性的特点,所以这就要求众多国家的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共同治理环境问题,无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都无法包揽自然
10、资源的保护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虽然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并没有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而在其他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当中,却往往是就一个部门或者少数几个密切相关的部门的监督管理权做出了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多个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经济学视域下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从经济学视域角度来看,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同时也探索出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笔者结合环境现状给出相关建议。 (一)经济手段 要通过有效手段改变环境问题,必然要从经济上入手,对市场体制进行完善,采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1.加强产权约束。在市场体制下进一
11、步加强产权约束,只有完善产6权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进行良性运作。而完整产权必然应该具备有两个方面的属性:可让渡性与排他性。 首先要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具备排他性进行完善。在中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都属于公有,这是体制所决定的,因此资源所有权不能够再具有可让渡性,但能够采用强化资源使用权做弥补,进而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其次对资源使用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来说资源使用权上最大缺陷就是没有让渡性,致使很多资源不能够转让,这和产权制度创设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就要对资源的二级市场进行开放与完善,进而将资源的产权流转限制解除,让资源流动于市场之中。 2.实行价格制度,给环境付费。在现行制度的安排下,资源与环
12、境价格出现了扭曲现象,故此要矫正价格就必须要矫正环境问题,就是将外部性的问题内在化。创设环境税能够适当矫正严重扭曲的环境价格。环境税就是对一切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单位和个人按照开发利用的程度征收一种税。即让一切环境受害者享有在其受损的范围内进行补偿的权益,而对于环境的侵害者,则追究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其缴纳相关的费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对于环境的补救措施,涉及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问题。让造成环境损害的污染者有责任的进行赔偿而弥补他们所造成的损害,污染者付费,受害者补偿,这是生态安全原则的体现,也是现行制度下环境保护的底线。 3.完善交易体制。在构建出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合理的价格体制
13、后,完善交易规则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价格机制与产权制度发挥有效作用7的前提。 (二)行政手段 1.创新环境制度。为了创建可持续环境制度,就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加重防治污染,全面保护环境;从点源防治扩展开去,实现区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到控制全过程。 2.完善有关措施。要确保环境治理高效运行,减小运行成本就要完善有关措施:健全体制措施,将决策企业转变为利益主体;健全中介措施,加强环境类的社会中介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措施,确保环境政策落到实处。 (三)法律手段 进一步健全环境立法,强化环境执法的力度,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健全环境资源的法律体系。在加强污染防治之时还要健全保护生态的法
14、律,特别是强化自然资源的生态化。在法律社会中确保的人们互相关系,形成人、关系、机构、规则以及原则资源的法律总体。通过环境资源法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将人们的活动控制在保护环境范围中,实现环境与人协调发展。当然环境资源法要具备高度概括性,强烈规范性以及普遍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环境资源法得到很好贯彻,才能够真正协调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 (四)道德引导 要明确环境保护道德责任,自然环境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全人类共同家园。因此环境保护事实上就是保护人类,保护环境是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还要强调经济体制下人口、资源及社会之间的协8调发展,在满足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该确保后代生存及发展的
15、需要,不能够牺牲后代利益来满足现实需要,满足眼前利益,因此保护环境在人类发展中体现出较大价值。同时要让人类从困境中走出来,还要改变、领导人们的价值观。人们认识到生态失衡的问题才能够从根源上去解决,进而才能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结论 总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与生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性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视域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结合实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朝科.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全球环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7) 4.阎兆万.经济学视域下的环境保护J.产业经济评论,2007(6) 5.何茂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