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57652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6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 1.单选题( 10 1分 =20) 2.判断题( 10 1 分 =10) 3.简答题( 5 6分 =30) 4.论述题( 2 10 分 =20) 5.案例题( 2 15分 =30)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 专业教育( 专业性是其本质特征) 。高等教育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 1874 年瑞士联邦通过的邦联宪法 。 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始于 19 世纪中叶 。休伯英国的大学( 1843)和 纽曼大学的理想 ( 1852)是两部重要的早期著作。纽曼提出“博雅教育”,又称“通

2、识教育”等,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 霍尔 1893 年开设了“高等教育”的课程。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产生于 19世纪末。 2.1974 年,美国学者雷赛尔和马休合著了一部题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的著作,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本身的问题,预测了高等教育研 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 3.1978 年 8 月,中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成立。1983 年,高等教育学被列为学科专业目录,成为教育学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1984 年 潘懋元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

3、步形成。 第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 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 雅典大学 ”,是雅典修辞学校和哲学学校的总称。修辞学校主要教授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主要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办,在三艺基础上增加四艺:算术、天文、几何与音乐。 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 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14) 2.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3000 年 前 就已出现。( P:15) 3. 西周大学 天子 辟雍,诸侯泮宫。修业年限 9 年。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 P:15) 4. 春秋

4、私学 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 “ 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 P:15) 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长沙岳麓书院 5. 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P:16) 6.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P:18) 7. 中世纪大学 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 P:18) 8.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可能考论述】 洪堡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 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复核道德原则的行动,2 反对在大学中进行

5、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高度强调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还强调纯粹科学(抽象思维)的教育。 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学术自由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掣肘;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P25) 9. 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 立的名校: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 (P:28) 10. 范海斯 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

6、: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被称作 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 ( 19 世纪以前,培养人才; 19 世纪初,发展科学; 19世纪末,服务社会。) (P: 29) 11. 1862 年成立于北京的 京师同文馆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开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 班级授课制 的学校。 ( P:32) 12. 1902 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1903 年 ,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 “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 颁布并予以实施 的学制。“

7、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 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 (P:33) 13.198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 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 。 1998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 1995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办 教育促进法 14.我国废除科举制的时间是 1905 年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

8、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大问题: (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A.扩大高等教育机会; B.调整教育结构;C.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美国形成了考试入学、推荐入学和注册入学三种途径) 简述教育民主化运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P47 2014 年简述题 建立国家高

9、等教育体制(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3 ( 2)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性质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作用的基本性质是政治 直接制约 高等教育发展 直接性、间接性两种基本特征,而且两种性质常常交融在一起。政治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大致分为两类:指导和两道;咨询和参谋。 2、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 1)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关系: 大问题: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 p53-55 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济发展制约高

10、等教育发展决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 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 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2)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关系: 高等教育接收经济制约的具体表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

11、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得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不是通过市场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而是经由国家计划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 。( P56) 在当代社会,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是 : 经济水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其表现和意义越来越明显;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为高等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 价值观念,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当代社会,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是高等教育的 经济 化趋势 高等教育

12、系统运用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原理 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内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 。 3、 高等教育发展的科技基础 ( 2014 简答 科技进步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p59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全方位和深刻性的特征: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柏林大学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 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 科技进步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科技

13、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4 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基础 4 文化模式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文化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文化交融与高等教育制度完善 大问题: 5.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 亦称“国民基础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也可以包括初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广义的甚至可包括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未能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 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判断 :高等教育在 再 生产着社

14、会政治关系 ( P69)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1、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 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 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领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 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大问题: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考过多次案例分析 】 (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 1929-1957 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33%归功于教育( P72)。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 W舒尔茨、加

15、里贝克尔为代表( P:71)该理论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用于教育的支出;用于卫生健康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遗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 (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区域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很大一部分人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差异引起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 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 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重要手段 ( 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4.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 1)大学亚文化 (基本特点是学术自由,文化创新

16、,真理为上) 学术自由:大学的学术研究在探求未知、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充分发挥人类的智能。 文化创新:学术自由为文化创新提供土壤和条件。 真理为上:学术研究的标准是真理为上,追求真理是大学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 2) 高等教育 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5、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 ( 1)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 2)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回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 3)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 4)高等教育所崇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变格

17、趋势,也多少影响基础教5 育中所灌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格 ( 5)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数量影响基础教育的竞争程度 6. (大问题)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 2013 简答题) P77 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即 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 ( 1)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 (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 不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水平 。 (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7. (大问题)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

18、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 【网络笔记】 2012 年论述题 试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答:(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

19、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 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种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作出动态调整。 8 大问题 : 高等学校职能 (高校教师的作用) p79(考过简答、论述、选择) 2014 案例分析 (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职能和最古老的职能,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起就有。 ) ( 2)发展科学

20、( 重要职能)( 19 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首次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任务) ( 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威斯康辛思想的提出直接为社会服务 。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 高等学校通过技术服务,解决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科学管理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还将某些新科学、新发现直接转化为技术,引发新的产业,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与模式。 高等学校还服务于社会生活中的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 三个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1、的。其中,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 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 重要职能 , 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社会服务是高等6 学校 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 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 养过程中要处理好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通才与专才之间的关系。 小问题: 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2、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 教育目标: 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 总方向 ,是高等教育工作的 出发点 和 归宿 。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 具体化 。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大问题 1.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考过简述题,年年考 2014、 2015 简答题) P86 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具有较

23、好的品德修养;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面对的压力较大;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2.高等教育目标: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主观性、客观性、复杂性 3. 大问题: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 或作用 (考过论述)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 总方向 ,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规范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中介,是高等教育目标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之间的纽带。 大问题 4.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考过简答、论述 2012 年

24、论述题 ) p90-91 2012 年论述题 试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制定依据:个人本位论 (人的发展的需要) 和社会本位论(社会发展的需要) 。 卢梭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生长和发展得本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其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涂尔干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求来定,个人的而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别无目的。 这两种看法皆有失偏颇。从本质上看,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需要在社会中发展自己,这是人区别于动

25、物的根本标志;其次高等教育对象是活动着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并不因外界的 影响而变化。因此,高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定自己的目的,也应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定自己的目的。它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7 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大问题 5.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12 年简答 ) P91-93 心与身 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德与才 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 品德素质内部的 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 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态度与倾向,后者

26、指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是否风度、情感与 理智 是否 协调 、意志是否坚定、性格是否统一和谐 等等。 人的品德素质是由社会性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共同决定的 ); P93 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 知识与智能 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有长期的争论 实质教育论 者强调知识的绝对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授知识; 形式教育论者 强调智能的绝对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智能) 6.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 ( 1)分层次培养目标:两个基本层次 本专科教育(二者没有层次高低的区别只有性质任务的差别)和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 ( 2)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科类有 11 大类,专

27、业培养目标包含三个方面 培养方向 ,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 3)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P95 前者主要有四类: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 大问题 7.高级专门人才类型(简答题) P95 ( 1)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 2)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 3)通才与专才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 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 专才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级 、 专门 人才。 19 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 英才模式 ( P96)。 大问题: 2015 年论述题【请结合材料,论述高等教育应培养哪些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谈谈应如何

28、培养?】 1.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 1)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 2)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 3)通才与专才 2.如何培养? 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大众化;专业多样化;课程类型多样化;培养人才的具体模式 重视实践能力;校企合作;重视核心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8.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 : 1998 年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问题: 补充内容:大学素质教育 【网络笔记】 2012 年论述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时期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1. 美国有学者预

29、测,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8 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 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 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指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

30、、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 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 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是 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 2) 素质教育的定位: 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 3) 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两层涵义)。 ( 4) 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自然素质 (身体、生理素质), 心理素质 (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 修养能力), 社会素质 (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 ( 5) 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

31、力。 ( 6) 素质教育的重点: 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 ( 7) 素质教育的难点: 发展情感。 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1.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高等学校的专业具有双重性质:职业性和学科性 2.专业的层次结构可以划分为科( 11)、类( 71)、种( 249) 3.高等学校课程 p114:即高等学校的学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 小问题: 在西方,英国的 斯宾塞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 课程: 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判断: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 大问题: 如何理解高等学校课

32、程的特征 P114 专业性 : 高等教育应开设专门化的课程,以保证将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 探究性 : 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 探究并掌握高深 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 ; 前沿性 : 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专门职业的最新工作范式、方法、技术上及其发展的前沿,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 P114-115: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5 高等学校的横向结构( P116):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高等学校课程编制原

33、理( P117-119):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是指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系列或某一门课程而完成的课程计划的整个过9 程。高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包括职业或学科活动分析、课程方案制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制定、教科书或教材编写、课程其他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等环节。 美国学者博比特 1918 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课程论的诞生。美国教育学家 泰勒 1949 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标志科学课程论的诞生。确立“课程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合称为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指出课程编制过程的 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 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所以

34、泰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选择判断: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陈述目标的方式有三类: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 ,目标越具体越好以便于操作; 展开性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7.高等学校课程文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1) 课程方案 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某专业学生培养规则的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课程方案 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 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35、。 小问题 :( 2)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 教学指导性文件 。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说明部分 (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科书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提示); 正文部分 (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科书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基本观点和教学时数,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 附录部分 (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大问题: 8.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p120: 2013 年简答 科学性 (课程内容选择应保证其对应学科内在的科学逻辑联系,保证基本原

36、理的完整性,保证概念、规律、方法和理论的正确性和发展性) ; 量力性 (课程内容的难度应为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所及,课程内容安排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满足性 (选择课程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 ; 过程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锻炼学生技能、发展智力和品德的经验过程) ; 经济性 ( 选择课程内容要从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角度出发,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同时达到多种目标或约束条件较少的内容,避免达成同一目标的重复性内容) 小问题 9.高等学校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 , 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 判断:高等学校的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高等学校的教材就是指教科

37、书。() 10.编写教材的原则: P121 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原则; 10 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11. 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择题):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1.教学过程: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由教师主导和组织的、集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因素的过程;它以认识活动为起点,通过掌握他人和前人的见解经验发展能力、经验以及态度倾向的过程,即包含着认识和交往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问题: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普遍特点): (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 (考过简答)

38、大问题: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一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 是书本知识。 教学认识的 条件 和 形式 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 。 教学认识活动 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 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认识的时限不同,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 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 【双边性】 (考过论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是受社会委 托、受过专门训练、

39、执行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加速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越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知识、真理必须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和能力,书本上的他人和前人的经验必须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经验,这两个转化皆有待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接受和积极活动,有待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交流。 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 3)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发展性】 (考过论述题) P127 2013 年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的

40、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发展 ,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 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备了条件(教学活动影响智力、能力) 学生在掌握运 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发展,而且还能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 能力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形成发展 。 教学活动还能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 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 智力、能力 有不同影响 :传统的以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发展的主要是学生的注意、记忆、理解能力;而问题学习激发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的是学生注重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人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