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试题第一类:简答题(共六题)一、简述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及其培养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的标准:标准一:基本操作和概念;标准二: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标准三:技术效能工具;标准四:技术通信工具;标准五:技术研究工具;标准六:技术问题求解和决策工具美国 K12 学生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技能方面标准一: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方面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它对信息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方面标准七:能认识信
2、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能履行与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学生信 息素养培养的一个客观因素。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教材提供的知识也不应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为此,培养学生 的信息素养不应采用传统的教师刻板传授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营造一种良好地信息场,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情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课程的整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地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地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营
3、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 (3)教师的引导。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导向是一个关键因素。(4)活动的配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课程教学,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应当利用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快乐,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信息化氛围中。二、简述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及内容(1)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分以下几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 (2)网络课程建设,它是按
4、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集成。(3)资源建设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 (4)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上述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重点和核心;所有素材建设都必须围绕课程这个核 心来进行组织,它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的,统一服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所用到的媒体素材、题库、网络课件、案例等,纳入到国家教 学资源库中统一管理。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规范化。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 形式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
5、利用它们的特色。三、什么是专题学习网站,简述其基本组成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专题学习网站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即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网上自我评价。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会性软件是指支持全体交互的一类软件。社会性软件与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即时学习密切相关,与个体知识建构、社会知识相辅相成。A、社会性软件的发
6、展对学习提供了极度友好的支持,跟学习的发生、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B、社会性软件将网络与真实的社会结合起来,拓展了个人或者组织的学习空间,带来更多的来源和学习渠道,让学习随时随地地发生。C、社会化软件将教师与个人的知识经验关联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有利于个体或某个小群体便于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环境。通过社会性软件构建了信任的社会关系,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知识和经验,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和传递。总之,社会性软件使网络空间主体参与,交往合作,个性发展,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2)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移动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A、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决策支
7、持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导学系统、智能仿真技术、智能网、智能网络组卷系统、智能信息检索引擎。B、虚拟现实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知识学习、虚拟实验、技能训练等活动,它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C、由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教育时代正在悄悄来临。结合移动互联通信与教育,充分运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移动教育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五、网络时代会给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造成什么影响?(1)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8、:A、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B 、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C 、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D、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2)网络时代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网络时代课堂教学要以 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究性的学为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的“学” 为中心是 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服务。六、什么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在哪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产生影响?含义:教学模
9、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变革的影响如下: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变得丰富多样且灵活;教学内容:使教学信息的形态变得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以及表征多元化;学习环境:丰富了学习环境的种类,而且使学习环境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呈现信息的功能学习资源:大大增强;拓展了学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使信息资源的时空结构发生了变化;求教对象: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向更多的求教对象获取信息。第二类:论述题(共两题)七、如何营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生活氛围?(1)学校重视营造良
10、好的环境,教学理 念,教育思想体现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利益的宣传,制定相关计划和策略,对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指导和实 质性的推动。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针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的现实,适时地开展校本培训。从而逐渐形成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提高教师对信 息技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2)教师以信息工具实施教学活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营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3)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学生学 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课程教学,
11、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游泳的知识。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用信息 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让学生体验“做中学” 的快乐,积极主动的融入到信息化氛围中。(4)建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数字化教学环境作为其支撑条件,包括: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硬件环境,也包括支持教与学的各种软件平台等软件环境。八、谈谈从哪些方面来推进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发展?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我们再认识。(1)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网络时代的教学方
12、式分为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三种。改革了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学手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网络时代师生角色也发生了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学生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服务。(3)在网络时代,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最好学习模式。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知识传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关
13、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网络时代,教育仅担负知识传承的使命显然是不够的,它还应当负起知识创新的重任。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为指导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课程整合的首要条件。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等。(2)革新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要使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 材内容,取消各个模块,将知识综合起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
14、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 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3)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学生的某些感性活动经验与思维过程,它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与目标,信息技术还需要与其他传统的教学媒体进行整合。(4)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储存、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上,都发生了很 大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对于教育信
15、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 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基元”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感测技术传导神经传递信息通信技术思维器官加工和再生信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效应器官施用作息控制技术2、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一项基础能力。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学习化社
16、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为主改变教学模式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 型认识结构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3、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路车、货、驾驶员、交通规则)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
17、各类教育公用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运行和管理等教育信息技术的及产业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培养信息化人才包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层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信息化政策5、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1999 年,宣布中小学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0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3 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2)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
18、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 到等级 4:无(等级 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分离(等级 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支持(等级 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
19、或一种程序。(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
20、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 10 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5)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在
21、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
22、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
23、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里包括三层意思:(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
24、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
25、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26、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1997/9) ;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
27、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12 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
28、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1)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 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4)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为了达到前面提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1)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 (包括自然、社会、文化、
29、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4)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
30、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如下三种基本方式:(1) 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 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2) 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3)L-with IT 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利用信息技 13 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索 -网站开发”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