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616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解读摘要 贝聿铭是享誉全球的美籍华裔建筑师,在四十的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贝聿铭在全球留下了大量的巨作,作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特点,而且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本文主要从历史文脉,中庭和光的设计、几何形体的运用三个方面来概述贝聿铭大师的建筑创作手法。 关键词历史文脉 中庭和光几何形体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当今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他的设计生涯中他共设计了 70 多件作品,获得了包括普利茨克奖在内的 50 多个奖

2、项和荣誉,他的作品矗立在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中国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贝聿铭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非凡的的建筑创作思想和艺术风采。 贝聿铭在执业早期的时候曾追随过密斯,他早期的几件作品明显的带有密斯风格的印记。在材料的选用上,贝聿铭虽然也大量使用玻璃,2但是贝聿铭用混凝土代替了密斯惯用的钢材。在后来的建筑实践中,贝聿铭逐渐摆脱了密斯这种“皮包骨”式的过于冷峻和不近人情的设计方式,开始探索将空间形式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和周围环境完美结合起来,力图创造出更加富有表情的建筑,逐渐形成了贝聿铭自己的建筑风格特点。贝聿铭的建筑创作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历史文脉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贝聿铭作为

3、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尊重历史,尊重文脉,但贝聿铭并没有把此作为他建筑创作的历史羁绊。这早在他 1946 年在哈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做的毕业设计上海美术馆上就深有体现,他在设计构思中刻意回避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飞檐、斗拱、大屋顶等,而是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本质的建筑元素进行创作,采用中国建筑特有的“墙”和“庭院”作为设计主题元素。这种手法既不失中国传统的元素,也很好的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形式。 再如后来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法国卢浮宫改扩建工程,这两项工程的建设选址都是在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基地上进行,设计的难点不只在于用地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对于建筑形式的选择,怎样在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

4、地理位置上做到与周围老建筑的协调统一。贝聿铭在这两项建筑创作中都没有因循守旧,也未沿袭周围建筑形式和采用原有的建筑符号,而是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胆创新。 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抛开了老馆的穹顶、拱券,柱式等古典的建筑元素,立足于建筑基地环境,将梯形的建筑基地分解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采用两个三角形构图,在平面上3只是沿用了老馆的轴线,在平面布局的风格上与老馆迥异。在立面的处理上贝聿铭完全采用了现代的建筑形式,简洁大方,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处理上,只是将檐口高度、贴面材料与老馆协调呼应。这不仅尊重了历史文脉,而且还为其注入了新的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5、的协调,使其更具活力。 如果说贝聿铭在东馆的设计上只是将轴线、檐口高度、贴面材料与老馆来呼应,那么在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贝聿铭的创造更加大胆。为了更好的尊重历史文脉,不对周围的历史环境造成破坏,贝聿铭将整个建筑完全放于地下,只是在地上做了一个完全透明的玻璃金字塔作为建筑的入口。放于地下是对原有建筑最好的尊重与保护,贝聿铭的这一创造惊人。玻璃金字塔入口,很好的解决了历史与现代的协调问题,时间证明贝聿铭的创造是成功的。 贝聿铭的这种对历史文脉的独特理解和解读对于我国在当代设计中尊重历史,沿袭文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当代建筑师借鉴与学习。 2.中庭和光的完美组合 纵观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会发现中庭

6、是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光在贝聿铭的作品中一直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贝聿铭在建筑用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通过一系列作品而非个别作品诠释和体现了他在用光方面独到的设计理念。在光线的组织上贝聿铭通常都是和中庭结合,光线通过玻璃射进中庭,中庭变成了光庭。光和空间结合,使得空间变化多端。相比密斯4的钢和玻璃组合,贝聿铭的中庭使建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中庭扮演着共享空间的重要角色,中庭上面或有透明的玻璃采光顶,光线透过采光顶射进中庭,建筑内部空间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在贝聿铭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处理上,贝聿铭精心构思,把不同高度,

7、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高度交错相连,给人变幻莫测之感。阳光透过天窗泻下,使得内部空间更是清新雅致。三角形大厅作为展览中心,展厅围绕大厅布置。展览馆中央采用通透的玻璃采光顶,光线在内庭墙体上投下深深的阴影,通过光影变化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年中每时每刻的光影变化。光线使得虚与实的对比统一达到完美和谐,光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媒介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见图 2)在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贝聿铭几乎用了相同的手法,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地下采光的问题,而且也很好的烘托了建筑空间。 另外,在贝聿铭的中庭设计中多包涵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贝聿铭十岁随父亲来到上海,十八岁去美国留学,这十年间他住在苏州的狮子园中,贝聿

8、铭可能由此和园林结下了深厚的情结,在贝聿铭作品中,对园林的难以割舍情怀处处流露,这也许是贝聿铭中庭设计的直接创作思想来源。 从伊弗森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到日本新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园林情结处处都有体现。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建设基地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天安门两侧建筑高度要控制,并且45 米的高度要建 17 万平米的建筑,这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贝聿铭巧妙构思,将建筑中间挖空做成了中国园林形式,外面用透明玻璃为围合,这5样大家从外向里看是空的,建筑体量轻盈了起来,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通风问题。在对中庭的处理上贝聿铭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种元素山、石、水、竹、窗。但是

9、在尺度上相对江南园林都有所放大,竹子是最高最大的,石头没用太湖石而是去昆明采的,景窗也放大了好几倍,有几米高, “移竹当窗”透过景窗看到竹影婆娑。在这贝聿铭将中国古典的园林韵味表现的十足。 (见图 3) 3.简单几何形体的运用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带着明显的现代建筑的印记。贝聿铭彻底摆脱了古典建筑的繁琐形式与装饰,在建筑创作中力求简洁,他的作品简洁而不简单。在建筑创作母题的选择上贝聿铭喜欢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通过简单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表达他对建筑的理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建筑形式符号在贝聿铭的设计中随处可见。 贝聿铭好像对三角形情有独钟。如果说做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0、是基地所限,将梯形基地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在形体的处理上反复运用三角形母题,那么在卢浮宫改扩建中玻璃金字塔就很难说也是偶然了,他选用了几何形体中最为简洁的三角形来作为母题元素,以减小对历史环境的破坏。并且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上贝聿铭采用了四个高度递增的三棱柱“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银大厦就像一个多面的水晶体矗立在高密度建筑群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形的几何元素,贝聿铭多用于门窗的设计中。中庭中的过渡空间的圆形门洞在北京香山饭店、日本新秀美术馆还有苏州博物馆等多处作6品中都有运用。除此之外,建筑小品贝聿铭也做的韵味十足,例如圆形的落地灯(见图 4) 。 四边形的几何元

11、素很多建筑师都在用,按说在贝聿铭的作品中运用应该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在贝聿铭的作品中却将简单的几何形体运用的如此简洁,与建筑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最为典型的应该属贝聿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设计的伊斯兰博物馆,在设计上贝聿铭运用了一系列的方形体块堆砌组合,造型简洁明快,创造了一个像“戴着面纱的神秘伊斯兰女郎” , (见图 5)给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不知是贝聿铭的无心之笔还是有意为之,但是效果确是很好的。 结束语 贝聿铭曾这样说过“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我想他找到了,作为一个美籍华裔建筑师他既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刻理解现代建筑

12、脉络,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且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富有当地文化的作品。解读大师的作品,感受大师的建筑思想和艺术风采,希望在大师思想的引领下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陈怡,香山饭店贝聿铭中国园林式建筑符号的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 17 卷 第 3 期 2004 年 6 月 【2】姜晓彤,贝聿铭与他的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山西建筑,第30 卷第 11 期 2 0 0 4 年 6 月 7【3】林祖锐,万迈,贝聿铭建筑作品形式浅读,建筑与规划,2006 02-01 21-03 【4】冀华,贝聿铭建筑思想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年 第 19 卷 第 28 期 【5】陈斌,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解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第 25 卷第 3 期 2009 年 9 月 【6】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