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世光(上).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246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彩世光(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华彩世光(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华彩世光(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华彩世光(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华彩世光(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华彩世光(上)2012 年春季,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海淀区六郎庄村内的中国工笔画大师田世光故居被完整地保留。 田世光在这处庭院内创作了大量的国画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落款写得是“柳浪庄” ,而不是六郎庄。 美术梦 2012 年秋季,当我们再次来到田世光故居时,他所处的柳浪庄村已经被夷为平地。经历了十几年“城中村”的无序状态后,嚣声正在散去,万簌趋于宁静。由于没有了障碍物的遮挡,眼前的视野异常开阔。玉泉塔倩影,佛香阁身姿,在层次分明的湖光山色间继续坦露着一幅幅隽永不息的画卷。 此情此景,最易让我们爱屋及乌地去联想。如果时光倒退一百年,不,哪怕是三十年,守在昆明湖东岸,每天都能吸吮到来自皇

2、家园林气息的柳浪庄,不就是生存在“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一种浓聚江南特色的水乡中吗?“江山自有才人扶” ,难怪当年乾隆皇帝曾用诗描绘这里的景色“垂柳依依村寒舍,新苗漠漠水田稠” ,而充满才情的田世光,一生都在用画笔描绘着这里的树木葱茏和鸟语花香。 走进田世光故居这处百年老宅,两进的院落,院中的那两棵枣树和两棵石榴树虽逾百年却依然枝繁叶茂。从世光 1916 年 10 月 27 日在这个院内出生,到他 1999 年 7 月 28 日在这个院内离世,老宅在穿起了他生2命起点和终点的同时,也见证了世光一生的艺术传奇。 世光的先祖是在清代初期从山东北上的。进京后,经过多年的经商打拼后有了京城当时很有名气的

3、字号“玉器田”这个金字招牌,与此同时,田家也买下了这处供整个家族居住,由六、七个院落连通组成的老宅,世光虽然出身大家族,但在全族中,却以他家的支脉相对拮据。为改变命运,世光从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奋进的志向。然而,这种志向并不是在商海里沉浮,而是独辟蹊径握紧了画笔。 世光青少年的志向,来自他稚龄时期的萌动。世光三、四岁起,就被家乡自然中的禽、鸟、虫、鱼所诱惑,大凡和古今中外的大画家成长经历一样,他在观察大自然,临摹虾鸟花虫的特殊爱好中,度过了童年和上私塾的学习时光。 即使在那段时间,世光也有着思辨性的思考。在他最早的画作中,常见的落款为“闻莺馆” ,落款“柳浪庄”是后来的题写。 从“闻莺”到“柳浪

4、”的转换,证明的却是田世光对家乡田园审美情趣的改变。不难否认,世光自小伴着昆明湖岸边的杨柳春风长大, “依依岸柳,柳荫中躲莺藏燕” ,是他心中的精彩世界。更何况,这里的植物、花卉以及不下百种的禽鸟昆虫应有尽有,这些都成为了他在绘画中最初的笔下情感。如果说事情有了变化,转机则在他上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十几岁的田世光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中山公园,观看他生平中的第一次画展,就是这次参观,让他惊诧万分。他被眼前的绘画种类,创作方法征服了。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写意原来,绘画的种类及内容竟是如此丰富,如此生动。此时此刻,他的心砰砰直跳。当着3舅舅的面,他甩下了一句话, “我的画,以后也要在这里展

5、出” 。正是这次让他心动的观展经历,被他记载在自己的艺术年表之中。观展后他开始痴迷山水画。所绘景致,也是来自家乡,玉泉山的秀美、香山红叶的浪漫、西山的巍峨、柳浪庄的内涵拓宽了他的视野,他要把家乡的山青水秀和鸟语花香,村里的朝暮炊烟、农耕果摘照单全收,并立志报考美术学校。 拉开艺术人生的帷幕 如愿已偿,他考进了京华美术学校,他报学的画科即是这些年苦练的山水画,但他没料到,刚一入学这个愿望就让启蒙老师赵梦朱给否决了。慧眼识人的赵梦朱看中的还是他在花鸟画上的巨大潜力。 赵梦朱的发现不无道理。此时 16 岁的田世光对花鸟画的写实技法已有了较强的把握能力,且在绘画中又不乏生活气息和同龄人难以达到的灵气。

6、 田世光接受了赵梦朱的期许,进入了花鸟画班。 可以说,田世光真正艺术人生的帷幕就此拉开。这里先说几句后话,五年的学习让他一举三得。一是一毕业即被位于故宫内的北平古物陈列所录用,有了古画研究员的工作岗位;二是很快又被返聘到母校,成为京华美校中最年轻的教师;三是毕业后的第二年,他的一幅作品,承载着他五年学习的收获,被展出在中山公园。正是这件作品,回应了他六年前在观展时甩下的那句誓言;也正是这件作品,奠定了他在画家中的地位。世光在这件作品中,重新运用了当时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的宋元双勾充重彩花鸟画技法。这在当时非同小可。 4宋元时期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高峰。尤其是花鸟绘画艺术,其地位至今难以让

7、后人撼动。而构筑这座艺术峰峦的筋骨纹脉,便是绘画中的艺术语言线条勾勒及色彩。然而,明清以后双勾重彩技法渐趋式微,直至完全消失。说到这里,便有了世光这件作品产生的意义。 如同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一样,作为其中的一部份,曾在重彩工笔花鸟绘画中的重要绘画语言,在消失了三百多年后,又在世光笔下破茧重生。由此这段本已断节的链条又被衔接上,被重新组合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整体链条之中。这里有必要回眸审视这件作品产生的来龙去脉。 在京华美术学校,世光的教师除赵梦朱外,还有于非?、吴镜汀、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其中,赵梦朱、于非?对他的滋养最多。他学赵梦朱的没骨画,这让他把眼光投递到了没骨画的源头,寻

8、觅到了宋代徐熙画风的真谛,而来自于非?的线条勾勒,又促使他在探求宋代皇家画院工整刚健、浓艳富丽的画风中寻找宫廷画家黄筌的绘画宗法。那段时间,他的心路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中交叉穿越。他把自己,把身边的画家,把古人的绘画合为一体,掰开揉碎,攥紧掰开,思路波峰一波连着一波。他常去故宫探访古人真迹,不断地临摹前人名作,宋元明清绘画尽收笔下。由此循环往复中,他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即宋元绘画普遍具有一种气势磅礴、清丽典雅之感。这和现实中身边的画家常用淡画法而显示的小幅小势之感有了明显的区别特征。 他终于找到了宋元花鸟画著称画史的原因,即双勾重彩技法的作用。5但他也明白,吃透这种技法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在勾勒线

9、条的全部用笔中,特别强调上下、左右中锋两笔线条在合拢中的力度、速度及流畅感。如果没有多年的功力则难以奏效,自己能否将它重光呢?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犹如初生牛犊,他亢奋起来。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要挑战自己的功力,重塑五代宋元的笔意墨韵,改变当今画坛的萎靡柔弱! 终于,几年以后他成功了。就是这幅名为竹枝伯劳的作品,承载了他成功的喜悦,也正是这件作品,显示出了宋元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技法的富丽堂皇和气势磅礴。1938 年 5 月此画在中山公园一露面,好评如潮。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养庵观后感叹到:“此技法三百年未有矣。 ”同年,这幅作品还被发表在第 102 期艺林月刊上。那年,田世光仅 22

10、 岁。 田世光与张大千、 徐悲鸿的轶事 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星空,光彩夺目。田世光在二十多岁时,便为自己取字号为“公炜” 。 “炜”在字典里的注释为光明之意。世光与公炜,字不同,意相近。从那时起,田世光、字公炜,成为他为之奋斗的远程指向。今天回过头来看,可谓名至实归。 世光人生八十三年,如果把八十三年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三十三岁之前,他是在旧中国度过的,后一段则整整五十年,世光熨帖的是新中国的美术教育。 以他三十三岁为节点往前推十几年,世光的人生经纬大体可被三段经历勾勒出来。首先,他二十岁出头的那几年,便有了画家、教师、研6究员三位一体的身份。作为画家,他的作品在荣宝斋挂笔单出售,由于社会上当时

11、有一股对宋元绘画的崇尚,这让画商对他的约稿不断。作为京华美校的返聘教师,他开始在讲台上直抒胸意,这就为他以后能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家埋下伏笔。以上仅这两项就足以让他称心了。但更让他称心的是,北平古物陈列所研究员的工作岗位给他带来的惊喜,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 古物陈列所就在故宫内的文华殿和咸安宫里。他研究的对象竟是历代名家墨迹珍品。他每天犹如置身于中国绘画的编年史中,触手可及的是过去只有皇帝才有权鉴赏到的国宝。他有了大量的时间对照原作来临摹,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白天与古画同面,晚上和古画同眠”是他那段经历中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丰富滋养源源不断地淌进他的精神血脉之中。造化、心源、传

12、统,中国绘画三大基石的份量在他心中日益加重。加重世光艺术份量的不仅有古画,还有一个活生生的重量级人物,他就是被徐悲鸿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此时,张大千正在古物陈列所任艺术指导,由此,在世光、大千、悲鸿三者之间的两件轶事发生了。 其实,世光对大千的单向神交,早在他 1933 年考入京华美校后就有了始发点。那时,大千也在该校任教。犹如明星高悬,吸引了世光对大千的仰慕。他惊叹大千的“石涛再世” ,更惊叹大千并未死在石涛身上,而是能“把石涛一口气吞入腹中捣个稀烂,吐得出来,化作唐、宋、元、明千百家”并形成自己的勇气与本事。世光的惊叹,来自内心。 那时,世光尽管是学生,但也难掩自己胸中的光芒。他

13、认真地学习7赵梦朱、于非?两位老师的“没骨” 、 “线条勾勒及设色” ,在继承赵、于两位老师的基础上,将枝叶、花卉的色彩画得比于非?更生动、丰富,更有浓淡、冷暖的变化;在设色上,也没有全部照搬赵梦朱“没骨画”的技法,而灵活不拘地把它作为局部,又融进宋人徐熙、崔白的写意画风。更有甚者,他能将黄筌、徐熙、崔白及身边老师的画风、技法,巧妙布阵在一张画中,在工笔写实的基础上,结合着装饰、写意的技法,来达到工而不板、细而不腻、情调宁静、光色动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就是世光自己的面貌。 终于,在古物陈列所,世光的个性及艺术成就很快吸引了大千的注意,两个人惺惺相惜,一个拜师收徒之事在世光、大千两人心中酝酿。

14、但就在此时,抗战爆发。大千南下四川,随后又三去敦煌,直到抗战胜利后,大千再回北平。这一下就是 10 年,1946 年春天,世光终于拜进“大风堂”门下。刚刚拜完师,世光听到大千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学可以,但画画可不能像我”!一句话,高屋建瓴,涵盖了大千对弟子的真切之心。 尽管世光与大千面对面的徒师关系到了 1949 年被画上了休止符,但大千留在画风中的气韵、神韵并由此产生出的人性魅力却影响了世光的一生。两段回忆,成为世光以后的常谈。一是大千教画,很少动口。大都是他作画时让学生在案边看。而正是这种时刻,总能令世光遐思飞扬、心绪超然。仅举一例,大千画树木枝干枝条,常常是上下顺逆参半,飞快的速度,将上

15、下两笔衔接在中间的一处,竟为一笔的效果。其枝条的浓淡荣枯无不彰显着大千章法中的奇俏险绝。二是当时,大千的家就在8颐和园的养云轩,和柳浪庄均在相互的视野内。近水楼台,世光成为大千家中的常客。大千很早就有“年轻美髯公”称誉,世光每次去,大千总是一袭长袍、是登布鞋、长髯在胸,其特征明显得让人能几笔就可把他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别看大千难得一改身上的装束,但对吃却有着百变的烹饪技艺。这让世光在大风堂里不仅领略了他画画时的豪情万丈,也品尝到了大千亲自下厨端上来的“食不厌精” 。这又让世光产生联想,如此美食家的大千,在敦煌多年面对黄沙戈壁,该有着怎样的毅力?据大千自己讲,在敦煌为了有菜吃,曾率众人开荒

16、种菜,为有藕吃,幽默的大千还专门画了一幅荷塘并题上诗挂在墙上。 1949 年以后,大千远走他乡,成为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在以后的几十年,大千仍未忘记世光。直到他晚年在台湾弥留之际,仍未忘记把他的新画集分寄给中国大陆的画家,这其中就有田世光。 大千在离开大陆之前,徐悲鸿曾予以挽留,但未能如愿。而让悲鸿欣慰的是,一批艺术家经过他的提携,以后均成为了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擎旗人。这其中就有田世光。 世光与悲鸿的交往,时间也发生在 1946 年。那一年正是世光成为大千弟子的头一年。一个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大师,一个是有官方地位的大家,两双慧眼同时盯住了世光。与大千不同,悲鸿发现世光实属偶然。当时,悲

17、鸿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一次画展中发现世光的。面对世光的作品,悲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莫非遇见了知己?莫非自己有了一位知音?” 作为中国画的领军人物,悲鸿的名望如雷贯耳。1946 年之夏,悲鸿9出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上任的同时,他将吴作人、叶浅予、艾中信、李可染、李桦等一批优秀画家带进北平艺专。同时,将一批不称职的教师替换出去。其原因,是他们和社会上的一些画家沆瀣一气,打着文人画的旗号,摒弃中国画的创作原则。这些对长期坚持写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悲鸿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早在 1944 年,悲鸿就在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等一系列文章中,在围绕创作方法及内容表现如何符合艺术原则和规律等问题上,同这些

18、人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面对强劲的对手,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悲鸿同时也感到了担忧。这种现状,就连世光也感受到了。他知道,不少山水画家由于无知,竟割裂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相互依存,认为花鸟画不过是雕虫小技。如果这种态势顺其蔓延,不仅是花鸟画,就连山水画也面临衰微的危险。虽然他从来没有与悲鸿谋过面,但世光还是想帮助悲鸿一把。 正在此时,机会来了。世光接到邀请,要他为即将在中山公园举办的画展提供一件参展作品。于是,这张丈二匹巨作幽谷红妆 ,呈现在中山公园百余幅作品之中。世光有幸,这幅作品被悲鸿发现了。 幽谷红妆以写实风格为载体,工笔写意兼备,色彩渲染合理。内容上,山水花鸟平分秋色,气韵生动、情趣盎然。世光以

19、画传书,第一告诉的是悲鸿, “你的期许有人赞赏” ;其次,告诉那些看不起花鸟画的画家,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这幅画被悲鸿几次观看,几次返回。他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田世光是否是位老者”? 充满自信的世光在柳浪庄坐等消息。于是就有了一个近似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几个星期后,悲鸿先后派了两位学校的科长来到世光家10里。一个意思就是邀请世光到北平艺专任教,第一次被世光委婉谢绝了,第二次,当世光听说悲鸿要在次日专程拜访他时,立即被悲鸿求贤若渴的大师风范打动了。第二天,世光主动来到悲鸿家中,接受了在北平艺专任职的邀请。有关悲鸿与世光的这次会面,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有一段叙述。她称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写实的画家,绝非模拟者可望其项背” 。无疑,这句话来自悲鸿的心声。 如遇知己,如遇知音,那几年,悲鸿先后把他十几年中未完成的十几幅作品与世光合作收笔。其中的一幅半成品竹林桃花画于 1943 年,因为一直没找到另一半的合作者而被搁置。1950 年,他请世光补上了桃花。画卷的落款很有史学价值:“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1950 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