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86488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摘要】城市的面貌,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全方位进行,比如新城建设、旧成改造、房屋拆迁、新楼拔地而起。在这种过程中,城市的历史街区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化的不利影响。如何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就成了城市建设的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在这种思路下,论述了历史街区的概念以及保护意义,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历史街区的现状与相关保护制度。 【关键词】概念,意义,保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使得城市的面貌处于快速的更新中。这种更新,从本质上讲是现代

2、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从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种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城市中那些饱含历史文化的街区造成不利影响。城市的建设更新,必然会带来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带动城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若对城市的更新建设管理不善,就会对城市的历史内涵造成损害。 二、历史街区的概念及保护的意义 1、概念分析 早期历史地段的概念比较狭窄,主要指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后来,历2史街区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历史地段的概念。历史街区的概念不同于历史地段的概念。前者强调的不是个体建筑,主要关注的是地段内的建筑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历史街区内单个建筑的文物价值也许并不高,因为其价值在于整体性。我们认识的历史街区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因社会、

3、文化、经济等因素集结在一起的有一定空间界定的城市(镇)区域,它以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个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在这个概念中,街区是对象,历史文化是内涵。 2、保护的意义 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在保护内容上,从对单项历史文物古迹的点式保护发展到对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整体保护,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问题。随着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认识的逐步深入,对历史街区保护内容的分析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城市历史保护的意义。 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保护基础上

4、的更新方式 更新与保护不是两种对立的行为,城市的更新是持续的、永恒不变的过程,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所谓“新”与“旧”都只是相对而言。对历史街区来说,现阶段所呈现的那种独特的历史风貌、城市机制并不是从这个地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的风风雨雨,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演变而成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城市更新的结果。 因此,既然城市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绝不是指3一种原封不动的保留工作,而应该是建立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的一种去粗取精的再加工过程。在这种层次上,可以说历史街区的保护就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阶段。保护是为了更合理地更新,而更新也应是建立在妥善保

5、护的基础之上的。 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历史街区的现状与相关保护制度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1990 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复兴,但由于街区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城市持续高速发展与新区用地开发的日趋饱和,旧城中心的持续吸引力让部分投资者将开发重心转回到旧城区。同时,由于经济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公众保护意识的薄弱,一方面导致旧城改造的盲目性,如全国范围内大拆大建的开发现象普遍存在(如广州金花街、逢源北街等小区就是在拆除了百多条街巷的情况下建成的);另一方面是容积率严重“超标”和高密度的土地利用,高层建筑与传统街区争夺用地,至今在部分城市仍有广泛

6、的影响。 第二阶段(1990 年代初1990 年代中)。90 代初期,我国已拥有相对完善的城市保护法规和较全面的管理模式,但破坏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第一,有法不依、规划失控的情况依然存在,旧城区的新开发建设继续威胁着历史街区的生存。第第二,商家瞄准文化资产,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成为旅游经济的附庸。一方面“真古董”(如周庄)被过度开发,另一方面质量低下的“假古董”大行其道(如“徽州街”的流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于重视商业效益和旅游业的开发,出现了地区性4商业供求失衡;二是缺乏对原有住户生活需求的系统认识,造成原有社会生活网络和邻里关系的丧失。 第三阶段(1990 年代中至今)。这一

7、阶段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经济运作、社会网络、文化生活和邻里关系非物质层面因素更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旧城改造工作转向寻求规划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合作,并且尝试采取新的资金筹集方式,以弥补政府单方投资的弱势。 五、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展望-以广州西关历史保护区为例 1、概况 西关位于广州市旧城荔湾区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和商业的集散地,至清末民国期间由于其对外通商的外贸经济优势和广州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沿江路一带成为广州最为繁华的地段,也是富商、官员、名人与华侨等上流阶层的聚居地。但近二十几年来由于旧城的不断开发建设和公众保护意识的淡薄,现在西关地区除

8、少数保存完整的单位外,多数房屋破损严重、风貌不完整;同时面临居住条件落后、市政设施严重滞后等功能问题。 2、发展思路 目前广州政府部门对西关地区改造提出“商贸开放、旅游带动“的策略,并围绕这一策略展开一系列分阶段的改造工作(以 1998 年上下九路、第十甫路商业街的改造为其起点标志):依据建筑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价初步划定合理的分级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 ,并根据不同保护地段的文化内涵和风貌特色制定相应的保护主题(如荔枝湾风情区、传统民居保护区、十三行传统贸易区等) 。然而笔者认为随5着改造从沿街骑楼(地块外沿)转入“内街“、“里巷“(地块内部) ,这种以商业旅游效益吸引商

9、家投资为主导的更新模式将需作相应的调整,转向以政府资助和鼓励居民集资共同修建社区的方式,实现街区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3、发展方式的设想 (一)形态的“拼贴“-结构的延续性 第一,拓宽西关周边和内部的主要城市干道,恢复“内街“里巷“的步行体系,保证街区的宜人尺度。第二,运用类型学的手法将西关街区空间形态还原成“民居-里巷-内街-骑楼-马路“的结构原型、“天井-厅-房-冷巷“的住屋单元模式与“小开间大进深低层高密度横向连续排列“的排列方式。借鉴上海旧里弄改造中立体里弄的理念和现代联排式住宅的做法,将原型运用新型社区的建设中进行再创造,改善生活设施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适当扩大体量和增加层数以相应

10、扩展人口容量,同时坚持风貌的一致性。 (二)文化的“拼贴“-文化的多元化 同样人对文化的需求多样化决定街区的持续发展必然是文化多元化的继承。历史上西关的地方文化就呈现多元拼贴、兼容并收的格局,其中受中原汉文化、满洲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影响较大,不同时期多种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特色浓郁的西关文化。继承西关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不仅要重视其物质形态,又要重视其人文历史价值;不仅要注重古代和近代的,又要注重当代的文化融入。而街区功能配置的合理化、多元化与形态的延续发展则是其文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6六、结语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承载体和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无疑具有浓重的文化意义和时空内涵。保护和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是现代社会的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楼舒.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探索J. 住宅科技. 2008(01) 2 吴伟进,徐莲卿,王怀?.杭州塘栖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 朱佳秋,丁玎.对当代中国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思考J. 山西建筑. 2009(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