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590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述社会救助立法形成的理念【摘 要】社会救助是因为年老,疾病,灾难等陷入贫困,危及到人的生存,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国家或者社会所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被救助的人都是弱者,保护弱者即是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社会救助;人权;政府责任;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让野蛮成为遥远的过去,让民主法制的文明引领着人类的未来。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是思想的觉醒,伴随思想觉醒的过程是人权的兴起。社会的最高保障是社会福利,社会的最低保障是社会救助。实现整个社会的福祉在发达国家尚且存在着困难,在有着 13 亿人口的中国更是不能保障所有人的福祉。在社会财富有限的情

2、况下只能选择其次,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因为年老,疾病,灾难等陷入贫困,危及到人的生存,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时,国家或者社会所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于被救助的人都是弱者,保护弱者即是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国家仍然没有一个稳定制度化的社会救助法来保护这些弱者。立法的滞后性必然影响着制度的常规化,连续性和保障性。 一、人权的理念 人权理念是西方法治的精髓,在现代中国法律移植的进程中,人权无疑对中国法治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人权享有基于个人自身特点而2应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最基本的是生存权与发展权,广泛的权利又

3、包括财产权,自由权,选举权等。人最基本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而作为社会的弱者,在自身因为疾病、灾难,疾病等而不能保障生存下去,不能继续的工作而养活自己的时候,人的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就得不到体现,而生存权又被揭示为,在人的所有欲望中,生存的欲望具有优先地位。所以社会成员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向国家提出比那些自身超出生存欲望的人更为优先的、为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这种由个人按照生存标准提出而靠国家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的权利就是生存权,而国家作为权利的赋予者就应该帮助实现,而社会救助就能够使这一方面得到体现。 二、国家义务中物质帮助权理念 国家的形成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反映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

4、想” ,国家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国家有义务保护公共的权益,保护个体的权利。所以对于生存权与发展权都不能保障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予以帮助。生存下去需要物质的帮助,而物质帮助权则是对人权实现的一种允诺。所以宪法规定当公民因不能通过其他正当途径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手段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享受社会福利的一种权利。 三、救助中朴素的慈善思想理念 慈善从人内心本性出发则是发于人的同情心,怜悯心;从宗教信仰中则是普度众生,人心向善,从而对弱者以物品或者金钱相助。社会救助是社会中普遍的善,通过上升到社会整体意志或者国家意志体现出来3的一种物质帮助行为。只是古代的慈善是偶发的,不长久的,甚至是统治者的

5、施舍,这与人的好恶品行有关,正所谓“其人亡则其政息” 。而现代社会救助中的慈善思想则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并且进行了制度化。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社会救助的完善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政治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与政治。社会救助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体,社会救助的完善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核心理念是公平与正义,社会利益的流转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保障强势群体的利益,不平则引纷争,而社会救助制度则是平息纷争的调节器。而调节器的调节功能则是物质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救助的再分配的功能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活,甚至在物质充足的情况下,能够使生活富足一些。这样才显得公

6、平,人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人民生活有保障了,才能安心,安心才能求发展,来更好地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社会的整体发展力强了,又会更加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会救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分配收入增多了,则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安居乐业,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救助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环节,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的物质成果,使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保障。经济越发展可保障物质越多,越来越多的弱者就可以得到救助,而且更有利于质的提高。在我们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建立社会救助

7、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经济物质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有着 13亿人口,贫困的绝对人口还很多,社会救助的网络还没建立起来,这就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经济作为发展的基础,所以说社会救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五、社会责任理念 社会责任是社会个体或者组织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随着社会法的兴起,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公民社会强调公民对社会整体的参与,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参与,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为实现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间相互援助的义务。社会救助,虽然法律强调了国家在社会救助中的义务,但社会本

8、身的贡献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公民有着道义上的义务,公民享受着社会带来的安宁,稳定的秩序,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样也应该回报社会,这不仅仅是道德,在社会法中是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成为法律的意识,社会个体与组织在社会救助中所做的贡献是守法的表现,是公民在法制社会中应尽的义务。当从道德理念上升到法制理念的时候。社会救助则会表现得更有利,更自觉,更加有秩序,所以在社会救助中,国家,公民,社会组织是共同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是共同的责任。 六、政府责任理念 政府责任理念就是要建立起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通过确立起责任意识,建立起有责任的政府,能够负责的政府,总之政府要对公众负责。从这个角度出发,社

9、会救助就是就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5推行最后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推行公共产品是职责所在,推行不及时,执行不适当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政府要对社会负责,对公民负责。从政治角度来看,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与,政府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来维护其政治稳定,这是对公民权利让与应尽的义务,成为政府的责任。从公共政策上面来看,公共政策是政府所做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社会救助是公共政策,对于弱者的救助政府有责任制定政策为公众服务。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助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运行,收入差距过大则会阻碍这种动力,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政府的责任需要建立有序的和谐社会,社会救助则提供了第一层次的保障。从经济

10、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周期的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风险的经济,这种经济就会出现淘汰,就会造成层级的分化,就会造成弱者,对于弱者政府就要从经济上进行必要的物质的保障,就需要社会的救助。 社会救助的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立已经从朴素的慈善思想发展到社会救助就是人权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社会的责任。虽然政府作为有限政府,在发挥作用上受到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制约,但现代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的政府,是社会的稳定器,推行好公共政策,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推行社会救助在政府保障力不足的情况下还需要社会的力量,这又是社会法的一个体现。总而言之,稳定的社会救助政策必将推动着经济的可续性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将在宪法这个人权大法的照耀下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6务印书馆.2003(14) 2林莉红.孔繁华.社会救助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林闽钢.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