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5261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管理【摘要】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精神疾病呈现上升趋势,从精神疾病的现状、对精神疾病防范意识、精神疾病造成的社会危害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角色转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情感需求诱发精神疾病的原因。分别从学校、老师、学生及家庭角色出发,及时发现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前期症状,给予关爱、理解、宽容、体谅,进行早期诊断和转介治疗,做到及时干预,防止人身意外事故,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 精神疾病 早期发现 管理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有 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2、而且精神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早期发现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有助于对大学生精神疾病情绪异常的理解,有利于高校管理和早期干预与临床施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患精神疾病的现状及危害 (一)大学生患精神疾病现状 精神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 1.72亿人患有精神疾病,较重精神疾病患者已超过 1800 万人,约 15%的人能得到治疗,85%得不到治疗,每 3 分钟有 1 名患者自杀,在不少高校,因精神疾病休

3、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 37.9%和64.4%,成为健康头号杀手,他们将成为潜伏在家庭和单位及社会中的“炸弹” ,随时引爆,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 (二)大学生以及家长缺乏防范精神疾病的意识 精神医学专家指出:精神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只有了解和掌握精神疾病的前期症状,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缺乏精神疾病防范意识的主要原因:不少大学生以及家长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尚不高,高校及社会对预防知识和防范措施宣传不到位,造成对精神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精神疾病是我国目前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治疗时间需要 2 到 3 年,甚至更长,而且治疗

4、效果不明显,有的患者往往不能长期坚持治疗,从而半途而废。此外,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偏见歧视,往往造成不愿去就诊,对精神疾病没有适时预防,当精神疾病患者发展到认知力极其低下,无法判断行为的正常与否,才不得不送患者去医院就珍,由于不及时就诊错失了治疗精神病的大好时机。 (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影响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寻衅及行凶率的特点。有些学生由于患了精神疾病,发现不及时,未能及时治疗,疏于管理,导致寻衅,行凶、自伤、自杀事件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屡屡发生,比如,大学生叶某,由于其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常3年发作,教师与叶某交流时表露出轻生的念头,及时送去

5、就诊,被诊断为强迫症和抑郁症;大学生邱某,对社会不公产生痛恨,在师生中叫嚣要刺死父母,同时产生自杀的念头,被诊断为轻度躁狂症;大学生赵某,入学后因抑郁症休学 2 年后返校,无原因的对着同学及老师玩弄生殖器,并在大众面前裸体;女大学生李某,因失恋导致精神异常;女大学生邓某,考研结果不理想,在高考前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其旧病复发;女大学生袁某,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诱发精神异常,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映及抑郁状态;女大学生刘某,由于一票之差落选班委,同时就 0.5 分之差失去奖学金,又因同学的一句话诱发其砸东西、头撞墙、割脉、跳湖等激怒、自虐和自刎的行为等等,在学校此类突发性事

6、件巨增,他们的行为只是在一念之间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且影响校园的和谐和安全稳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二、高校大学生患精神疾病的原因 通常认为各种遗传、心理和环境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大学生精神失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迅速变迁,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生活和职场中充满了变化莫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挫折诱发的精神疾病与日俱增。 (一)受环境的改变和角色转换的影响诱发精神疾病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处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发4展的阶段,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

7、式、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环境等方面难于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同时对各种挫折缺乏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际关系复杂,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极为关注个人形象,对交往有过高的期望值,如果缺乏交流沟通的技巧,往往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困惑、自卑、畏惧;其次,部分大学生对大学里丰富

8、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很难适应,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而产生不快,当其遭到人际关系失败或被他人拒绝时,产生恐惧、自卑、嫉妒、自负、孤僻等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特别敏感和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精神疾病 根据心理学研究: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表明人的情绪变化受事物发展结果的影响和受对事物发展结果期望的影响。由于实现值是客观的,而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你的期望值越高,回报越少,失望就会越大。 部分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往

9、往有种目标失落感,但又期待着在大5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往往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不合现实的评价,对未来的期望值高而准备不足,极少对将来会遇到的困难进行思考,对自己的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智商、情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缺乏充分的认识,面对就业和职业的选择问题,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感到惊恐万分,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入校前充满了幻想,入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成了负面情绪爆发的导火索,焦虑、压力、竞争力、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使他们物质生活“营养过剩” ,而心理需求“给养不良”的脆弱心理产生强烈的碰撞,不少高校大学生不堪重负

10、,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以强烈的自责,罪恶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贬低为特征,表现出抑郁,其抑郁正是来源于无法从成就中得到满足感,而缺乏快感,诱发精神疾病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压力与抑郁有很强的关联,且个体自身的人格易感特质与外界压力事件的共同作用将导致抑郁状态的持续和加重。 (三)个人情感需求诱发精神疾病 据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在青春期后期出现。从 15 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个体的特殊身心状态“心理上敏感而脆弱,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决定。1825 岁是情感需求和性欲最强时期,大学生正处于此期,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生理基础,也开始产生与

11、异性交往的浓厚兴趣,开始寻找异性朋友,这个时期如果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欲望没有达到和受到禁忌而产生压抑感,据有关调查显示有 79.1%的男生和1.3%的女生承认“有过性压抑的感觉并因暂时不能满足生理需求而苦闷” ,6多数大学生并不能以法律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的满足,婚前性行为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在 11.6%22.13%,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生活阅历较浅,考虑问题简单,未婚先孕、堕胎、感染性传播疾病等现象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等,导致单恋、失恋、多角恋、师生恋等情感挫折,加之升学、就业、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像疾风暴雨一样卷进了他们的人生,

12、按照马思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一旦没有解决生存、安全等需要,就会情绪失控,陷入挫折和心理危机状态,甚至诱发精神疾病。 三、对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早期发现和管理 从学校、老师、学生角色出发,如何及时发现高校大学生精神疾病的前期症状,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及有效治疗,同时给予关爱、理解、宽容、体谅,让他们迅速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顺利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妥善救治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必要时转介治疗,防止人身意外事故,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常规应对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

13、应,学生主要表现为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危险性等特性。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视预防,从根本上减少或防止心理危机的形成。主要采取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 7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册,在大学生中普及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和防范知识。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和预防,对心理危机的学生早期干预。学校开展网络论坛,建立网上课堂,增强老师与大学生的互动意识,使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有关学生心理活动的各种问题。采取学生上门咨询变为主动登门诊疗,对大学

14、生进行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恋爱观、择偶观、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普及教育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个性心理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解决大学生学习、情感、家庭经济困难、就业等实质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改变与提升,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防止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大学生的自我领悟和学校、家庭的人文关怀 领悟是心理治疗中的“金子” ,领悟的目的是为了当事人获得对自己更多的理解,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自己。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心病还得心药医” ,有了心理问题可以找值

15、得依赖的同学、老师直至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耐心倾听其所经历的事件、所遇到的挫折、所受的问题困扰,使其尽情地宣泄内心的烦恼、痛苦、忧愁和纠结,通过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最终认识到错误的信念、自损的行为的后果,体验到如果改变不一样的信念和行为的愿望。学生班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精神疾病正反两面的案例教育,让同学们学会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8联系,要求家庭给予自己的孩子高度的关爱和重视,做到及时预防和就诊。在同学、老师们关爱帮助下,在家庭的关心呵护下,在心理医生的合理引导下,及时就珍,提高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面对纷繁

16、复杂的社会压力。 (三)强化在运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运动能够提高海马 MAPK/ERK(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并产生类似于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因此,把运动作为辅助治疗大学生精神疾病的一种手段。 体育运动重要魅力之一在于激烈的竞争性。体育运动与胜败相伴,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锻炼学生的自觉、坚持、果断、自制等品质。通过体育运动教师教育学生善于合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使大学生学会与同伴、与集体沟通和协作,调节人与人、人与整体的关系。通过竞争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处理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培养避免冲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给学习带来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春.大学生性心理探讨J.校园心理,2010, (3). 2毛志晔,朱振虹.在体育教学中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J.校园心理,2010, (2). 3刘文华,陈楚侨,黄敏儿.抑郁症的内表现型:快感缺失及其测量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10, (2). 94刘学义,尚亚飞,赵荣军.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0, (4). 5吴琦,孙丹,李文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