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日本都市圈经验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环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实现了北京从“吸附型”城市向“辐射型”城市的“转身” ,同时也为周边区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首都经济圈”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目标,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东京都市圈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发展策略 大多数国家都形成了首都经济圈,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都不是孤零零的城市,而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其中于 20 世纪 70 年代建成
2、的东京都市圈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环首都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更是体现了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首都经济圈”相对应,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目标,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的成功经验来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其中东京首都圈作为三大城市圈之2首,地位尤为重要,是日本经济发展最大的核心。通常被分为东京圈和北关东两部分,东京圈包括东京都以及临近的神奈川、崎玉和千叶
3、 3 个县,北关东是指其外围的 4 个县,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计划局的文献中,有时又将上述东京圈称为东京圈 A,将东京圈再加上茨城县称为东京圈 B,后者实际是首都圈整备法划定的即成街市地(城市建成区)和近郊整备地带东京都是首都圈的核心,它由特别区(区部)和多摩部两部分组成:特别区全部为建成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东京城。 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了整个东京都市圈,地铁和电车是绝大多数人每天要依赖的交通工具。轨道交通输送人流,港口码头则承载物流,日本的轨道交通堪称城市融合楷模。东京都市圈绝大部分的客运依赖轨道交通,根据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的数据,东京都市圈每天上班上学的人中,轨道交通乘客占到 8
4、6%,在高峰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1%,居全球首位。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海运业。在东京湾长达 193 公里的环形海岸线上,分布着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木更津以及千叶六大港口,都是世界级的特大型港口。要把分散的权力集中,日本选择向行政体制开刀,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政府就开始探索全新的道州制,也就是将目前的一都、一道、二府和 43 县这总共 47 个地方一级政府机构减少到 9 至 13 个道州,抵消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的双重行政设置。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五次规划,1985 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局对区域改造进行了规划,将大东京都市圈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的区域,在它下面又
5、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配置3政府机关、业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中枢机构或会议场所,培育出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对各自的职能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政府根据区域职能分工,进行科学合理地投资。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 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1999年 3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五次首都圈”基本计划,确定了东京都首都圈的“圈域营造战略” ,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型网络结构”空间模式的设想。实现以据点城市为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并能方便交流联系,从而互相分担城市职能的自立、互补、高
6、度、水平、分散化网络型区域空间结构。目前,大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为整个城市群体的中枢管理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城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其他城市的活动是在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划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 东京都市圈成功经验 (一)具有前瞻性的政府规划和引导 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对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都市圈规划大约每十年修定一次,现已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规划。首都圈规划每次均根据国际背景变化、国内战略要求和东京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变迁,作出适应性调整和完
7、善。城市规划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历次规划的指导和约束,日本人口和经济过度向沿海和中心城市集中的倾向得到4遏制,都市圈内各城市规模体系完备合理,分工也较明确。抑制东京都职能的过度集中,推进核心城市与周边中枢据点城市(或业务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与协作,积极构建一个居住和工作相平衡的都市地域结构,都市圈基本上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核心经济与服务功能区联动发展 东京都市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核心经济与服务功能区发展。东京是世界上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集中了众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总部、银行、股票市场和广告代理商。东京较早推进大都市服务功能区的建设。1958 年,东
8、京在首都整备法指导下,先后规划形成池袋(文化性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新宿(商务办公和文化娱乐为主的中心) 、涩谷(信息服务和时装设计中心) 、大崎(尖端科技和情报交流为主的中心) 、上野?浅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心) 、龟户(文化产业中心) 、临海副都心(国际化展示中心)等七个副功能。当前,为纾解中心城区压力及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东京在其中心城区及外围区域合理布局和建设了一批以新城体系建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功能区,其中包括 CBD(如银座、新宿等) 、特色功能型新城(如筑波科学城、八王子大学城等) 、地区综合服务中心(即城市副中心新城)以及公共交通导向型居住新城(即 TOD 新城)等多种类
9、型,逐步形成支撑东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性空间框架。 (三)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 东京都市圈绝大部分的客运依赖轨道交通。目前,东京都市圈是一种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模式,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日5本政府十分重视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在东京都市圈的五次大规划中,每一次都市规划也都遵循“优先公共交通”的原则。东京通勤圈的范围就被当作了东京都市圈的范畴。对于交通体系,东京都市圈主要借助管理上的整合,通过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引导和促进区域整体有序开发,形成整体开发优势,以此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交通体系。它们在区域共同建立公路网、铁路网以及公园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框架。 (四)打破行政区划并促
10、进经济一体化 行政区域划分通常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东京湾六大港口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利益划分鲜明,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因为东京都市圈中政府参与统筹规划各港口的职能,各个港口有大致的分工。东京港主要进口食品及其他生活消费品,横滨港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川崎港周围集中了很多炼钢厂和发电厂,所以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日本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现在正会同一些民间组织,研究对现有的港口法进行修订,推进东京湾港口的一体化发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策略 (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并消除地区经济封锁 经济合作应主要依靠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能力以及由市场主导的经济合作,产业结构
11、雷同现象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失灵有关,这就必须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建立区域城市政府之间的良好协调机制,保证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够带来双赢以及共谋未来的效果,解决区域与国家之间、区域内各省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如打破地域界限统一布局和6建设跨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利用市场资源的配置力量,通过市场形成分工,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目前我国仍处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转型时期,政府的推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明确城市定位并增强城市互动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应该以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全方位参与全球竞争,需进一步明确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各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
12、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发展应突出科技和文化创新功能、国际交往展示功能,以提升城市的辐射能力;河北应借助资源丰富、劳动力众多以及内含京津的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应积极承接京津两市的转移产业,并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与首都形成积极的、良性的互动。目前,河北省的一些地市都在全力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如大厂、香河等地主动提出“以经济为支点,寻求突围,发展自己,积极融入环首都绿色圈,主动承接北京的各种需求” 。涿州市开发建设以电子信
13、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示范区,承接大北京功能外溢和产业转移。这样大量疏解北京城市压力,充分释放首都辐射效应,又为河北省等周边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增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综合实力。 (三)加大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7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的规划目标或大致思路,应该是在改善运输网结构、加大运输网密度、提高运输网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综合枢纽港为龙头的,面向海内外、覆盖整个京津冀区域的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通信于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北京与周边各市交通运输建设,必然使得环首都地
14、区产生“缩地”效应,从而加快人流、物流的发展,这对于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和同城化是具有促进意义的。 (四)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环首都经济圈建设规划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保障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避免产业、设施等的重复建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规划和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时,应做到经济运行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避免城市中心区域的无序膨胀,拒绝有污染、高耗能企业,引进新兴产业。使得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加快环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现
15、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将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这“三生一体”同步推进,促进人口、资源 、环境的良睦互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结论 发展环首都经济圈、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抓紧进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发展,实现生产要素8在更大空间内的优化配置,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将会更加全面深度地整合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环境等资源,拉动周边地域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圈的重要腹地,环首都经济圈的打造对河北省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董晓峰,成刚.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8) 3.刘庆林,白洁.日本都市圈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4.张丽英,杨冬梅,曹志刚.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5.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 6.王玉婧,刘学敏.国外首都区都市圈发展概观J.城市问题,2010(7) 7.韦伟,赵光瑞.日本都市圈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日本经济,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