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财政国内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教育财政研究相关文献,分别就五个方面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教育经费充足性、学生资助、教育经费绩效考核、拨款制度、教育成本等,并对未来的教育财政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教育财政 文献综述 研究进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在教育投入规模、教育发展水平、财政教育支出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10 年 7 月我国正式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部分,指出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仍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一、教育财政研究 1、教育经费充足性研究 靳希斌等学者(1999)通过对我国高校筹集资金的历史的研究,认为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必要的。吕旺实(2006)通过对国外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分析,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应负责资源配置,中央和省级政府2应负责平衡调控。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成本最小。李子彪、赵海利、王红 2003 年通过对三级教育成本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教育投入总量中,基本建设投入
3、不足;在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中,公用经费投入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中小学公用经费被挤占现象非常严重;在三级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投入比例偏高,而基础教育投入比例偏低;教育投入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呈现递减的梯形分布,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吕炜(2004)通过对印度等国高等教育成本回收政策的研究,认为成本回收作为一种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手段,在社会效率与公平方面都有潜在的价值。从社会效率角度看,成本回收是筹措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从公平的角度讲,实行成本回收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还会改善公平程度。贾康、郭文杰从教育财政的层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应该
4、高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而我国恰恰相反。高如峰等(2005)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不平衡。王蓉、袁连生和王善迈(1998)的研究表明,中国省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支出相对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已超过 0.5,属于严重的不平等。王善迈等(1998)通过对区域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平等指标的考察,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不平等程度会严重影响教育财政公平问题。 秦宛顺、厉以宁在教育投资决策研究中提出:据估算,1985 年,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我3国的经济状况相对应的是 3.2%,而
5、我国的实际水平只达到 2.9%,低于国际水平;到 20 世纪末,与我国预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水平大约是3.7%3.9%。闵维方、丁小浩等利用国际比较的方式,从 19912001 年中国教育投资比例显著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到 2010 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适当比例应该在4%4.5%之间;到 2020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适当比例应该在 4.5%5%之间。夏杰长指出,中国政府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低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中的份额,即三级教育结构不合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偏高,而对初、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栗玉香(2009)对我国
6、教育财政充足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教育财政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既定财力下政府教育支出作为有限;政府否定教育财政充足指标的软约束;教育规划与财政规划脱节。为此提出实现我国教育财政充足的三种基本思路:第一,采取科学方法(规划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确定教育财政总量供给及其比例;第二,硬化法规对 4%等相关比例指标的约束;第三,细化教育财政充足的内外指标(外部指标: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内部指标:教育财政投入形成相应的教育成就符合公众对教育充足的需求) 。 2、学生资助相关研究 理论界形成了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贷款的倡导者,从公平的角度认为学生贷款比助学金更加
7、公平,因为贷款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财富的逆向转移;另一种是贷款的反对者,他们从激励的效果来阐明学生4贷款的低效率,认为贷款在激励学生接受教育要比助学金的效果差,其原因在于低收入的学生是厌恶风险的主体。贷款的支持者有:哈巍在2002 年研究中国一些大学学生家庭收入水平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关系时发现,低收入家庭学生并不是风险厌恶者,所以他就主张政府应该发放学生贷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李文利、魏新(2003)经过分析提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为了有效改善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平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政府应该实施更多的教育资助的种类与项目,针对不同层次的收入家庭而采取相对应的
8、资助措施;第二,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和不同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发放的机构及其贷款发放的范围,不同的机构将发行不同性质的学生贷款;第三,政府应该相应地承担更多的学生贷款的风险,其具体的措施有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本金和提供相关的风险担保,并建立相关的减免贷款的特殊制度,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到一些边远的地区或国家急需要的行业等。 3、教育经费绩效相关的研究 徐茂祖、张桂花(1997)编著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中重点阐述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及指标集的设计、指标的权重系数和权集的构造,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的统计与相关的测量技术,以及评估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王战军(200
9、0)编著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重点阐明了教育财政支出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方法,侧重于教育评估的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张仿生的探讨就更加仔细,其在 2010 年的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人5力资本理论、财政教育支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宏观绩效与微观绩效、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三组共 6 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56 个三级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的量化标准,得出我国的财政投入不足、结构间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率偏低等结论。邹薇、张芳(2006)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收入的差异进行分析,认为中学教育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较大,而
10、小学教育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则相对就较小。崔莉莉(2010)利用指标体系中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指标(教育支出规模和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来验证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支出结构,发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偏低,支出结构不合理。 4、拨款制度相关研究 刘金龙(2009)通过对英国、日本、德国等高等教育财政的拨款制度比较,发现这三个国家有各自的特色:英国是典型中介机构运作体制突出绩效导向;日本是高等教育财政分配多元化制度结构;德国是以州政府为主导的拨款模式,凸显政府的作用,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其拨款制度:第一,加强教育财政拨款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第二,设立高等教育财政拨
11、款的缓冲机构,完善拨款制度;第三,加强高等教育拨款的评估制度建设。邵学峰、王国兵(2010)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应适时建立高等教育拨款的中介机构,保证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规模,财政拨款对象应该更多地惠及民办高校,财政拨款的支出项目与内容应予以调整。王蓉(2009)通过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制度的研究,认为我国在现阶段建立拨款委员会缓冲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要妥善处理好缓冲机构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缓6冲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在初期定位为咨询机构;在人员构成方面,应借鉴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的经验。 5、教育成本负担相关研究 闵维方(199
12、8)认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其成本呈递增趋势,从长远角度考虑要建立教育补偿机制。闵维方把高等教育的成本细分为教员工资、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费、图书资料费、行政管理费、校舍修建费、后勤服务费等七大类,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教育成本支出进行了分析,认为成本补偿是必须的,这为大学收费提高了理论基础。邓子基(2007)分析了1993 年、1995 年、1997 年、19992004 年一共 9 年的我国教育成本分担情况,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在持续下降,由 1993 年的 81.9%降到 2004 年的 62.0%,而学费和学杂费则从 10%上升到 30%
13、,这远远超过了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说明家庭是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力量。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计量的实证研究。王善迈(2000)主要从生均成本、学生付费能力及教育收益等三个层面来论证我国高校收费标准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来实施相关的收费政策。 二、教育财政研究展望 从国内教育财政研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来看,我国的教育财政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视角研究教育财政问题,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财政图景,从教育财政理论基础、教育财政制度设计到各级各类教育财政的具体运作,均有论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教育财政研究都高度关注7教育财政供给与教育财政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财政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复
14、杂的问题。展望未来,我国教育财政面临新的挑战,也对教育财政研究提出了新的期待。 1、深入了解财政体制自身的问题 需要对我国财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2、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还是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体制与政策还不完善、投入总量还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还比较突出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供给的充足及分配上的相对均衡、更加重视义务教育资金的效率和效益是以后需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内容。义
15、务教育阶段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包括:义务教育中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改善义务教育资金的拨付和供给方式;教育生产函数研究及更加广泛的对于教育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政府与公办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及改革的措施。 3、建立“公平、质量和效率”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充足性上,应进一步研究完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公平性上,需制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经过努力不能达到国家8标准的,由中央政府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方法予以保障;研究完善成本补偿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学费和质
16、量倒挂的现象;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监测和评估体系,让其成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运作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机制从由供给主导型财政机制向需求主导型财政机制转变等。 4、转移教育财政的研究重点 我国目前教育财政的研究重点应从筹措经费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达到 4%转移到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方面。2011 年 6月 29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从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等方面,对确保实现 4%的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然而,另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教育经费增长以后,如何使用好、监督好,充分发挥其效益,关系
17、到规划纲要目标的最终实现。 5、重视教育财政国际比较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财政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和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的改革在不少方面吸取了世界各国教育财政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在教育拨款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和监控模式、教育收费、学生资助与成本分担方面,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教育财政研究应全面了解世界主要国家教育财政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国际比较,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拓宽中国教育财政改革思路,丰富中国教育财政内涵,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借9鉴。 【参考文献】 1 李子彪、
18、赵海利、王红:教育财政学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 课题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的国际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3 贾康、郭文杰:财政教育投入及其管理研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6 王善迈、林育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7 秦宛顺、厉以宁:教育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 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夏杰长:中国财政性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0). 10 吕旺实: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责任与支出标准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财政评论,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