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丽江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对丽江古城区以及玉龙县部分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了纳西语及东巴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文化传承,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全球化、网络化、城镇化,以及丽江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拉近了丽江与世界的距离,同时加强了与外来事物与文化的沟通交流。但是与此同时纳西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习俗、价值观等也发
2、生了变化。生活在城镇的纳西族后代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本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已经不具备本族人的民族心理素质,一部分人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从区域来看,离城区越近,会讲纳西母语的孩子就越少,从年龄段来看,年级越小,会讲纳西母语的比例就越低,据调查在古城纳西族小学生中仅有 20%会说母语。 一、纳西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情况概述 1999 年原丽江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 52 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1999 年 4 月著名学者郭大烈在黄山小学创办了东巴文化教学2班,同年 11 月兴仁小学开办了纳西母语和东巴文化教学班,开创了在国民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的先河。 2003
3、年 1 月原丽江县第 12 届人大常委会 32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纳西语言传承和普及教育的决议 ,同年丽江地区撤地设市,原丽江县分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03 年 8 月开始古城区和玉龙县教育局多次举办纳西语师资培训班,在小学教育中全面推行纳西母语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纳西娃娃艺术团、黄山小学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兴仁小学纳西母语传承基地、 、大东白水完小“热美蹉”基地、白龙潭小学纳西童谣传承基地和大研中心小学民族打跳基地,以“一团五基地”为点,以点带面在古城区、玉龙县中小学教育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国家课程、地
4、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课程体系的要求,丽江根据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出台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乡土教材编写纲要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组织学者、教师编写了音乐9 册、 美术8 册、 纳西文化诵读本4 册等地方教材。同时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部分学校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优秀的有:白龙潭小学的校本教材纳西童谣 、兴仁小学的纳西族母语和东巴文化传承读本 、白沙完小的白沙我的家乡 、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编写的校本教材神奇的丽江 、 纳西文化知识读本等。 丽江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各地小学还根据各自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比较有特色的是:兴仁小学的纳西刺绣手工课、白3龙潭小学的纳西民间童谣课程、
5、黄山小学的东巴象形文字及东巴舞蹈、塔城完小的纳西勒巴舞、中心小学的纳西歌舞、福慧学校(初中)的东巴画等。内容涵盖了文学、技艺、音乐、美术、文字等方面。 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民族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进行了民族文化的教育。比如大研中心小学成立了“雪山精灵”艺术团、塔城完小的“勒巴舞”艺术团、白沙完小的“纳西古乐”艺术团,以及福慧学校纳西娃娃艺术团等,其中不少艺术团的作品在云南省以及国家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于此同时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的建设,利用纳西拼音文、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班级字牌” 、 “卫生区域标识牌” 、厕所标识等,利用东巴象形文字创作校园文
6、化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德育教育,营造了一个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强化其民族认同感。 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民族文化课程已经成为丽江中小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存在的不足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民族文化在学校传承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材编制缺乏层次体系。要系统、规范、有效的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目前虽然有了音乐9 册、 美术8 册、纳西文化诵读本4 册等地方教材, 纳西族母语和东巴文化传承读本 、纳西童谣 、 白沙我的家乡 、 神奇的丽江 、 纳西文化知识
7、读4本等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民歌、 、谚语、风土人情等,同时还把李白的静夜思 、李绅的悯农等唐诗翻译成纳西语。但是从学科教育而言,这些教材还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城区内学生在失去家庭母语教育、社会母语锻炼的环境的情况下,教材将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在纳西母语教材的开发方面还显得不足,使用纳西拼音文进行教学时,忽视了对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训练,通过一堂纳西课程的学习,学生会背诵一首纳西古诗,但是还是很难使用纳西语与人沟通交流。 2、课程开设缺乏延续性。小学中高年级应教学任务较重,因此普遍只在 1-4 年级开设纳西母语及文化传承课,减弱了文化传承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升入中学
8、之后,中考和高考制度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制约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民族文化课程的处于弱势地位,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出现了断层。 3、缺乏资金支持。这是困扰学校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目前各个学校虽然开发编写了多本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但是由于资金困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学校能够实现学生人手一本教材,教材都是循环使用或者两三个学生公用,还有一些情况是学生没有教材,教师将授课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写到笔记本上,浪费了教学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缺乏纳西语训练环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丽江古城范围内的学校,因学生多数来自到古城经商的外地家庭以及城镇家庭,汉语是课堂外最主要的交
9、流语言,民族文化课程中学生虽然学习了纳西语,但在学5校实际交流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和同学用纳西语交流,缺乏纳西语训练环境。特别是部分来自城镇纳西族家庭的孩子,家庭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因父母也仅用汉语与其交流,使其学习母语也十分困难。 三、应对策略 1、完善课程教材开发。在完善教材体系的同时,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开发出声像、多媒体动画等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授课的辅助资源,进一步够扩大师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争取国家社会资金支持。在现有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广泛筹集包括
10、国内外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的扶持资金,完善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保障。 3、构建纳西族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民族文化环境。学校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但民族语言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深入参与。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也是使用母语交流的主要场所,作为纳西族的一份子,家长应该提高民族自觉性,营造家庭母语氛围。社会层面应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宣传民族文化名人、利用节日举办各种类型的民俗活动,唤醒民众对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参考文献: 1钱民辉. 断裂与重构 :少数民族 地区学校教育中潜在课程研究6J西北民族研究,2007. (11) 2曹能秀,王凌.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3孙亚娟,曹能秀.以寻甸县六哨乡为例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