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宴那些事儿.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597500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摆宴那些事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摆宴那些事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摆宴那些事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摆宴那些事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摆宴那些事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摆宴那些事儿作为情感的媒介, “摆宴”这一传统习俗在传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进行情感性表达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起着情感维系纽带和群体归属等的作用。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免不了请客吃饭,常常伴随着的就是大操大办。西汉开国功臣周勃早年就“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看吧,即使在民不聊生的秦朝末年,遇到白事,百姓都还是要想办法整得隆重点。六朝时, 遇到大事,还会请一些名士来席上唱唱歌,也成了一时之风尚。 但生活不完全只有请客吃饭,热衷于穿梭于各种宴席的人,除了席间珍馐,也看重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热闹劲,以及在走动之间织起的一张关系网。 毛泽东在 1958 年 5 月党的八

2、大二次会议上就专门讲过红白喜事。他说: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 对比城市和农村,后者对宴席的热衷一直没有减退,并在其中倾注了大量身份、地位的攀比,甚至以为有一场盛大的宴席,就能改变或维持别人的印象。 做生日,老吾老;办丧事,孝不孝 曾国藩在第一次在做京官时,还比较穷,常为钱发愁。这不,祖父要过生日了,不大办一下,会被认为不孝。但要讲排场,又没有钱,又不是在家乡,也请不来那么多客人。 这件事让他糟心了好一段时间。终于,他想了个“妙法” ,咬牙拿出银子赶紧在祖父生日前多参加了几场宴请,相当

3、于是临时多认识一点人,到时也能把场面撑起来,人一多了,收到的礼金估计也能解决办酒的费用。目的最终是实现了,但在后来的日记里,曾国藩把自己给批评了一番:不是要做圣人嘛?这样的算计真是耻辱啊! 其实,比起现代人因为小孩生日的大摆宴席,古人不会轻易为自己做生日的,中国讲究尊老重贤,年满 60 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办寿宴。别看在不少古装影视剧里的少爷小姐们动不动就要做生日,那都是情节需要。 所以,在古代想要过个像样的生日,首先要得有长命的本事。如果年满七十,又刚好活在太平盛世,你即使自己不办朝廷都要给你办,如能参加一次朝廷的“千叟宴” ,还是蛮荣光的。 但换成丧事的条件却没那么苛刻。儒家认为孝包括两个方

4、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有种传统思维认为,送终的评价标准就是葬礼是否隆重。几千年来大修皇陵的做法,就让民间看在眼里。唐朝监察御史卢怀慎的俸禄大多拿来接济亲朋,他去世后没钱办丧事。怎么办呢?老仆站了出来,卖身都要为他把丧事给办了。看古人多重视办白事吧,据说把唐玄宗弄得潸然泪下,下诏为他树碑撰文表彰。 作为情感的媒介, “摆宴”这一传统习俗在传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进行情感性表达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但越到后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大摆宴席,对应的则是大量的人情往来。清人杨静亭曾作诗感慨:“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慈禧太后就是出了名爱热闹的,即使在

5、甲午战争战情吃紧的状态下,也要把生日过好,甚至放话“谁让吾一时不痛快,吾必令其一世不痛快” 。比起来,大学者顾炎武的境界就要高很多了。有一次,朋友要为他过生日,顾立即写信拒绝:生日为古之所无,何况国破家亡,自己四海飘零,没有后嗣,应当常念父母之恩、常怀故国之思,不能以生日为乐事。 新中国摆宴发展史 1959 年 7 月,在四川隆昌供销社工作的张泉不顾家里反对,和斗大的字都不识的黄芳结婚。张泉家的成分是贫农,黄家则被认定是“小土地” 。当时张泉被领导质问过:“你是组织发展的对象,为什么要找个剥削阶级姑娘呢?” 在张泉的软磨硬泡下,组织最后还是原则上同意了。婚礼那天,社里有人想法子弄来了两块红布,

6、还准备了两斤糖,在会议室进行了简单的仪式,给大家发了喜糖。第二天,还和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倡简办红白事,份子钱一度几乎被忽略掉。直到“文革”结束后,城市里的一般亲朋好友之间才开始相互送四大件:脸盆、暖瓶、毛巾和被面。 作家陈丹燕回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开始流行办喜事要去饭店,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清炒虾仁、红烧蹄膀、松鼠黄鱼、狮子头一道一道,热气腾腾,重油赤酱地端上来。家属还会带着家里的大锅去饭店,把吃剩下来的东西带回家。 但在农村,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情,无论怎样俭省,该办都一直要办,人们对宴席的热情一直长盛不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冰 1983年创作

7、的反腐话剧红白喜事 ,曾连演 100 多场不衰,是北京人艺演出历史上比较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他回忆,当年为创作这个剧,去河北定县北庞村体验生活时,就听到那里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盖新房,娶新娘,尼龙衣,钢丝床”农民手里有了钱,生活富裕了,但婚丧嫁娶都要摆排场。有个姓杨的专业户在给儿子办喜事的时候,乡亲们光是送的被面就有一百多条。他还亲眼看到过那使人心悸的“借寿”场景和大办丧事的“宏伟”场面。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村民大操大办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邓亦武曾在湖南沅陵县做过半年的调查,该县油房村每100 户人平均每年摆宴的次数一直在攀升。1968 年至 1978 年仅 3 次,

8、1978 年至 1988 年是 21 次,1988 年至 1998 年达到了 44 次,1998 年至 2004 年上升为 58 次。 沅陵县现在的情况如何呢?“一个月 20 多张请帖,三四个结婚的,剩下的都是乔迁和寿酒。乔迁的不知房子在哪,搬了几年的都趁着腊月办酒席。今年春节,有的酒席都摆到除夕前一天,简直是恨不得一个月有 60 天啊。 ”当地有居民告诉记者。 随份子从实物到钞票 在张德样看来,去年腊月廿八是他这辈子最风光的一天。这一天里,这个山东日照市上卜落崮村的 66 岁农民操办了自己的“葬礼” ,还娶了一个叫胡百花的纸扎老婆。当他弓着身子有点笨拙的爬进坟墓里时,惹来了围观村民的哄堂大笑

9、,他却坚持认为:“钱花得不心疼” 。 他本来认为办这台酒能收八九千的份子钱,实际上却只收了 3430 块钱。他为这场“葬礼”花费了 1.6 万元,却很高兴:“村边山坡上站满了人,人山人海,天南地北的都来了。 ” “人情来得快,锅子鼎罐都要买” ,这句湖南耒阳的民谚,从侧面反映了人情风之盛。当地村民回忆,在过去,大家更看重的是情谊而非礼金的多少,送礼者更多的是关注摆酒者所欠缺的东西,尽量做到摆酒者缺什么自己就送什么。 “肉酒粮食、锅碗瓢盆、被褥床单都有送。尤其是在丧事里,因为主人家痛失亲人,处于十分悲恸的状态,这时候亲戚邻里们也都会极力帮忙,做丧事宴的厨师,一般都是不拿报酬的,属于义务帮忙。 ”

10、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董磊明提出过农村摆宴中的“失随”现象,即人情负担在加重。他将河北省顺平县东委村 20 多年来随礼的情况做了整理。在整个 90 年代,关系好的亲戚朋友不会直接给礼金,而是送镜子、暖壶等。2000 年至今则已经鲜有人将实物作为礼物带到仪式中,只有仍在农村生活的会蒸好 40 个半斤的大馒头作为礼物,供主家在席上作为主食招待客人,外加 100 元礼金。 贵州织金县一名村干部说:“以前摆宴是很简单的。桌子凳子基本上都是靠的四邻凑齐。饭菜基本上就是自家种的蔬菜,顶多杀一头猪。但后来人们有钱了,鸡鸭鱼肉多了起来,也慢慢开始喝啤酒了,烟也从原来一两块一包的变成五六块、十块二十块一包的

11、那种了。 ” 记者采访多个地方的村民表示,宴席水平都提高了,大家早就是直接给钱了, “对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人家来说就有点恼火了。过去一瓶酒、一斤糖,转来转去几十次,最后还能回到自己手里。 ” 链接: 民间红白喜事中的习俗 壹 丧宴不请自到,婚宴三请才到 丧事宴一般不请亦不道别,在丧事宴上说“再见”似乎不是那么一件可喜的事,主人也不会像有好事临门一样出门迎送宾客,对于前来参加宴席的宾客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丧宴应该不请自到,婚宴则要三请才到。 贰 白事要送单,红事要送双 在礼金的选择上,很多地方都讲究白事送单数的白包,结婚、寿宴这些喜事则要送双数的红包。 在丧事里面,主人也要回礼,毛巾是标配,寓意是给参加丧礼的亲友擦拭眼泪以及汗水。如果是喜丧,会让来客把一套碗拿回家,有一点让客人分点福气寿缘的意思,也是对老人的追思和纪念。 叁 事后一般不能补礼金 白事已经过了,补了,就代表对方家还会有白事;红事的话,补了则表达出对方还要结婚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