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质量管理要素在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板式脱硝催化剂的质量控制管理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控制程序,建立适应于企业自身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质量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质量管理综述 1.1 质量管理的定义与目的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
2、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14。 1.2 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 1.3 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2第一,要从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转向对过程和系统的管理。 第二,要从原来以推行管理方法为主转向以培育管理文化为主。第三,从偏重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2 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 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3、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在制造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关注点就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从对大批大量产品生产的事后质量检验,到对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抽样检验和过程控制方法,以及产品交验过程的抽样检验理论,都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带着深深的制造业的烙印。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多的行业和部门开始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其适用于
4、各行各业。但是,这些理论方法在制造业是完全适用的,即使在某些非制造业不甚适用的技术方法,在制造业一定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即质量管理的所有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和论述都适用于制造业的质量管理。 2.1 质量管理理念要素研究 2.1.1 全面质量管理要素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的质量要素有:质量领导、追求高品质的企业文3化、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系统的得到全员认可的质量战略、培训、团队合作、顺畅便利的信息系统、有效执行的质量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适当的过程控制体系。 2.1.2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要素 ISO9000 族标准所包含的质量要素有: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设计控制、文件和
5、资料控制、采购管理、顾客、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不合格产品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质量记录的控制、内部质量审核、培训、服务、统计技术等。 2.1.3 卓越绩效模式质量要素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强调组织整体的质量经营,通过提高质量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从大的方面来讲所包含的质量要素主要有领导作用、质量战略、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过程管理、员工管理、测量和分析改进、知识管理、经营效果。 2.1.4 零缺陷管理质量要素 零缺陷的目标就要求组织以永无止境的持续改善为动力,运用合理的激励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和产品
6、质量18,19。零缺陷管理要求组织做好以下方面:零缺陷质量目标、高层管理的的质量使命、有效的执行体系、质量信息以及有效的控制、教育培训、团队合作、供应商参与、持续改进、质量成本管理。 2.1.5 六西格玛管理质量要素 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不断改善产品、服务质量,并制定质量目标目标、4应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来达到顾客满意的要求。六西格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质量上的统计标准,它更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我国的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对质量管理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六西格玛的要素有六西格玛领导力;六西格玛战略;顾客驱动与顾客满意;六西格玛基础管理;六西格玛项目管理;评价与激励;六西格玛管理成果等七个方面
7、,下图显示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 2.2 最具代表性的质量要素 总结质量大师的理论和国家质量奖标准,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生产运营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全面考核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 13 个要素组成,分为根源要素、支持要素和结果要素三大类。质量管理体现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三类要素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如图 1 所示。 图 1 质量三要素 (1)根源要素位于体系的底部,虽然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隐性要素,但却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土壤和源泉,是保持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要素。 (2)结果要素处于体系的顶部,直接由外部消费者评价,是企业质量管
8、理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底层要素作用的结果。 (3)支持要素在根源要素和结果要素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结果要素的主要来源又是根源要素的承载体。通过它的运作将根源要素转化为结果要素,使隐性成为显性。 3 板式催化剂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 53.1 公司相关情况介绍 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庄信万丰催化剂(德国)有限公司的平板式催化剂生产技术,同时收购了雅佶隆在上海所建的包括实验室在内的一整套平板式催化剂生产线,成为国内唯一平板式催化剂生产商,年产量为 10000m3。后续还将建设二期、三期,建设完成后,催化剂总产能达到 36000m3/年,成为世界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在板式脱硝催化
9、剂的生产中,质量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公司组织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如图 2 所示。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保证各项管理的传递与执行,确保产品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 图 2 公司组织架构 3.3 质量控制程序 本论文提出的质量管理程序主要在公司领导层的领导下,公司各职能部门包括设计研发部、采购部、仓库管理、市场营销部、安全生产部、设备能源部和质量管理部等部门的协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板式脱硝催化剂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方案
10、是市场营销部收集到的投标文件反馈到设计研发部,设计研发部按照具体的参数提出设计方案,市场营销部在此基础之上制作投标文件,当公司接到项目订单后,按照之前的设计方6案设计催化剂产品配方和项目 Spec,并制定产品检测控制计划。设计研发部将配方和项目 Spec 提供给采购部,采购部准备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进厂前进行质量检测,把控质量第一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也制定相关的产品生产过程检测,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质量第二关。产品生产后对其功能进行检测,把控质量第三关。产品入库前后进行检测,保证发送到客户的产品的质量。即通过各个程序的把控,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具体程序流程如图 3 所示。 图 3 板式脱
11、硝催化剂质量管理流程图 4 结论 在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适用于本公司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形成了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了组织内部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提高板式催化剂的质量,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公司的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此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好地适用于板式脱硝催化剂的生产。 参考文献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基础和术语. 2000 版 马林, 尤建新.高等院校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 中国标准出
12、版社, 2006 龚益鸣. 质量管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欧阳明得. 质量管理理论、标准与案例,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约瑟夫?M?朱兰, 焦叔斌等译. (urans Quality Handbook)朱兰质量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版 David A. Garvin competing on the eight dimensions of qua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11,12): 101109 Saraph J.V., Benson P.G., &Schroeder R.G. An inst
13、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J, Decision Sciences, 1989, 810829 Ahire Sanjay L, Golhar Damodar Y, Waller Matthew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J. Decision Sciences, 1996, 27(1): 2356 Ahire S.L., Ravichandran T,. An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 of TQM implemen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J, 2001, 48(4): 445464 Black Simon A, Porter Leslie J.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QMJ. Decision Sciences, 1996, 27(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