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英国田园城市及战后新城考察有感摘要:本文收集整理了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莱彻沃斯、斯蒂文内奇、密尔顿凯恩斯等三座具有代表性的田园城市和战后新城的考察心得,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地体验,作者对田园城市思想内涵及战后新城建设的初衷与现实等作了一些思考和反思,以期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英国、田园城市、战后新城、考察体验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llected during my study in the UK to leavenworth, Steven, che in strange, Milton Keynes, the
2、three seat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city garden city and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oretical study and field experience, the author of the garden city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ost-war new town construc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some thinking a
3、nd reflection, so as to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inspire the practice. Keywords: Britain, the garden city, post-war new town, inspection experience 2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1898 年霍华德撰写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首次提出田园城市思想。此后,其内涵和形式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发展演绎,例如:城郊居住区(卧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
4、 “完全”独立的新城等等,至今仍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从英国战后新城建设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兴建了 32 座新城。面对不同的背景和挑战,各阶段新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有所差异,但总的原则都离不开综合配套、以及就地平衡工作岗位和生活。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入考察了莱彻沃斯这座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田园城市,和斯蒂文内奇、密尔顿凯恩斯等英国战后新城实践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内涵的理解。 二、莱彻沃斯田园城市 Letchworth Garden City 莱彻沃斯是按照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并且由其发起兴建的第一座田园城市,由建筑/规划师 Raymo
5、nd Unvin 和 Barry Parker 设计(图 1) ,1903 年开始建设。笔者首先参观了田园城市博物馆,了解到莱彻沃斯的建设发展概况,并通过比较自 1903 年至 40 年代末期的十余张规划图纸,初步认识了该城市的空间生长和演变。之后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全面、直观地考察了城市功能布局、街道空间、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筑等等。身处莱彻沃斯,心中始终会问:田园城市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例3如包括城市与乡村特点(优点)的融合,控制适当的规模以达到一种自我平衡和舒适,功能分区与联系,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包括乡村)的可达性,回归文明的、可持续的城市社区,等等。尽管我们很难将莱彻沃斯的空间形态与霍华德
6、田园城市模式图相对应,甚至感到它与其他同等规模的英国小城市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细想来看莱彻沃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田园城市理想,它并不是、也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城市形态模式,而是人们在面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巨大变迁和种种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种对城市生活的理想。 随着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剧变,特别是汽车时代的来临,我也看到,在莱彻沃斯,一些原有的绿色开敞空间被停车场所取代;一些原本适合于慢速交通的街道不得不让位于机动车;市中心边缘出现了大量服务于汽车时代的设施如加油站、汽车销售和汽修厂等等这些传达着一个城市的“新陈代谢” ,城市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每个城市以自己的方式(或相似或不同
7、地)顺应着时代的脚步,承载着不断演进的社会生活。 某种意义上讲,尽管拥有“第一座田园城市”的花环,今天的莱彻沃斯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市,而田园城市理想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如果如上内涵理解恰当的话,可以说它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乡统筹、以及市民社会等理念,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今天乃至未来仍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 三、斯蒂文内奇 Stevenage 兴建于 1946 年的斯蒂文内奇,是英国战后规划建设的新城之一,也4是英国颁布新城法案之后的首批实践。这里有英国最早的步行街区,与公交总站和火车站之间实现便捷的衔接。据实地观察,整个市中心范围不大(图 2) ,基本上就是步行街区的范围,四周由
8、交通性干道环绕,以地下过街通道或过街天桥的形式连接相邻地区。市中心边缘及外围设有多处大型超市,配以大规模停车场地,服务于周边大量的居住社区。 在新城北部约 3 公里为斯蒂文内奇老城。与新城相比,老城有着传统的、具有混合功能和近人尺度的街道空间。快速交通性干道在平行于老城主要街道的外侧另行开辟,有效地降低了老城街道的车流量,使传统街道空间和街道生活得以延续。当然,街道两侧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很多停车用地。在新城和老城之间,可以感受到一种反差,这并不需要以“优或劣”来进行比较和评价,而是表达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城市形态。笔者发现,无论是斯蒂文内奇或莱彻沃斯,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空间模式并没有发
9、生显著改变,而改变更多体现在公共(交往)空间的存在方式,特别是传统街道的功能在衰退或改变,这在之后的密尔顿凯恩斯考察中也有所体会。 四、密尔顿凯恩斯 Milton Keynes 密尔顿凯恩斯是第三代新城的代表,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1967 年)开始兴建,由新城开发合作公司进行运作,至今建设仍在继续。这座城市常被誉为英国战后新城中最大、最成功的案例,规划容纳25 万人,强调灵活性、多样性,为战略转型和结构性调整预留空间;此外,这里体现了汽车、而非轨道主导下的用地布局,引入了美国洛杉矶的方格网道路结构(间距约 1 公里) ,建成欧洲第一座“美式”购物中心5(Mall) 。 但是,与理
10、论和学术上的赞誉不同,笔者走访这座城市的时候,以步行者和切身体验的视角,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思考。例如,笔者在考察随笔中写道:“规整有序的中心区形态和功能划分,清晰明确的人车分行系统,巨型的一应俱全的室内购物街,等等,在表达着规划师的理想和实践者的功绩的同时,让人感到的却是仿佛自己被瞬间缩小,走在教科书的页面上或是走在沙盘中,而非身处于一个真实的城市” 。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讲,这种 “虚幻感”缘于尺度处理的问题。中心区的“康庄大道”和巨型建筑,让人产生尺度上的错觉和迷失。尽管规划以“步行者优先”为目标,但这里并没有提供人尺度的街道空间和步行环境,到处都显得空旷、一望无边,使人失去了步行的乐趣。因
11、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彻底的汽车时代的产物。相比之下,它把人们对传统街道空间的体验转移到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人们由小汽车或公交车送达到这些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室内街,而室外空间总是“人烟稀少” ,宁静得让人感到茫然。在这里,如果没有汽车并且不熟悉公交线路,几乎寸步难行,大尺度的地块划分使步行可达性很弱。 五、结语 英国田园城市以及战后新城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也经历了多方面的考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城或新生城市地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经验主要包括:1、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建设新城,优化大城6市区域的空间结构;2、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确定合理的规模;3、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引;4、公共建设
12、先行,提升新城品质;5、以大容量轨道为支撑,构建区域交通网络,提倡公交优先;5、创新理念,注重设计的人性化;等等(张捷、赵民 2004) 。然而,新城在长期发展中所共同面对的现实是,无论规划和政策如何调控,都难以实现就地职住平衡的预期目标和原则,因此,后期新城不再刻意强调,而是通过大运量公交来缓解通勤造成的交通压力。 此外,关于本次考察,笔者更倾向于强调“体验”而非“知识” ,因此本文也远非学术讨论,而更希望分享一种直观印象、认知、疑问、或是思考。这就涉及到进行“考察”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笔者认为正是“体验”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或许我们可以从书本和资料中“足不出户”地获得很多知识,但是体
13、验必须身处其中。一定意义上讲,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服务上层建筑的,而它的理想是服务社会生活,二者既矛盾又联系。这里只是想说,作为规划师,也许我们无法选择和决定前者;而后者,关于社会生活的理想,则需要我们不断的体验、思索、和为之奋斗。 作者简介: 刘扬(1977-) ,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 曾鸣宇(1978-) ,北京金融街奕兴置业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 参考文献 71. Peter Hall, Colin Ward, Sociable Cities: the Legacy of Ebenezer Howard,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8 2. 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