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创新研究摘要:城市“失落地带”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无论在东部沿海城市还是在中西部城市都普遍存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这种地带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出现速度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目前国内对该类型地区的研究处于开创性阶段,对其概念、特征、现状等表面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对于改造思路等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学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综合提炼,从城市设计以及街区改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失落地带”创新型活力再生的空间构成手段和操作方法,解决如何将这种区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中的问题,真正解决城市中“失落地带”的现有问
2、题,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城市、失落地带、创新、活力再生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的总量、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间和道路结构也随之改变。2009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1990 年到 2008 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7%,总量达到 3.6 万平方公里 宋桐庆/朱喜钢.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现代城市研究J.2011.2。在城市迅速膨胀扩张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下,有一些潜在的不安定要素2正在慢慢滋长,这些不安定要素就是随城市扩张,那些原本不属于城市的地带渐渐被纳入城区,那里的居民、空间在短时间内还不能适应
3、城市中的节奏及生活,在迷茫的转型期渐渐被城市遗忘,成为城市中的“失落地带” 。 一、城市失落地带的产生及发展原因分析 城市失落地带,是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利用且日渐衰落废弃的地带。它们是随城市急剧扩张,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的城市村庄、城乡结合地带,是建造卫星城所形成的城市夹缝,是那些迁出城市的工厂旧址,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以及因城市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被人遗忘的空间夹缝等边缘地带。这些地区是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这些地域内,人员结构复杂,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流动人口
4、集中,这些地带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市灯光下,虽处于城市中,却没有得到城市化的发展,其广为人知的“握手楼” 、 “一线天”等社区景观,就是这种问题的典型表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其所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及缺乏管理等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从城市发展扩张过程分析,导致城市失落地带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是人们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生活活动距离延长,卫星城的建立就造成卫星城与城市的夹缝地带;第二,城市更新时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在城市划分区域的结合地带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无人管理3现象,城乡结合地带等,如因城市急剧扩张所造成
5、的城市村庄,虽被划分为相应的街区管辖,但实际仍由原村集体组织管理,这种管理真空也造成都市村庄也成为城市中的失落地带等;第三,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比如现代都市广泛存在的工业遗址等 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M.2005。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失落地带以及使已经形成的 失落地带活力再生,这需要政府、民众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由于笔者阅历及知识有限,因此研究范围仅限于这些失落地带活力再生蓝图的建筑与规划因素,通过研究,为该种类型的城市地域重建或改建提供一些建议。 二、针对课题的调研及成果分析 针对城市失落地带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实地调研及资料搜集,包括上
6、海的多处工业遗址,嘉定区的城乡结合处,杭州西湖区城中村,以及河南省郑州市的现有及改建后的多处城中村,在调研过程中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通过对城市失落地带的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该类型地域虽然以社区的形式存在,但是其仍然有很多表面和内在的问题,如居民构成复杂、用地性质与功能混乱、社区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乃至影响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它们的剖析更有利于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的创新研究,这些问题阐述如下。 1、用地性质与功能混乱 这种类型的地域内,由于缺少政府管理,多由居民自发的无政府行为建设,居民在最大利益化的驱使下,其所建房屋多为方形以获得更多4的使用面积,因
7、此“一线天” 、 “接吻楼” 、 “握手楼”现象比比皆是。且空间多已被现代城市包围,周边地区各项设施比较完善,因此容易形成相互交织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类型,造成了用地功能混乱。 2、社区建设不完善 大多数失落地带虽然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并以社区的形式存在,但是社区建设并不完善,形成了其城市失落地带的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房屋为自建的低层或中层房屋,居民主要依靠出租宅基地房屋作为商铺、住宅、商铺和住宅混合三种形式来获取收益,这说明社区对商业建筑、住宅建筑都有很大的需求 陈丽丽.上海城中村的现状_问题及改造途径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0。大多数失落地带内建筑密
8、度高,间距狭小,公共空间被占用,道路狭窄弯曲,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无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其他基础设施简陋,公共配套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除进行实地调研外,对失落地带的问卷调查可系统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状况,了解居民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为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提供实践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失落地带改造的主观评价 居民的对失落地带基本印象的调查显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人们的总体印象基本都是环境卫生差、治安差、人口乱、居住条件差。此外,居民对其改造看法的调查显示,居民对改造存在强烈的主观意愿,只是迫于政策或政府原因以及自身能力而一直没有进展。 52、城中村居
9、民生活环境状况 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更准确地验证居民生活环境状况,本文在调查问卷中主要针对在活力创新研究中所涉及的居住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现具体阐述如下: 在住房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居民对目前的住房状况评价基本是不满意的。该种类型的地带人口混杂,违章搭建现象严重,致使居住空间十分狭小,而且地块内的住房多由村民自主建造,他们缺乏专业的建筑知识,只是出于空间最大化的利益驱使,建筑多为方形并缺少变化,致使居民对住房质量也多不满。 社区满意度方面,居民普遍感觉该种类型区域内购物比较便利、邻里和谐,这主要是由于区内也有很多小个体商业及菜市场,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感觉到不
10、满意的是针对环境卫生、治安条件、房屋建筑密度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区内人口构成复杂,社区管理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原因造成。 根据实地考察及现状调研,得出结论,当今城市失落地带的居民,不仅需要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此外,还对医疗卫生、交通环境、文化建筑、娱乐休闲场所有一定的需求,并且希望住所距工作场所较近,只有将这些刚性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有活力的、重新焕发生机的场所。 三、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设计的原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失落地带以及使已经形成的地带活力再生并往前发展,这需要政府、民众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制定有效6的政策,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设计背后
11、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应该编制设计总图,使其成为空间脉络和用以界定外部空间的建设蓝图,而不是简单地设计这些建筑。 在对以往政府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改建项目的研究中发现,政府对此类地域的自助型居住区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种: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提升社区居住环境,使其合法化并逐渐纳入城市正规房地产市场;进行推倒重建式改造,为低收入居民建设新住所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J.2009.6。由于后者严重干预了市场运作,不仅造成政府资源浪费,且效率较低,因此,笔者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及成果改建项目的研究中,总结出对城市失落地带改造设计的五种原理,可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改造提供建议,不仅可大量节省
12、政府资源,不至于使其空间连续性及文脉丢失,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原居民的认同,可使改造顺利进行。 对失落地带的空间规划设计连续有序的活动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在城市失落地带人口密集的情况下,居民对各项服务设施及公共设施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由于失落地带中的无政府状态及居民自发组织的情况下,这种需求演变为杂乱无章的商铺及混乱无序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改造中,我们应当针对每块失落地带进行调研,针对具体的居民需求规划这些空间,使其在满足空间有序的情况下尽力做到为民所需,就不会被原居民的排斥并可有效持续的发展下去。 恢复失落地带的边界与城市空间边界的连续性 我国许多城市失落地带的改造为开发商主导,方式为全部推到重建
13、7为居住区,虽然这样可快速使原本杂乱的空间界面迅速融入城市界面中,但会使原本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因为强硬的粗暴的改造方式而流离失所,被无情的推到现在都市,重建的小区也会只有物质失去灵魂。 若要避免这种社区精神消失,改造的关键在于通过活力空间的连接,使改造后的失落地带与城市产生整体的连通性,而不是粗暴的将原本属于失落地带的空间塞进城市中。一个设计成功的边界空间应该与当地社区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城市边界综合体” ,通过多种设计方法的整合,提高或者恢复空间的连续性 日Tianxin zhang & Andre Sorensen 著,黄剑译.提高城市边缘地区自然开敞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论.
14、国外城市规划J.2002.4。在失落地带空间边界处理上,采取区域界限,使改造后的地域在空间界面上与城市统一,使原分散无序的住户情况得到规整,并配备完善的商业设施和公用设施,强化居民归属感。 对失落地带空间进行合理整合与分割 对失落地带空间进行合理整合与分割,可使该地带的经济活力得到再生与发展,利用城市道路对原本杂乱无章的失落地带内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分割,并根据使用功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行围合设计,从大块空间到有序的小块空间的转换有利于规范空间秩序,合理汇集及疏散人流。 在空间分配中,应当以整块大空间中套小空间的方式,使各项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均分散于各个小空间中,仅大型文化配套进行集中配
15、置。通过改建后的活力地带汇集并有序的输出人流,这样使其空间内人流流动更加平均,有效改善失落地带中的杂乱现象 8创造失落地带中的文脉延续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虽然失落地带内相关文化设施还欠缺完善,但居民对文化设施依然有强烈的需求,除此之外,失落地带居民对该地区的空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对其活力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满足其对基础设施的满足,更应该保持其文脉的延续,并通过文脉延续来保持居民对其空间内的强烈认同,要保证其对空间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保证居民亲缘关系的连续性,否则改造易得到排斥。 在创造空间文脉延续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在失落地带的整块空间内,设计延续老的空间文化的文化建筑或附属设施,使居民
16、保持对改造后失落地带的归属感,并通过活动支持形成场所文脉,使文脉保持活力。此外,也要创造积极空间,用积极空间串联失落地带与城市的联系。这样可提高社区凝聚力,并有效推动该地带的活力再生与发展。 现在与未来的衔接 在改造中,应留出一定得可发展空间,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用各自的特色给环境留下印记,使它能被每个人作为亲切的场所来使用,用这种方式,空间形式和使用者相互理解和适应,在一个相互的过程中彼此强化,使失落地带活力再生。 四、结论 本文在学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综合与提炼,从城市设计以及街区改造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城市 失落地
17、带创新型活力再生的空间构成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解决如何将这种区域真正融入现代9城市中的问题,激活它们潜在的活力要素,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失落地带的现有问题,并且可以为原有街区带来活力,增强居住其中居民的归属感,消除城市不安因素,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宋桐庆、朱喜钢.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现代城市研究J.2011.2 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M.2005 陈丽丽.上海城中村的现状_问题及改造途径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0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J.2009.6 日Tianxin zhang & Andre Sorensen 著,黄剑译.提高城市边缘地区自然开敞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论.国外城市规划J.2002.4 作者简介:姓名:杨柳; 出生年月:1987.07; 性别:女; 民族:汉; 毕业学校:上海大学;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 本文系上海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NO. SHUCX120028)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