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策略 行为绿色气候学 生态优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技术与设计的博弈 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否定绿色技术对于建筑的作用,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在仅依赖技术推动力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和负面效应也在上升 ;在思想缺失
2、的环境下,单纯的技术探索能否持续的发挥其正面作用,让人担忧。 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维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 :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 ;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 。本文希望找到第三种应对问题的状态。 2 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策略 2在本文的案例和观点论述中,我们不把技术设备和构造措施作为绿色建筑的首要选择。 “建筑行为”意指通过塑造空间引导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让人们在获得空间舒适感
3、和愉悦感的同时,自发的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建筑,并自然达成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目标。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方法可以提炼为以下策略 : 2.1 策略之一 :“切薄”建筑引导人们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因建筑功能和使用效率的要求,现代建筑的体量不断加大,出现越来越多微型城市般的庞大综合体。对于北方建筑,或许这种体量的放大可以在同等建筑容积的情况下减少外墙面积,对于控制体形系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建筑对通风散热要求高,体形系数的控制不是问题的关键,过大的进深反而成了改善建筑环境的障碍。 2.2 策略之二:公共空间室外化引导
4、人们减少对人工环境的依赖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先行者,其建筑思想的基本范式之一被命名为“露天空间” 。 “露天空间”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半室外的灰空间,对于印度湿热的气候,柯里亚认为, “它们的存在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最舒适惬意的环境” , “这样的空间在一年中可以使用长达 9 个月的时间,我们估计这样的空间所具有的利用率大约相当于一间房间的 60%。 ”2柯里亚的“露天空间”在其作品中应用广泛,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 图 6)。建筑的大堂、中庭、走廊、电梯厅等公共3空间,面积比例较大,却不是主要的使用空间 ;虽然人们在此停留的时间普遍不长,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能源代价,这也
5、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远超一般民用建筑的原因之一。对于夏热冬暖地区,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将公共空间室外化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这里四季温差不大,有顶棚、无围护墙的灰空间在绝大部分季节有着良好的舒适度,如果能解决好管理等问题,这样的空间就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2.3 策略之三 :“冷巷”的嵌入引导有节制的环境塑造方式 为了适应气候,南方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有着丰富的建筑学价值,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与北方民居开阔的院落不同,南方民居幽深的天井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在紧凑的用
6、地上提升了空间品质。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把有意识嵌入建筑的狭窄庭院称之为“冷巷” 。 2.4 策略之四:围护界面的灵活性引导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 建筑围护界面的灵活性,是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有选择的利用自然条件。传统的手段是设置可开启的窗,随着建筑体量的增大,这种办法常常不能满足更大尺度的空间要求,机械通风的手段随之出现了。本文的策略,是希望以整个墙面的开放性实现更大幅度的建筑界面变化,带来建筑空间性质和人们身心感受的转变,让建筑具有更好的气候适应力。这种策略也向构造技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2.5 策略之五:消极空间的再造引导人们挖掘建筑资源、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4建筑,特别是高
7、层建筑,疏散楼梯间常被建筑师作为消极空间而放弃对其环境的营造,它们被放进黑暗的核心筒,用机械的手段排风、排烟。这样的做法除了耗费能源外,也把它们变成了人们最不愿接近的场所,除了满足特定的消防功能别无他用。 3 绿色建筑从“装修”走向“设计” 审视当代绿色建筑,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技术、措施都可以通过近似“装修”的方式拼合进建筑中,而与建筑“设计”关系不大。 “装修”重在美学的修饰,而“设计”重在创作的思考。对于建筑师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用形态和空间来实现“绿色”建筑,这种做法更低成本、更具有持续效果、更易读,也更富有建筑学特色。以上的 5 个策略与建筑形态和空间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建筑
8、”空间来“建筑”人们的行为,从而在创作初期影响设计,让建筑“绿”在起跑线上。以上的案例并非都是完整意义的“绿色建筑” ,设计的策略并不能完全替代技术手段。但引导行为的设计哲学奠定了建筑的基础,从而让它可以兼容更多的技术措施,可以接纳更丰富的创意手段。 4 设计的源动力 今天的建筑学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设计常常需要平衡多种诉求,在建筑的城市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要素之间,不同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优先追求。绿色建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定其他,而要鼓励建筑的多元价值并存。不论是杨经文秉承的“生物气候学” ,还是查尔斯?柯里亚所坚持的“形式追随气候” ,都把建筑设计建
9、立在气候学基础之上,从而诞生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在5本文的案例中,我们积极面对形式与空间美学的正面价值,不同以往的是,我们用“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界定它们的立足点,让建筑诚实的面对气候与环境,并以此作为设计的源动力。今天,也许我们只能基于可预见的技术水平,用经过了二次转化的人造物质修正建筑自身。在建筑营造科学出现本质的革新之前,我们也许不能达到真正的“绿色” ,但我们仍可以无限的趋近这个理想。回归建筑的本源,我们需要用创意迎接挑战,创造丰富而有内涵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俞斌浩设计空间就是设计生活美术大观,2007(11) 2.梁冰室内空间的情感化设计美术观察,2008(2) 3.槐明路拓扑手法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一一室内平面布置与空间表现华中建筑,2008(1) 4.范蒙浅谈动态空间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