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503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新媒体时代下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高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作用力强的特点,基层检察院面对强大的“信息攻势” ,需尽快转变观念,加强与新媒体沟通的技术能力建设,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强化主动沟通意识,为检察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关键词 新媒体 基层检察院 社会沟通 舆情应对 作者简介:闫乐乐,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9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其中新媒体主要以网站、

2、微博、论坛、微信、手机短信、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为代表。区别于传统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作用力度强等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 “单向、封闭、被动”的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在对当今新媒体时代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基层检察工作与新媒体的社会沟通这一课题迫切而意义深远。一方面,新媒体的草根性特点,为公民实现话语权和知情权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各类媒体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基层检察院处于执法办案的第一线,如何应对社会舆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提升检察机关执法2公信力

3、,已成为基层检察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也为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条件下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宣传提升检察机关自身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努力提高检察干警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对于基层检察机关不断适应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新媒体时代基层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型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基层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的言行举止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对检察工作及检察形象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时也是对现阶段检察机关转变观念,增强媒体沟通能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执法办案能力提出的挑战。 (一) 观念转化上的挑战 在基层检

4、察院,部分领导同志和检察干警仍然存在只埋头于检察机关内部事务的倾向,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对现代信息条件下新媒体沟通工作缺乏认真的学习和了解,有的甚至对新媒体心存恐惧,对新媒体网络监督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用好新媒体正是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 (二)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基层检察院要时刻面临涉检网络舆情因互动性、突发性、易发性对工作形成的挑战,如果出现有关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及时应对,且要应对得当,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基层检察机关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舆论敏感性,密切关注在执法办案中的社会反响,通过不断完善舆情应

5、对机制,提升基层检察机关应3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的能力,不断为基层检察工作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 执法能力建设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与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众参与执法监督的意识也日渐增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艰巨职责,其执法行为往往更多地受到舆论关注,常常处在风口浪尖,成为引发涉检舆情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在基层检察院,对基层检察干警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检察机关必须切实提高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改变执法作风,以当前案件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加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实时、动态监管,从源头上防止

6、、及时纠正执法不规范问题,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不出现瑕疵,并积极落实检务公开,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公布检察工作情况,以自身执法能力的提高获取新闻媒体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 基层检察机关在现阶段加强与新媒体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与新媒体沟通能力建设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还有待加强。就拿我们院来说,今年以来,我院以搬入新建两房为契机,大力推进检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全覆盖,并积极推进网络办公、案件管理信息平台、侦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建设,并探索建立了检务博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例如,检察博客的范围比

7、较局限,影响力还不够大;微博、微信平4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及时发挥其作用;门户网站的利用率较低,检务公开平台建设还不够成熟,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检察院与新媒体沟通的能力。二是缺乏制度性的长效机制。例如,舆情应对制度比较零散,有的仅针对部门内部和个案,没有形成风险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响应、事件处置一整套长效机制,不利于舆情应对的统一、有效。三是与相关部门互动合作机制不完善。例如没有实现检察机关内部上下级的联动,没有与党委、政法委、宣传、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各自为战,缺乏信息的及时沟通,不利于舆情风险的控制和化解。 (二) 被动应对有余,主动沟通不足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公众参与社会事

8、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客观上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方式。检察机关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必须从被动应对新媒体舆论监督转变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积极进行与新媒体的社会沟通。在今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孟建柱同志将提高政法干警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建设作为五项重点建设之一,表现了政法机关积极、主动参与新媒体社会沟通的良好姿态。就基层检察院而言,目前在主动沟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心态上被动、消极。对新媒体没有清醒的认识,摸不清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出现涉检舆情事件时,心存畏惧,倾向于采取遮掩态度;二是舆情应对以事后为主,缺少事前监控。基层检察机关习惯把更

9、多的精力放到对已发舆情的处理应对上,采取的措施多半属于事后处置,具有明显的被动性,无法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缺少对涉检舆情的预警、研判机制,常常对易引发涉检舆情的案件5风险缺少必要的评估和风险预警,缺少相应的应急预案,主动发现、主动报告、及早处置的意识还有所欠缺。三是主动利用新媒体的力度不够。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不注重在手段、技术、意识上增强“主动性” ,欠缺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和推动检察工作的能力。 三、 提高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 强化新媒体时代沟通技术支撑 要继续深入推进检察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集民意收集、检务公开、

10、舆情应对为一体的平台。首先,重视检察院网站的建立和维护,提高网站的利用率,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介绍检察机关性质、职能和有关工作流程,及时发布检察机关开展的重要工作及成果,充分展示检察干警良好的精神风貌;其次,尽快完善检务公开制度,明确检务公开的范围、方式,通过检务公开平台,为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检察业务、检察制度建设情况提供便捷的服务通道。最后,积极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尽快建立完善检务微博、微信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群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对涉及检察机关在执法工作方式、作风方面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吸纳网络民意,真诚回应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检察人员媒体素养的培育 一是要积极引

11、进新媒体应用人才,夯实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的人才基础,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提高应对新媒体社会沟通的专业能力。二是要加强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力争每位检察干警都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独立收发电子邮件、使用 qq 进行交流,并倡导年轻干警积极利用微信、6微博等应用技术,努力提升全院干警新媒体技术应用水平。 (三) 完善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涉检舆情领导小组,将应对舆情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健全学习培训机制,上级院要将网络舆情的应对纳入业务培训范围,坚持定期进行新媒体相关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三是建立舆情应对协调机制。明确舆情应对、引导各阶

12、段的责任,主动与党委、政府的网络舆情部门加强联系,形成舆论快速回应的责任机制。 (四)增强主动性,合理利用新媒体推进检察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基层检察院要充分了解网络特点,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收集辨别网络舆论中有价值的信息,将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打造成老百姓参与反腐倡廉不容忽视的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检察工作的开展凝聚舆论合力。目前,我国新媒体参与者人数众多,互动性强,检察机关要善于利用这一传播优势,积极宣传检察机关良好的工作作风及社会成效,努力回应民众关切,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凝聚各方力量,为检察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检察工作深入有序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