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摘要:在国际化日趋广泛的今天,竞争成为引人瞩目的特征。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其就业的竞争亦是异常激烈的。因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个群体。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成因,旨在启发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竞争,重在科技和知识。而科技和知识的竞争,重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无形中加剧了
2、就业难度,其求职、择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许多困难和阻力。由于涉世未深,对就业形势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面前出现自卑、焦虑、急躁等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择业、就业。因而,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形成正确认识,并帮助他们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以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形形色色的就业挑战,对其成功就业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及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表现为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逐渐表现为在对待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更倾向于积极的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其特殊的使命感让他们面临着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当他们无法排解这些压力时,就会有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就业这一人
3、生的转折点,其面临的压力更复杂。 1.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压力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有着积极意义,亦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但一些大学生对于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缺乏真正有效的认识,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剧了孤独感,压抑和焦虑也随之产生。当这些心理障碍映射到就业过程中,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事实上,就业压力已然为当今大学生最沉重的心理负担。毕业之际,十年寒窗的他们,憧憬着能在喜欢的城市从事着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当理想照进现实,巨大的落差很可能使他们心灰意冷,对前途和人生失去了信心,甚至悲观厌世。 2.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4、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它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程度因人而异。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到大学生,就是其知、情、意、行某个或者某些方面存在不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表现。尤其是在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要转折点时,其主要表现如下: (1)焦虑倾向。焦虑是一种病理性反应,其程度超出了实际威胁应有的范围。对现实事件过度恐惧、紧张,常常心烦意乱、焦躁易怒,甚至失眠。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求职、择业时,经验不足,对现实充满了未知感。因而出现了过度焦虑的症状。这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2)好高骛远。这一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于生活的艰苦和现实的残酷理解不深。对于就业,他们往往有很高的期望值,薪
5、资、福利、工作环境、上升空间等都希望达到自己的要求。对高工资、大城市的工作趋之若鹜。对条件较差但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工作则不屑一顾。他们缺乏从最基础做起的低姿态。因而常有注重享受、脱离实际、过分强调自我价值之嫌。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飘摇不定,好高骛远。 (3)适应能力较弱。这类问题尤其表现在初入职场时。如不喜欢参加公司活动,不愿与新同事交往。过分自傲,但又渴望被承认。常表现为封闭自己。此类问题的产生亦可能源于个体的自卑心理。此类学生对自身能力及竞争力评价过低,因而在择业过程中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随之带来了诸如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样就影
6、响了自身就业时的精神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1.社会因素 (1)当今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着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使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感到身心俱疲。他们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价值选择与校园有着极大差别,因此常感到无所适从。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竞争,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2)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这一举措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职位空缺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就
7、业问题已然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就业过程中供需的畸形发展正是这类问题的痼疾。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共有大学毕业生 631 万人,20112015 年大学毕业生分别为 660 万人、680 万人、699 万人、727 万人和 750 万人,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难度和压力也势必不断增加。且这样的供需矛盾并不是短期能减缓的。实际上,此类供需矛盾并非单指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指其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及层次和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个体心理形成的基础,且其影响贯穿个体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历史和传统文化的
8、影响下,我国家庭的教养模式更倾向于“大包大揽”,即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拥有很大的决定权。这种相处模式导致很多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及自控能力。当他们开始求职、择业,开始需要主动进行人生抉择时,潜意识里对于父母长辈的依赖感往往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产生困惑迷茫。此外,父母关系是否和谐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若父母关系不良、紧张或冲突,甚至经常吵架,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欠缺。这些性格特点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3.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习得知识,培养品德,锻炼能力的最主要场所。高校教育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否。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往往使很多大学生偏重知识的习得,而忽略
9、其他方面素养的养成。这种认知又给他们的思想上带来潜在的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缺少应对这种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很多高校对学生心理咨询的不重视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关键抉择时,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由于知识层次较高,自我的内在体验比较丰富、细腻,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部分大学生甚至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这些问题反映到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不良的人际关系和对职业的不合理认知。因此而焦虑、茫然在所难免。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
10、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原因亦不单一。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平台及服务,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耐心。就家庭而言,父母应自觉主动地提高、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适当放手教育,养成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播胸襟。学校在平时教学中应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就业能力,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能力,塑造自身生存能力,积极地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心理问题,而非听之任之。在择业过程中做到客观评价自我,主动适应大环境。能够自信地面对竞争。不畏前进道路上的曲折,能够从基层做起。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来更好、更快地把握机遇。(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