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5607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人文景观修复摘要:近几年来,特大地震灾害在全球频繁发生,不断唤起各地对城市灾害问题的重视,也引起了规划及景观工作者对灾后重建问题的关注。灾后景观修复应注重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延续当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脉。 本文以汶川县城(威州镇)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的人文景观资源的特点及其灾后损毁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灾后景观修复的一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景观修复;威州镇;汶川地震;恢复重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global occur frequently,

2、 and constantly arouse all over the city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disaster, also has caused th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workers to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ssues. After a disast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maintenance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

3、 of importance, and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ocal ethnic reg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This paper to wenchuan county (wei state 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local humanities landscape 2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maged aft

4、er a disaster situation analysis, some earthquake landscape of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to repair. Keywords: landscape restoration; The towns state;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B50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背景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震中汶川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惨重,县城多年发展的存量几乎全部被毁。2011 年后

5、,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重建工作将进入到发展提升期,景观建设与修复、文化复兴等方面将成为重建工作的新重点。 县城地理位置 汶川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海拔1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县城距成都146km,马尔康 246km,距理县 54km,距茂县 44km。国道 213 线与国道317 线穿城而过。 县城人文景观环境灾损情况与地震遗迹 威州镇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震中损毁严重,亟待抢救。同时羌文3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遭受严重损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遭受不同程度伤害。 文物古迹损毁情况 在地震中,汶川

6、县的 64 处文物保护单位受灾严重,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威州镇的姜维城遗址遭受严重破坏,其中汉城墙垮塌了一大半、点将台损毁严重、明城墙垮塌严重。 布瓦黄泥碉群震前共有 48 座,其中两座是石碉,其它的是黄土碉。震后两座石碉全部倒塌,2/3 以上黄土碉的倒塌,没有倒塌的只有三座保存相对较好(该三座黄土碉从县城能远眺到) 。 历史地段破坏情况 地震中,七盘沟老街传统民居同样受到了破坏,不少建筑有局部变形和屋瓦脱落,屋脊出现塌毁。 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情况 四川省 12 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遇难,受伤 105 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008 年 6 月 25 日) 。有一些汶川羌族“释比”文化

7、最关键的文化传承人,在这次地震中已经遇难了。 地震遗迹 地震留下了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地震遗迹。其中阿坝师专钟楼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地震遗迹,钟楼指针停在 14 时 28 分,记录了 2008 年 5 月12 日这个永远难以抹去的时刻。此外,与师专隔江相对的一处因地震而损毁的房屋、因地震灾害而遭受破坏的时代楼盘地块具有一定的价值。 4县城人文资源 汶川县城内多民族聚居,羌、汉、藏、回等民族聚居一地,其中以羌族为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几千年的传承链条成就了如今的羌族,孕育了独有的羌

8、文化。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全县共有 2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威州镇的姜维城遗址、布瓦黄泥群碉。8 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绵池西羌第一村,雁门罗卜羌寨,威州石刻群,郭竹铺石牌坊,克枯古栈道,文星阁,布瓦群雕,瓦寺土司官寨。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汶川县城悠久历史的见证。 2)浓郁的民族文化 处于藏人与汉人边缘夹缝中的羌族,具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汶川县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羌年和羊皮鼓舞。 3)古老的释比文化 羌语中的“释比”即为祭司、萨满或巫师,大禹被认为是羌人的始祖,也可能是第一个释比。对于没有文字的羌人,千年的文化完全依赖释比通过唱经来

9、传承,他们是羌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个释比就是一部羌族史,释比文化于羌人而言有着极为深刻的价值。 4)千碉之城 羌人在数千年历史中都是在战争中寻找自己的生息之地,作为战争5与环境的产物。以碉房为代表的羌建筑是羌人“性质直,俗尚刚劲”的见证。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形成一座“千碉之城” 。 5)抗震文化 地震带给人们灾难,而之后的时期,即“后地震”时代,人们面对灾难的态度和行动却又在宣扬着另一种文化,即抗震文化,是重要的历史记忆。 县城人文景观修复目标与原则 修复目标 威州镇人文景观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抢救性保护灾后受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延续历史名城内涵。充分展示和利用地震留存

10、的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历史保护、生态保育、城市灾后重建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修复原则 (1)抢救性保护原则 抢救性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当前工作重点,正确引导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名城保护规划,避免有限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遭受破坏。 (2)可持续性原则 贯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综合整治”的名城保护基本指导思想,适度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事业。 (3)真实性原则 6切实保护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绿化等物质形态所携带的真实性的历史信息。特别应注意避免出现震后为恢复历史特色而盲目建设大量假古董的现象。 (4)整体性原则 注重名城整个历史文化环境、整

11、体格局和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进一步突出汶川县城“城垣环山、江水穿流”的自然环境特色。 县城人文景观修复措施 汶川县城文化遗产修复措施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名城功能的改善和用地布局调整,通过对名城整体格局、现存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性地段及名城自然山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保护、恢复和扩展名城历史风貌特色,展现民族民俗文化,促进名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2)将重点保护姜维城遗址、布瓦黄泥群碉群和七盘沟老街。 (1)姜维城历史遗迹保护 重点保护座落于县城南部的姜维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划定保护区划,姜维城台地的具体面积为重点保护范围。 加强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内因地震受损的点将台、禹王庙、明代

12、城墙等历史遗迹点进行保护或修复。 (2)布瓦黄泥碉群 布瓦黄泥碉群地处山地地形,尽可能减小未来地质灾害对复建的影响。场地、护坡和蹬道必须以此为前提进行强化处理。 抢救性修复布瓦村因地震受损的碉楼和民居建筑。同时加强其周边7环境的改造,通过绿地、广场等的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黄泥群碉历史风貌区。将布瓦村纳入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综合保护。 (3)七盘沟老街 七盘沟老街是羌族特色的传统街巷,主要为砖木结构,地震中建筑质量有所受损,规划将对该街巷进行整治更新,打造羌族风情的商业旅游街巷,以宣扬羌文化。 对于在地震中已经倒塌的古建筑,应对震落下来的瓦当、雕饰、砖瓦等部件加以搜集保管,未被震

13、碎的瓦片可以在灾后复建时重新使用,以保存历史原貌。尽量采用当地材料进行修复。 (4)其它文物古迹点的保护 规划确定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在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应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控制。 地震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地震遗址记录了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带给人类的灾难,记载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记载了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时的人性光辉。通过对地震遗迹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让所有后人永远铭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1)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一般方法 a)突出地震遗址的纪念性 将地震遗址进行有力的纪念宣传,扩大观瞻的广度和宽度,不仅将遗址放进民众生活里,还可以提高遗址在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更有利8于群众

14、主观意识的认可和保护,形成相互作用的效果。 b)加地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积极开发、利用地震遗址,发展旅游。对现存的遗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考察,对其旅游功能做出初步评估,制定开发、利用、规划的方针,为旅游部门提供更多有特色的地震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地震旅游的品种。 c)震遗址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展览 现存的地震遗址也是进行地震科学研究重要的真实资料来源,既是科研资料,也是对地震科学的宣传和展示。结合地震遗址进行防震和防灾的科普宣传,也是极其生动的;结合地震常识进行地理、地质的科普教育。 2)威州镇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a)阿坝师专钟楼 突出阿坝师专钟楼的纪念性,结合滨江绿地建设

15、,使之成为滨江绿地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 b)时代楼盘地块 建设遗址公园,保留现状遗址状况,保留地震次生灾害对城市建筑物破坏的信息。结合公园绿化和各项设施建筑,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通过增加展示内容,体现遗址的科普教育功能。 此外,还可向社会广泛征集地震文物,通过发动民间力量,收集具有历史价值的地震遗址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9a)普查 全面普查威州镇范围内各种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域、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和采集历史。 通过全面普查,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从他们的讲述或表演中记录、采集

16、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b)保存 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实行分级保护。 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对普查中所获得的真实科学的采录文本、录音影像、民俗实物等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整理、研究,并有计划地编辑出版。 抢救性保护包括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其技艺的记录、整理和传承;对珍贵、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场所的征集、收藏、保存和修缮等内容。 c)传承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

17、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采取一定方式加以保护、资助和扶持。 10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d)传播 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良好的展示平台,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汶川县县城(威州镇)灾后重建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8.12 (2)陈 惟,景观遗产保护的风格修复,装饰, 2007 (3)郝云庆,生态脆弱区退化景观修复模式生物多样性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9 (4)郭锋,裸露山体缺口景观影响度及其生态修复技术,中国园林,2009.11 (5)唐进群,城市安全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国园林,2008.09 (6)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一) (二) ,中国园林,2008.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