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复合型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探讨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商业伦理视角的广东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商环境研 究” (项目编号:GD12CGL05)研究成果;广东省重点教改项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研究”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互促机制探索”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财经人才。本文多年深入跟进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发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今后需要加强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急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
2、心,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财经人才 跨专业 创新竞争力 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是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从 2007 年首次招生开始,不断扩大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同时对财会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2养和实践教学,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 一、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录分析 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针对社会各界
3、对兼具理论研究和实务技能型财会人才需求,立足 “专业+外语”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会计理论与方法” 、 “企业战略与公司财务” 、 “国际会计” 、 “审计与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招生方向。每年均通过定点高校宣传、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开放日、网络宣传、校友宣传等途径,在扩大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报考宣传的同时,在招生宣传资料和咨询解答中明确“热烈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含跨专业)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录取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药学、生物学、教育学、历史学、英语等。(一)2007-2013 级会计学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布及
4、培养情况 吸引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推免生报考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历年来的招生重点,学校在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源数量。在推免生中跨专业人数平均占到 27.03%,2012 年最高,达到50%。跨学科人数占推免生 35.14%。2009 年最高,达到 66.67%。其中,会计学专业硕士所在学院有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在 2008 年推免生面试中,经学生自由申请和资格审查,会计学专业择优面试,没有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全部录取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3由于推免生机制面对的是大四学生,直接录取大四学生,在减少本科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
5、学术阶段,在确定拟录取状态后,录取学校没有让学生放松学习,而是半强制性地要求推免生提前熟悉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要求自学补学会计学本科核心课程。同时建议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本校毕业的学生(外地的学生自愿为原则)在大四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组的项目研究、参加实习实践、自主参加学术专题调研等。 (二)2007-2013 级会计学研究生录取数据 虽然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生源扩大,吸引力扩大,但是录取人数仍维持在每年 20 人左右。从 2007 到 2013 年跨专业人数的平均值达到 47.29%,其中 2009 年达到最大比例,为 75.00%。跨学科人数达到总人数的
6、 30.23%,其中 2011 年比例达到最大,为 44.00%。从中可以看出,该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都能吸引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报考,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被录取,说明跨专业考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交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被择优录取,有相当的竞争力,证明了跨专业跨学科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 在对该校所录取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进行细化分析中,发现这些学生既有 211 高校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生。跨专业学科集中在四大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药学等,这些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是会计学专业。但是根据统计,就
7、目前社会急需的通晓会计、法学、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该校自招生以来还没有一名4本科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为法学专业的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修正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刘平、顾丽琴、吴旭舟(2011)经过总结研究,在目标层中提出了“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结果”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较为科学地考虑到了研究生培养的静态过程,如日常教学评估,同时也兼顾了动态考核,如学生招录、学生学术创新及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该体系中的培养结果(见表 1) ,包括研究成果、社会评价两个指标还有待完善。 目前
8、不少高校把是否有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估判断标准,评选条件中对论文发表和质量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录时会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尤其是就业单位的研发部门,为此应该增加高级别获奖为考核指标。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除了传统意义的就业外,还包括自主创业创新、继续入学深造等,因此社会评价中应该加入研究生就业创业和后续学术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后,培养结果考核指标修正如表 2 所示。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对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果的科研成果
9、、学生获奖、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培养过程遇到的问5题进行分析。 1.学生论文发表情况(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发表论文篇数中跨专业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平均占到 63%。其中 2008 级跨专业发表论文篇数最多,占到了 93.33%。 2.学生获奖情况(见表 4) 。从表 4 统计中发现,在获奖人数(非获奖人次)中跨专业获得省级奖励的人数占到 71.43%,跨学科人数占获奖人数的 57.14%,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的高层次获奖等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强于会计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3.学生就业情况。除了 2008 和 2009 级各有 1 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创业外,其余研究生实现了 100%就业
10、率。从四届研究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有 1 位研究生应届考取博士。2007 级研究生中,进事务所人数最多,占到 33.33%,其次为进高校,占到 26.67%。2008 级研究生中,进高校、证券银行和国企所占比例都是 26.67%。2009 级研究生中,其他类占比最大,为 23.81%,其主要为私企。2010 级研究生中,进证券银行比例最高,为 45%。该校会计学研究生的就业特征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每一届的初次就业率在每年的 6 月底达到 100%,部分研究生在求职中拿到 2-6 个拟聘用通知。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就业去向集中在珠三角,单位包括南方电网、高等学校、投融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
11、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反思 综上,该校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多生源、高标准、严要求、好就业”的态势,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校跨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6(一)综合培养体系不健全 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跨专业硕士,设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相关的研究机构, “学科会聚”成为人才培养新趋势。而广东某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对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该校各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体系也不是很健全,跨院的
12、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相对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录取后对其会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也没有完全强制性地要求,仅仅是作为辅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加以补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录取进来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培养和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部分脱节,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了学生因为难于适应研究生学习而有意申请退学的现象。 (二)师生双向互选中处于劣势 当前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师生比中学生人数多于导师人数,所有学生在选择导师方面实行“双导师制” 、 “师生双向选择制” 。跨专业会计研究生往往在选择导师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导师依然偏向于选择指导会计学
13、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学业缺少长远规划 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相对不够扎实,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是在本科阶段知识的扩展,需要一定的7会计基本知识为基础。该校会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是以本科会计学阶段已经设立的课程为基础。近几年来该校招收的学生学科背景包括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英语教育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开过类似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普遍引发这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早期出现学习焦虑
14、、紧张状态,经过不懈的艰辛自学才得以跟上教学和学习进度。 (四)就业和职业规划面临新挑战 自 2002 年研究生扩招以来,高学历人数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地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跨专业研究生不仅面对着比专业对口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比他们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不仅重视研究生所读专业,本科专业也是招聘时的一个重要招聘因素。跨专业研究生在实习和毕业找工作时机会相对低于非跨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那年的第一学期,如该校 2013、2014 届会计学硕士毕业生中有多名本科非会计毕业的跨学科的硕士毕业生都是获得多项奖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
15、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求职前半年(12 月前)就多次遇到招聘单位本科非会计专业无法给予面试机会的直接、当场拒聘现象。虽然这几个学生在择业中最后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就业单位,入职银行、金融、涉外大型企业等,但是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当场被拒事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造成学生身心焦虑和疲惫。8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培养和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经验,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保证资源共享,加强交叉学科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学生开设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补修必读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补上专业基础
16、课,提高他们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年级学习角,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学习,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自学强化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适度分类指导学生,如考博士、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入职银行金融机构、入职涉外企业、考公务员等,其中学术能力培养依然是各类指导课程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导师责任制 当前,绝大多数的导师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多个项目, “导师忙”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与导师之间见面少的现象无法避免,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论文及就业等方面缺乏高强度的专业引导和指导,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感觉专业学习迷茫。因此应该强化和深化导师责任制
17、,深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深入指导和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生多做学术性的交流,指导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在财会领域取得综合发展。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复合型研究生多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为此研究生应9该强化自信心,提高综合创新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招生宣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避免和减少考生的学习和就业迷茫。入学后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型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增加专业敏感度,促进提高学习动力。针对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校友指导就业在内的多渠道综合就业辅导平台,
18、引导学生更加自信就业。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研究生创业联盟,联合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指导。Z 参考文献: 1.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 (5):60-64.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 (Z1):104-10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 (4):11-15. 4.李茜.外语类跨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探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67-68. 5.白君贵.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 (2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