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657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鄂伦春地区民族艺术传承分析摘要:鄂伦春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与舞蹈赋予他们创造的灵魂,鄂伦春舞蹈缔造了他们的生活,演绎出生命的乐章。基于三首典型鄂伦春舞蹈音乐,对其进行了深度分析。 关键词:哈库麦舞;毕拉尔的节日舞;鲁日该勒;舞蹈音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53-02 在浩瀚如烟的舞蹈艺术中,内蒙古舞蹈能脱颖而出,是以其独特的舞蹈韵律征服了人心,它高雅的气度和风韵令人折服,它的音乐令人魂牵梦绕。辽阔的草原激发了无数作曲家们潜藏的才华,朴实率真的生活是作曲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哈库麦舞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2、盟的达斡尔族独特的歌舞,达斡尔族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以农业为主。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以哈库麦舞、哈库麦勒舞,以及萨满舞为主,在达斡尔人的民族传统节日,如每年一度的“柳蒿节” 、 “吉祥节” 、 “敖包会”等,每逢这些节日,达斡尔人都要跳“哈库麦”舞。 哈库麦舞是歌舞交织在一起的娱乐形式,天性快乐的达斡尔人每逢节日、聚会、办喜事等都要跳“哈库麦”舞。哈库麦舞的特点是无乐器,载歌载舞,一般多为妇女跳,难的跳的很少,舞者起初多为二人或三人,他们也都是歌唱能手,一般采取问答对唱形式,带有竞赛的性质,开始双手摆动,脚步也随着2歌声徐徐移动,当歌唱完毕时,速度由慢转快,情绪由柔和转为激昂,歌声渐渐

3、由“恨呗”的呼声代替,舞者一胡一和,好像合唱中的轮唱,越长越有劲,最后一手叉腰,一手举拳互相追赶,直到其中一个败了为止,这种形式被称为“郎吐打” ,即(斗争之意) “哈库麦勒”舞必须三段式:一是先对唱对舞;二是对呼号配舞:三足对呼号对打斗到激情绽放才能结束。即便是达斡尔族老年人跳舞也必须以三段式的“哈库麦勒”为主。他们喜爱跳完整的“哈库麦勒”舞.开展传统达斡尔族舞蹈比赛活动,但是他们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哈麦库特舞就是在达斡尔族民间舞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它描述达斡尔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和劳动以后的愉快心情,并表现了她们憨厚、泼辣的性格,该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全

4、曲有五个乐段。整个乐段的引子是一段悠长的节奏,表现了大草原博大、安详、深沉的情绪,同时酝酿着主题的动机。进入第一乐段的部分是强弱交替的四二拍子,节奏欢快而热烈,完全重复的欢快明朗的旋律,体现了妇女们劳动的不知疲倦的心情,轻巧、明快、活泼的节奏欢快而热烈的劳动的欢愉体现了他们的泼辣的性情。四度的妙用令人赏心悦目。此曲旋律上扬而后下行和切分节奏的运用似乎是人们的呼喊,四分音符的密集和坚定地运用,都使乐曲爆发出勃勃生机。切分节奏和由长变短的变奏手法的运用,使乐曲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将人们内心热爱生活的喜悦表现出来。旋律上扬后下行,加之紧凑的音符组合生动形象的将呼号配舞展现出来。变奏手法的运用,对呼号对

5、打到激情绽放的描述3更加确切,人们洋溢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再次重复切分节奏的主题鲜活的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让人们尽情的陶醉在劳动的队伍中,深情的间奏意犹未尽,让人流连忘返。 此曲描述细腻,引子虽仅仅七小节,却是画龙点睛之笔。人们再次体验到了草原的宽广与深沉。再现的旋律节奏悠长,让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表现了达斡尔族妇女热爱生活的憨厚,朴实,坚强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布谷鸟舞的来源就不能不说“鲁日该勒” ,鲁日该勒在达斡尔族民间流传着不同的传说。相传有个远嫁他乡的年轻姑娘无比思念故乡和亲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当看见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时

6、,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波澜,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插翅飞到久别的亲人的身边,于是她就模仿鹰的神态和鸣叫声,挥动臂膀舞动起来, “鲁日该勒”的舞蹈动作由此诞生。 “鲁日该勒”是一种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呼号为节奏,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和乡村,深为达斡尔族人民的所喜爱。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时,热情好客的主人便邀请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畅饮抒怀。妇女则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高高兴兴的去参加“鲁日该勒的”歌舞晚会。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鲜艳的绸缎长袍,足穿绣花鞋,头上戴着美丽的花朵,把自已打扮得容光焕发,就连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也穿

7、上最漂亮的长袍,神采飞扬的在儿孙的搀扶下,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会。他们的晚会多在房屋宽敞的人家举行,炕上炕下,屋4里屋外到处挤满了跳舞和围观的人们,即便是再拥挤也不厌倦,晚会的欢腾让人榴莲忘返。在晚会的开始时,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对起舞,接着善舞者邀请喜爱的舞伴,悠摆臂膀伴着悠扬的传统民歌,一、二曲过后,便转入边呼号边跳舞的高潮阶段。呼号声此起彼伏,步履轻快,急促的呼号和不断变换的舞蹈动作,形成炽热欢腾的竞舞场面。人们陶醉在无比欢乐的歌舞海洋之中。 毕拉尔的节日舞是鄂伦春的舞蹈, “鄂伦春”为民族自称,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 “鄂伦春”这一名称在清朝文

8、献中多为“俄尔吞” 、 “俄乐春” 、 “鄂鲁春” 、 “俄罗春”或者“俄伦春”等。此外,鄂伦春还有“满珲” 、 “奇勒尔” 、 “毕拉尔”等称呼,都是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解放后则根据大多数本族人意愿而统一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古伦木沓节、篝火节等。此外,也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在除夕之夜,人们把“仙仁柱”外的篝火和“仙仁柱”内的火塘燃烧得旺旺的,象征着兴旺发达,给诸神烧香。在午夜时还要敬火神,并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最后全家人同心协力集中在“仙仁柱”中给老人磕头。儿子先向母亲敬两杯酒,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一一给老人磕头。老人郑重的接过酒后,用手指蘸点酒,

9、向空中弹一弹,表示敬神,然后叮嘱儿孙们要好好过日子,勤奋劳作,多打野兽,方使家庭幸福。给父亲敬酒时,父亲也同样说些祝福的话语。磕头仪式过后,便开始在“仙仁柱”前进行娱乐活动。有自家单独活动的,也有几家合起来活动的。主要活动是唱歌跳舞,也有的进行捉迷藏游戏。鄂伦春族有守5岁的习俗,通常把这一夜不睡象征着一年都会精神饱满;这一夜吃饱的,一年都会丰衣足食。初一、初二在“乌力楞” (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 )中要互相拜年,初三到其他“乌力楞”给亲戚拜年。人们乐此不彼。鄂伦春人的春节,从初一至初五是最热闹的日子。

10、在这几天,音乐、舞蹈、摔跤、射箭和赛马等各项活动穿插进行,仪式性舞蹈“依和纳仁”舞,男女要一起参加,通宵达旦的进行。摔跤、射箭和赛马则是男子参加的竞技活动,它是体力和技巧相结合的项目。很多族人都喜欢参加。 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是鄂伦春语,是祭祀火神之意。古伦木沓节专门祭祀火神的。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得火神保佑平安;在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表示供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这种活动。在节日期间,活动内容多样,丰富多彩。

11、白天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夜间拢上篝火,则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 篝火节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鄂伦春人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每当傍晚时全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全局出动,精心寻找象征着吉祥与快乐的地方,当河边沙滩上的一堆堆的篝火让其的时候。这就是象是向火神来进行祭祀了,全族的男女老幼都要面向篝火磕头祈福;继而就是鄂伦春人的大聚会了,有杀狍子的,烤6鱼肉的,还有煮“手把肉”的,那场面真实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都团团围坐在篝火旁边,边吃边喝,载歌载舞,夜幕降临后,借着欢腾的火焰便跳起了欢快的鄂伦春舞。 毕拉尔的节日舞就是描写在大

12、兴安岭的森林里,春风荡漾,英雄的鄂伦春的猎手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在一群美丽的姑娘们的簇拥之下,旋舞在毕拉尔河畔上。全曲分为三个乐段,引子开始就使用了前倚音和富有浓郁情调的三连音,加之附点音符与此珠联璧合,将节日的欢愉带到了人们眼前。活灵活现的把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的虔诚的心态描绘出来。 曲目的第一乐段采用节奏紧密激情跳动的四度音符,符合:“起承转合”作曲技巧的四句方正性乐段,真实有效地将男女一起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歌舞一体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轻巧的将猎手们舞动,姑娘们拥护的欢乐情景展现出来,乐曲欢愉但也不乏有圆润,第一句旋律上行后回绕下行,形象的描写了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春风荡漾,英雄的鄂伦春的猎

13、手们,身着节日的盛装。第二句使用了模进的方法,向人们描述了在一群美丽的姑娘们的簇拥之下,猎手们载歌载舞的欢悦情形。第三句模进上行后平稳叙述了英雄的鄂伦春的猎手们旋舞在毕拉尔河畔上内心无比激动的深情。第四句上行后反向大跳再次回绕停在主音上。将节日的欢愉带到了人们眼前,虽然仅有八个小节,但却生动的展示了毕拉尔人民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的热闹的场景。 鄂伦春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是辽阔的草原,在漫长的岁月里,鄂伦春人民在创造自己的光辉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文化,音乐、7舞蹈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伦春的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14、,鄂伦春舞蹈具有浑厚、舒展、豪迈、粗犷的特点。音乐是鄂伦春舞蹈的灵魂,二者水溶交融,空灵中侵染着深情,他们用舞蹈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金虎,张斌.歌曲作法教程D.开封:河南大学,1986, (8). 2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高守贤,韦元岩.舞论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9). 4沙汉昆.旋律写作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9). 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 6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 7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8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9, (4). 9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5). 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