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乡村城市化背景下生态旅游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乡村城市化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乡村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乡村城市化的本质和现状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的融合,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型转变的建议,并建立新型的基于乡村城市化的旅游发展形态。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 生态旅游 农业生产 旅游发展形态 乡村城市化又称乡村城镇化,即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聚集,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使城市化要素在农村地区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的内涵主要
2、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亟需转变。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乡村城市化不但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乡村城市化为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融合发展开拓了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 乡村城市化的理论基础 西方关于乡村城市化的理论主要有:结构理论、区位理论、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等。刘易斯创立2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区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人口
3、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有限的土地和数量众多的人口使农业部门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的收入相对于农业部门要高,使得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参与工业部门的生产。这一模型忽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农业人口的减少将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只有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才有可能为工业部门提供多余的剩余劳动力。托达罗提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将导致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只有在农业部门得到发展并能够留住大量劳动人口的时候,才有可能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原因就是其对城市的过分依赖,发展乡村经济并减少其对城市经济的依赖将会有效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因此,乡
4、村城市化的本质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城乡之间的平衡社区,使城乡能得到整体发展。同时,伴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转型。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我国将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人口将从 2005 年的 5.72 亿增加到 2025 年的 9.26 亿,新增的 3.5 亿城市人口中将有超过 2.4 亿流动人口。人口的激增会给城市带来沉重的压力,如何管理人口增长,如何获得充分的公共融资以提供社会服务,如何解决土地、能源和水等重要资源的供需压力,以及如何处理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都成为了我国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能仅仅将农村人口变为
5、城市人口,而应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城市化的本质不是将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而是将农村建设的和3城市一样,使其拥有更多的城市化元素,使农村经济成为整体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并极具活力的一极,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越走越广阔。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 3 亿人次,占全国出游总量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超过 400 亿元。然而,为农家乐经济所带动的乡村旅游在近两年来遭遇了较大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 首先,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的投资主体大多为个体经营户,其资金实力普遍不够雄厚,投入不足导致不管是娱乐卫生还是食品卫生都达不
6、到要求;其次,特色不够鲜明,品牌意识不强。早期农家乐局限于适应城市居民周末假日的休闲娱乐,没有将其提高到综合旅游的层面,没有着力挖掘旅游产品的特色,更谈不上品牌的建立;第三,组织程度不高,管理亟待规范。个体经营的组织程度低,管理水平很难跟上;第四,环保问题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早期粗放型经营的结果,使得很多地区的农家乐成为了乡村污染的源头;第五,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家乐的从业人员一般是农民改行成为服务者,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服务质量普遍较差。最后,农家乐也没有将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脱节。 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融合发展模式及其意义 生态旅
7、游包含两个内涵: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二是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各方参与4者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旅游依托的农业资源是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是融观赏、参与体验、娱乐学习、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形式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
8、代农业转型模式。在乡村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融合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旅游个性化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农业生态旅游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和农耕文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其次,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转变发展方式。将现代农业融入到生态旅游业中,既可以优化农业资源产业结构及旅游资源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可以拓展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功能,提升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发展层次。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多
9、层次发展。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可以使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整体形象。将现代农业生产融入到生态旅游中,特别是悠久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完美融合,将使我国旅游5更富多样性,提升整体形象。 基于乡村城市化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建议 (一)培育农业生态旅游消费观念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古迹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过,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导致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容易走上粗放型发展的道路。因为仅仅从观光的角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但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在乡村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
10、的粗放型的旅游发展道路必须改变,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将被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旅游参与所代替。农业生态旅游的核心体验就是返璞归真,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到乡村城市化带来的成果,不至于产生习惯了城市生活后突然进入传统农村所带来的不适应,更多的是享受来自田间地头的快乐,得到瞬间的放松,这在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也是不可多得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培育农业生态旅游消费观念就是:在美丽中国的指引下挖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健康旅游、快乐旅游。 (二)提炼文化及生态特质 提炼文化和生态
11、特征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炼农业文化历史和传说。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自人类进入原始社会以来,农业文明的曙光便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以土地整治、田间管理、集约经营和农牧结合为核心的技术经验和知识体系,成为传统农业社会6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构成了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其作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将显示农耕文化的特性,彰显农村旅游的优势。第二,提炼农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性。经过了数千年农耕文化的不断积聚、沉淀,也根据不同地域和民俗的影响,形成了各地区有农业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有“世界梯田之冠” 、摄影家及艺术家们创作“天堂”美称的龙胜梯田,有着极高的观赏价
12、值和高品味的文化内涵。一个农业、艺术、文化的集合体,能够唤起人们文化感受,促使游客去品味和体验。第三,提炼现代农业文化发展成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加快了城乡统筹的步伐。按照全会公报的解释, “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问题,而且要建设和培育现代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并促进三大产业融合 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就是在全国或地区农产品经济中占有较重地位并能长期稳定地向区外提供大量农产品的基础生产示范地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强调生产专业化和
13、种植区域化,尽量使基地连片成规模;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的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基地建设和管理运作模式上的创新,形成生产、管理、运营的一体化良性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是以农业生产和服务为主的乡镇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对生产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进行分7析规划,将生产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现状集中进行展示,将最新的农业发展成果通过休闲旅游观光的形式向广大游客进行传播。既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支农爱农的社会氛围,又有利于生产示范基地吸收外来科技成果、人才和投资。通过将观光旅游
14、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运营,可以极大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四)提升旅游参与度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游客的参与程度。在旅游发展更多考虑游客的旅游体验的今天,消费者参与到旅游过程中去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消费者很难在观光的过程中产生融入其中的感觉。而在新型的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消费者很容易的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民俗活动中去。因此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将农事活动、民俗活动融入其中。我国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事活动和悠久的农事历史,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各地可以考虑自身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特色,开展相应的提升游客旅游参与度的活动,最终提升
15、游客满意度。 (五)相关政策引导 在乡村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新型农村生态旅游形态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第一,做好政府引导。结合实际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并具体实施,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第二,做好政府协调。合理调节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调节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8第三,做好政府服务。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为乡村城市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侯兵,黄震方,徐海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 2.戚晓明.国内外乡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8) 3.邢慧斌,王子新.当前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5(3) 4.傅丽华.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城郊农业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农业经济,2007(3) 5.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6.赵志立.巴蜀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