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探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78614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女”现象探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剩女”现象探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剩女”现象探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剩女”现象探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剩女”现象探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剩女”现象探源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大龄未婚女性自身的情感范围和婚恋问题本身,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适龄男女缔结婚姻是一件大事。正如俗话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但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龄女难以婚嫁,被人习惯性地称为“剩女” 。如今, “剩女”现象愈演愈烈,一些高学历、高能力、高收入的女性到了适婚年龄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的现象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不仅被视为个人情感问题,还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话题。 近年来, “剩女” 、 “女博士” 、 “大龄女青年”等字眼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加,而“大龄男青年”字眼

2、出现的频率则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男性大都愿意选择那些在学历、地位、经济上比自己低的女性做伴侣,以凸显男性的优势地位;而大多数女性的择偶观却恰恰相反,她们希望选择比自己能力强、高学历、高收入的男性做伴侣。这样,高学历、高收入、高能力的女性就陷入“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其次,对于进入晚婚年龄的女性来说,她们社会关系网络的疏密和大小,意味着婚恋机会的多少。在当今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高学历、高能力、高收入的女性具有相对较强的职业流动能力,她们进入婚恋年龄后再频繁进行地域之间的流动,无疑会减少她们的婚恋机会,也会降低她们婚恋成功的可能性。 2现在,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大

3、龄未婚女性自身的范围和婚恋问题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以高知识女性为主的“剩女”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女性的未来。因此,针对大龄未婚女性择偶心理的特殊性以及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在不同职业、阶层中开展社会工作调查研究,研究她们的婚恋观,解决大龄女青年的婚配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剩女”问题的产生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影响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的情感需求迅速膨胀,中国公民的婚姻状况呈现各种变化。其中,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随后,

4、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与研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由于“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而错过适婚年龄的一大批未婚女青年的婚恋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团中央和各地团委、各单位工会等基层组织努力创造机会,以解决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问题。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90年代。但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剩女”现象与以往一般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婚恋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在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大部分都具有较好的自身条件,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女性群体。 “剩女”问题的总体状况 31990 年全国

5、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 30 岁44 岁大龄未婚者为 786 万人,占未婚人口的 63.4%。其中,女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约占女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 65.2%。在这些大龄未婚人口中,按文化程度划分,未婚率分布基本上是一种倒正态分布: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0.34,小学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0.13,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0.53,高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1.17,中专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1.08,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3.40,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 4.56。文盲、半文盲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未婚率都相对较高。并且有学者调查表明,女性的未婚率和文化程度成

6、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未婚。 1990 年之后,调查数据显示城镇中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人数呈上升趋势。根据 2005 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从 1997 年到 2005 年,30岁34 岁的未婚女性比率激增。尤其是 30 岁的女性人口,未婚比率从1.2%增加到 3.4%。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当今社会女性晚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从未婚女性比率绝对值升高,可以看出当今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确实有数据支持。同时,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大龄未婚女青年主要集中在城镇,占 30 岁44 岁全部未婚女性的 72.1%。 除上述数据外,国内许多媒体、网络也关注

7、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报道。上海热线就曾做过一项关于“剩女现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高学历女性群体中,有 89.94%的女青年认同单身观念,超过 86 万名适龄女青年至今单身,比 10 年前4多了 24 万名。以上现象说明,许多领域的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各种关于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的社会讨论也相当广泛,对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社会关注度非常高。 “剩女”产生的原因分析 1.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角度分析 按照性别角色刻板化的理论观点,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而女性就应当具有女性特有的气质。女性特有气质通常包括: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温柔、依赖男性等。在性别气

8、质的刻板印象中,女人味总是与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温柔以及想象活动中的被动相联系。其成分主要有: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一切,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虽然高学历、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本身不乏女性气质,但由于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她们并不想太多地依赖男性,而是更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尤其在自己的事业方面,她们大都具有较大的勇气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希望攀登更高的山峰,在某些方面具有和男性一样的成就和同等的地位取向。但这样的努力对男性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更多的男性还是固守传统的择偶观念,不希望自己的配偶具有太大能力、过多知识,只要具备社会期待的女性气质就好。这就潜在地使高学历、高能力、高收入

9、的女性群体人数逐年增加,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也逐渐变为一个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 2.从社会交换角度分析 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看,婚姻市场如同商品市场一样,人们都在进行交换。所不同的是,进入婚姻市场的人5们既是交换的主体,又是交换的对象。人们带着一定的资源进入择偶过程,从而得到他们追求的婚姻回报。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先评估自己,同样也在评估着潜在的配偶。 男性在择偶时大都不太注重女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更多考虑的是女性的外貌、性格等。因此,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拥有的资源对男性的吸引力较小。换句话说,自身具备高能力、高知识的男性更愿意选择一位外貌姣好且温柔贤惠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而难以接受女强人的

10、性格特质。这是男性的择偶角度。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受传统择偶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认为较大比重的家庭收入应该由男性获得。所以,她们在择偶时都较少考虑男性的外貌因素,而更重视人品、能力和收入。在这种交换关系之下,高能力、高知识的男性选择外貌美、性格好的女性,而外貌好、能力低的男性则对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没有吸引力。因此,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始终处于一种不利地位。久而久之,就使这些高学历、高能力、高收入的女性陷入一种尴尬的“剩女”境地。3.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看,中国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一直在变化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家庭出身以及本人成分已

11、经不再重要,中国已经走出政治高压的状态,中国人的择偶观也趋向于将感情因素放在主导地位。范晓光等学者也从现代性和市场转型的角度对都市大龄女青年单身现象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现代化为青年在婚恋方式选择上的宽容提供了可能,而中国特色的6市场转型则使未婚女性在理想和现实中作了无奈的选择。据此,我们可知,社会变迁、社会发展对中国女性择偶观有较大影响,从而使中国女性的传统婚恋观发生变化,让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的出现成为可能。 如何化解“剩女”问题 1.建立新的择偶和婚恋观念,放宽择偶要求 首先,大龄女青年要端正自己的婚恋观,放宽择偶标准。女硕士想寻找男博士、女中层领导想寻找高层领导、月薪 8000 元的女性

12、想寻找月薪 1 万元的男性等。正是由于这种过高的要求,使得大龄女青年可择偶的范围极其狭窄。其实,配偶不一定男比女学历高、收入高家庭才能幸福。幸福是两人共同经营、共同付出换来的,与学历、收入等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大龄女青年应从观念上改变“三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婚姻和择偶模式,改变传统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思想,正确看待婚姻、理解幸福,适当放宽择偶标准,端正自己的婚恋观。为了自己未来的婚姻幸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其次,父母应减少对大龄女儿婚事的催促,留适当空间给女儿,让其独立。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总是期盼着儿女早日成家立业,抱上孙子外孙,以飨天年。如果女儿迟迟未嫁,做父

13、母的总会千方百计地为女儿操持相亲,并时常催促女儿的婚事。再加上大龄女青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使其对父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跟父母赌气,选择永远单身,这就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生活在当下变化多端的社会里,父母们应该看到高学历、高能力的女儿同样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理解大龄女儿内心的苦衷,适当为她们提供恋7爱机会,减少对大龄女儿婚事的催促。 最后,大龄女青年应摆正心态,抓住恋爱机会,积极摆脱孤单生活。大龄女青年要从自身出发,放弃一些虚幻的想法,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找准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同时,不善交际的大龄女青年应该主动创造一些与他人沟通的机会,为自己选择婚恋对象创造

14、机会。例如,在周末、节假日或者工作之余,多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从中认识一些新朋友,拓宽自己的择偶空间。 2.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打破传统婚姻梯度选择 首先,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提前预防更多大龄女青年的出现。如今,我们的高校仍然缺少婚恋观方面的教育,对于青年男女的婚恋观缺乏指导,使得高学历青年男女在恋爱方面缺少认识来源,从而给社会带来了大量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的压力。因此,高校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外,有必要开展婚恋观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围绕青年男女的婚恋观念与行为开展讲座,增设有关择偶、恋爱和婚姻等方面的课程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提前学会怎样与异性交往以及面对将要遇到的婚恋和家

15、庭问题怎样正确处理,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感。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大龄女青年的数量,从而有助于新型择偶模式的建立,也有助于根本解决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问题。 其次,社会应正确看待大龄女青年,减轻舆论对于大龄女青年的压力。 “剩女” 、 “北大荒”等词汇在网络上的大量出现,一时间,使得舆论对于大龄女青年的压力骤增。社会上普遍把“剩女” 、 “北大荒”这样一批人特殊化,对她们另眼相看,似乎她们不属于这个时代,人们对她们8总是品头论足。甚至有时,大龄女青年在生活中还会遭到一些“好心人”和好事者的议论与猜测。这无疑会给大龄女青年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她们的无奈与痛苦。个人认为,社会不应该给这些

16、大龄女青年贴上标签,给予她们特殊对待;相反,应该对这个群体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既同情、关心她们,又不失为她们提供择偶恋爱的一切机会。最后,新闻媒体应正确引导舆论,防止大龄女青年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宣传,加上传统媒体的讨论,使“剩女” 、“北大荒”等群体受到特殊的关注,使有些大龄女青年感觉自己生活在别人的冷眼之中。这样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大龄女青年心理扭曲。因此,新闻媒体应该负起责任,正确引导舆论,让人们理解这个群体、正确看待这个群体,积极帮助大龄女青年减轻自身压力。 3.改良相关人口户籍政策,防止出现更多大龄未婚女现象 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有密切联系

17、。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锁的局面,促进了人口流动,增强了人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观念,使人从狭小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去寻找个人与社会更好的结合点,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聚集在城市中;同时,受梯度择偶的限制,被“剩”在了婚姻之外。因此,针对户籍改革带来的大龄女青年婚恋问题,政府要改良相关的人口户籍政策,分散城市中的大龄女青年,达到城乡结合、地域结合,防止出现更多的大龄未婚女青年现象。 94.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婚恋氛围,减缓大龄女青年的心理压力 父母之言是引起大龄女青年心理压力增大的重要来源,他们急切期盼女儿结婚生子。对于这样的父母,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介入其中,保持与这些大龄女青年父母的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了解大龄女青年的真实想法,促使他们改变对大龄女青年的态度,增加与大龄女儿的对话,从而缓解家庭的紧张气氛,为大龄女青年减轻来自父母的压力,创造和谐稳定的婚恋氛围。 (本文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 2013 年 5 月下半月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