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史学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一为 史官;二为 史家 ;三为 史学的成立与发展 ;四为 最近史学的趋势 。2. 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官府历史记载是由 甲骨文 和 金文 文字记载而成的。3. 西周的历史记载在诗经中体现为史诗的创作,主要是其中 雅 、 颂 两部分。4. “春秋三传”指的是 左传 、 公羊传 、 榖梁传 。5. 先秦时期主要的史学著作中,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而成的以记言为主的史学著作是 战国策 ;还有两部具有通史雏形的著作是 竹书纪年 和 世本 。6. 荀悦的汉纪30 卷,是一部 编年 体西汉朝代史,也是我国史学最早
2、的编年体朝代史,取材汉书而在史论上超过汉书,依据左传体例而比左传体例更为严谨,文约事详论辩多美。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讫于王莽之败。其历史编纂思想为“立典五志” ,即为 达道义 、 彰法式 、 通古今 、著功勋 、表贤能 。但是历史观上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的窠臼。7. 续汉书是西晋的 司马彪 撰写,在其流传过程中,纪、传散佚,仅存八志,附于后汉书中,其撰述思想有其特点:一是注重 典章制度 的变化;二是强调“君威” 、 “臣仪” 、 “上下有序”为核心的 等级秩序 ;三是推崇 务从节俭 的政治作风。8. 东晋袁宏撰后汉纪 ,其独具特色的编纂方法为“言行趣舍,各以类书” ,其撰述思想是“通古今而笃名教”
3、。9. 南北朝时期撰写的“正史”有 后汉书 、 宋书 、 南齐书 、 魏书 四部。10. 三国志作者为 西晋 朝的陈寿,早年师从 谯周 。在撰写三国志的过程中,其正统观为后人所议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以魏为正统,原因在于他为曹操、曹丕等立纪,而刘备、孙权则立传,在纪年上,在魏蜀吴三书中以 本国年号 纪年,但又以 魏国 纪年贯穿全书;二是以蜀为正统说,依据是刘备名为传实为纪, 蜀书卷末特载的杨戏季汉辅臣赞含有深意。11. 元嘉六年(429 年) ,南朝宋人裴宋之作三国志注 ,所注内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即“ 以补其阙 ” ;“ 以备异闻 ” ;“ 以惩其妄 ” ;“ 有所论辩 ” ,其在文献学
4、上也有重要价值。12. “前四史”指的是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四部史学著作。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史志成就很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阳国志 ,作者为东晋的 常璩 ,字道将,成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至十年。以 地理建置 、自然状况 为中心。隋书经籍志归入“霸史” ,史通归入地理书。华阳取名自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 ,所记也是九州梁州之地,即 主要记 东晋 朝之前梁、益、宁三洲的历史概况。12 卷,前四卷为巴志蜀志汉中志南中志。后几卷分别为。 。 。 ,作者纂此书主要出于历史和政治的双重考量,资料来源于朝代史地方志自己搜集的史料文献等。P85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全面发展
5、还体现在家史、谱牒和别转的大量涌现。 家谱 是谱牒的基本构成因素,但谱牒往往又不限于一门一姓,有一方之谱,也有全国性或一个皇朝统治范围内的总谱,多处于官修。谱牒著作之盛导致了谱学的产生和发展,东晋南朝时的两大支脉分别是 贾氏谱学 和 王氏谱学 。15. 官府修史活动的新发展集中表现在了修史机构 史馆 的设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年)正式设立,主持修撰前朝史和本朝史,表明朝廷对修史工作的重视和加强。16.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系统的 史学批评 著作,其史学理论的核心是“ 史才三长 ”论,其在后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明代学者 胡应麟 、清代学者 章学诚 、民国学者 梁
6、启超 的发展完善。17. 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正史为 旧唐书 ,两宋时期,修成了三部正史,分别为 薛居正 的旧五代史 、欧阳修的 新唐书 和 新五代史 。18. 会要体史学最早创立于 唐 代,今传问世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宋人王溥撰写的 唐会要 100 卷,同时他还完成了五代会要一书,南宋 徐天麟 后又撰有西汉会要 , 东汉会要 。19. 郑樵的通志是一部 纪传体 通史,其主要史学思想为“ 会通 ”,其史学价值集中体现在 通志二十略 上。20. 文献通考的作者是元代的 马端临 ,继承和发展了 通典 开创的 典制 体史书,并增加了门类。21. “三通”是指 通典 、 通志 、 文献通考 三部史学著作
7、。222. 蒙古秘史 (12 卷)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比较全面记载了蒙古起源、发展、军事征服,反映蒙古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的历史著作。大致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记事起于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远祖,迄于窝阔台十二年约五百多年。其蒙文名称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 ,明收入永乐大典改名元朝秘史。初用老蒙文畏吾儿体蒙古文写成,后有道润梯步新译简注本。共十二卷,第一卷写蒙古族起源和成吉思汗家族世系。卷二到十一主要是记成吉思汗的功业,十二记窝阔台。其价值在于:首先,全面反映了 13 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族的历史进程与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其次,其 战争 描写见长;最后,其表述上有突出特点,即史事与诗歌的结合。18123
8、. 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清代浙东学派开创者。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学说,在为臣之道、法的本质、君主世袭制等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其批判局限于三代与后世论是非,因而不能从君主专制产生发展衰亡的必然性上来看待君主专制,因而具有局限性。其著作主要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24.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和他始撰的宋元学案是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奠定了 学案 体史书体例。 明儒学案 (62 卷)是一部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及其流派的 学案 体学术史著作。成书于康熙十五年 1676,卷首有师说总纲,以下总叙述明代学者二百余人,学案先写小序,再写小传,后
9、再摘录学术见解与相关评论。其意在于阐明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史上各派之“ 宗旨 ”,在编纂思想上还重视各家的自得之学。明儒学案完成后,宋元学案未竟而卒,其子黄百家、私淑弟子全祖望、王梓材等续编,经一个半世纪纂成。宋元学案体例与明儒学案大致相仿,但是也有发展。第一于每一学案增设一表,其二全祖望增设序录一篇发凡起例。其三于每一学案后增后人或时人评论。在突出宗旨和取材精审方面,前者优于后者,在立论公允体例内容方面,后者优于前者。但是两者都表现了作者在总结学术的时候对政治的关切。如前者的东林学案后者的元祐庆元党案。20525.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所著以批判封建专制为核心的著作,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批判性见解和
10、进步历史观。 “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官十三目 21 篇。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 、 、 、 、p20426. 崔述是对先秦史作系统考证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 考信录 。他的历史考证
11、方法,是宗经而疑传注、诸子、杂说等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杜撰,是由辨伪书进而辨伪史。27. 明末思想家李贽,代表作有 藏书 、 续藏书 、 焚书 、 续焚书 ,李贽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评论上,其特点是:首先表现在对历史评论的理论认识上;其次是对于历史进程的认识上;最后是对众多人物与众不同的评论上。28. 中国近代史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外国史地的研究和撰述的大量出现,其中,魏源的 海国图志 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外国史地的巨著;王韬的 法国志略 ;黄遵宪的 日本国志 。29. “新历史考证派”的代表人物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史;还有所谓“南北二陈” , “南陈”是指 陈寅
12、恪 , “北陈”是指 陈垣 。其他需要注意的书及作者:【西汉】刘向(整理):战国策33 卷【南朝】沈约:宋书100 卷【南朝】萧子显:南齐书60 卷【北朝】魏收:魏书131 卷【唐】李延寿:南史80 卷、 北史100 卷【唐】姚思廉:梁书58 卷、 陈书36 卷3【唐】李百草北齐书50 卷【唐】樊绰:蛮书10 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12 卷【东晋】法显:佛国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7 卷【唐】吴兢:贞观政要10 卷【唐】李世民(唐太宗):帝范12 篇【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150 卷【元】脱脱等:辽史116 卷、 金史135 卷、 宋史496 卷【元】 (官修) 元典章 、 元经世大典【唐
1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元】徐明善:安南行记1 卷【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 卷【元】王大源:岛夷志略1 卷【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59 卷【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42 卷【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80 卷【南宋】洪迈:容斋随笔74 卷【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30 卷【清】李善长等:元史210 卷【清】张廷玉等:明史332 卷严复:天演论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姚莹:康輶纪行4王韬:普法战纪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王国维:古史新证 、 观堂集林 、 殷周制度论顾颉刚:古史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垣:史讳举例 、
14、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傅斯年:夷夏东西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国史大纲 、 中国史学名著李大钊:史学要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翦伯赞:中国史纲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白寿彝:中国通史二、名词解释二十四史: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正史。它们是: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 晋书 、 宋书 、 南齐书 、 梁书 、 陈书 、 魏书 、 北齐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隋唐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明史 。共 24 部“正史” ,合称“二十四史” 。国语:是记载早期的私人历史撰述,是汇集周与各诸侯国所录
15、之“语”而成的。主要采用“分国记言”的方式记春秋史事。其内容按周语 、 鲁语 、 齐语 、 晋语 、 郑语 、 楚语 、 吴语 、 越语顺序编次而成,共 21 卷。体现以周王室为时代标志,以各诸侯国与周王室关系亲疏为编次的指导思想,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春秋笔法:是孔子作春秋时所用的记事语言。指的是作者不直接发表评论,却通过特定文字表述来表达作者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写史手法。 “属辞比事而不乱,言少意明,意义深远”是其历史书写的典型特点,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在家族,时代与道统背景下,他游历中国,遍读藏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史记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凡 130 篇。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裴宋之:字世期,南朝宋人。元嘉六年(429 年) ,作成三国志注 。所注内容主要是史事上的补缺,存异,惩妄,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它在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价值,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唐修八史:指的是唐初修成的八部正史。即:晋书 、 梁书 、 陈书 、 北齐书 、 周书 、 隋唐 、南史 、 北史 。均收入;1 二十四史之中。表明了唐王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认识更深刻,反映了史学的繁荣。史才三长:是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幾提出的史学观点。 “史才三长”
17、,即“史才” 、 “史学” 、 “史识”5。 “史才”指写史的能力。 “史学”是指有渊源学识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史识”是指史家的器局与胆识。三者缺一不可。其后又经明胡应麟,清章学诚,民国梁启超等人的发展,加入“史德” ,成为“史才四德” 。典志体:是一种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始终的史书体裁,是继编年体,纪传体之后又一种重要体裁。其开创者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萧韩家奴:字休坚,是辽朝前期有成就的契丹族史家。他通晓汉,辽文字,有政治见识,又博览经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的成就主要是:与耶律庶成撰成礼书3 卷,翻译汉文史籍通历 , 贞观政要, 五代史等。在撰写本民族历史,沟通民
18、族间的历史思想和历史撰述,及发挥史学政治作用方面,作出了成就。通志:是南宋史学家郑樵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共 200 卷,含帝纪,年谱,略,世家,载记,列传六个部分,记事起于传说中三皇,止于隋,反映出作者“会通”的史学思想。其中二十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与杜佑通典 ,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文献通考:是元代史学家马端临所著的又一部典制体通史。记载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历朝典章制度,继承和发扬了杜佑通典所开创的典制体通史,又纠正了通典的缺乏。反映了马端临的“会通”思想。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所著。以批判封建专制体例为核心,阐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见解和进步的历史观
19、,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是一部有鲜明民主思想的史论,对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史辨运动:是 20 世纪 20 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对我国古书真伪进行考辨的学术运动。1923年,顾颉刚最早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术见解,主张对中国古史古书进行辨伪,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顾颉刚最早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郭沫若:(1892 年1978 年) 。是继李大钊后,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的史学家。他的史学之道路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原则,从中国现存古老文献中入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具有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品格,
20、对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左传:p22 全称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上限与春秋同,下限至于哀公二十七年共 255 年,比春秋多十三年。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著,但是一般认为非一时一人所著。左传共 18 万到二十万字,是春秋的十倍。左传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时集中记述一件事很一个人的前后关系,左传在描写战争外交辞令上突出表达了他的表述艺术性,也反映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合的进程。李延寿:p83 唐代著名史学家。字遐龄,陇西李氏,世居相州,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 、 五代史志(即经籍志)、 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立撰成南史 、 北史和太宗政典 (已佚)。继承其父李大师在唐初做的撰述南
21、北史的遗志,参考八代正史和杂史千余卷,16 年纂成南北二史,高宗作序已佚。北史上到魏登国元年 386 下自隋义宁二年 618 共 233 年 100 卷,南史宋永初元年 420 到陈祯明三年 589 共 170 年 80 卷。宗旨承继李大师但是有所变通,形式一是抄录连缀旧史,二是鸠聚遗逸以广异闻,三是编次别代共为部秩。二史以南北对峙代替华夷对峙,纠正了旧史的部分曲笔,部帙紧凑文字简约而广为流传。通鉴学相关:【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59 卷 p157,胡安国通鉴举要历补遗 ,元陈桱通鉴续编 ,明商辂通鉴纲目续编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42 卷 p158【南宋】李焘:续资
22、治通鉴长编980 卷 p159,南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长编纪事本末)元初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161王夫之读通鉴论 ,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著,该书是他借阅读资治通鉴而撰写的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全书共 30 卷,涉及上至三代,下至明朝的诸多重大历史问题。书中体现了他发展进化的历史观,辨析精辟的兴亡论及经世致用的思想。P208刘恕通鉴外纪 ,金履祥通鉴前编 ,史炤资治通鉴续文 、毕沅续资治通鉴 ,清朝官修通鉴辑览今人张须通鉴学 。6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 ,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因为此
23、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 、 “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31代表
24、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考信录;详见简答 12晋书:唐初修撰的八部史书之一。贞观二十年 646,因前代修撰的晋书多存在问题,太宗下诏重修,二十二年撰成。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令狐德棻推为首,李延寿等参与编撰。主要参考南齐臧荣续的晋书 ,但又博采众长。晋书记事上起泰始元年 265 下到元熙二年 420,含东晋四帝东晋十一帝共 156 年的史事。晋书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内容充实,对民族关系在历史撰述中的处理也很恰当,跟五代史相比,据事直书是优点,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是缺点。81三、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史学贡献。1. 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其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
25、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2. 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雏形。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3. 开创“春秋笔法” , “属辞比事”的历史编纂方法。4. 重人事而不宣鬼神。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终结者,封建史学的开创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2. 简述史记创作的历史大背景。1. 秦汉政治统一,促进了大一统政治的形成和发展。为巩固这种政治统一局面,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2. 司马迁受其父司马谈的深刻印象,显示了其作史的决心。3. 司马迁的个人条件:深厚的家学渊源,先后受教于孔安国,董仲舒,20 岁时开始广泛的游历考察活动,担任太史令,遍览皇家藏书,作了文献上的准备。3. 简述汉书的编撰特
26、点。1. 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皇朝史德地位。2. 撰述重点为汉武帝太初以后记事,但对史记所记汉武帝之前汉史也有补充,调整。3. 内容恢弘,结构严谨,上下洽通,详而有体。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与政治的关系。1. 政权更迭频仍,统治集团为证明自身的合理性,重视史学修撰。2. 世族人物传的修撰。3. 佛道二教兴盛,史学上体现为佛道史传的出现。4. “正史”修撰的大繁荣。5. 政治史与民族史相结合的历史著作丰富。6. 私人著史活跃。5. 简述后汉书的体例创新。后汉书较前代正史新增的名目有:宦官列传 、 党锢列传 、 逸民列传 、 独行列传 、 文苑列传 、 列女列传 、 方术列传
27、 、 皇后纪 。体例革新是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6. 简述后汉书的价值所在。1. 对东汉时期的治乱得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 范晔的历史评论表明他在历史观上的朴素唯物倾向。批评佛教,方术,少谈“天命” 。3. 类传史论的特色。 “笔势纵放”和“精意深旨” 。7. 简述陈寿的“史才”在三国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 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处置。 (主要体现在编撰体例与纪年问题上)2. 他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曲笔回护)73. 叙事简洁。 魏书30 卷, 蜀书15 卷, 吴书20 卷。4. 在撰述旨趣上推崇“清流雅望”之士, “宝身全家”
28、之行的士族风气,宣扬天人感应的政治和历史观点,是陈寿史学中的消极因素。8. 简述刘知幾的史通的主要内容。史通共 20 卷,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是全书的主要部分,着重阐述了史书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以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略申作者对历史的见解。9. 简述辽金时期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特点。1. 史学活动与政治活动关系密切,史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前朝历史经验,规劝当时统治者,有社会教育作用)2. 仿照汉族王朝体制,设立了较完备的修史机构。3. 编译了大量汉文史籍,促进了民族融合。4. 科举考试与史学有密切关系,以“十
29、七史”作为考试内容。10. 简述郑樵通志的史学价值。1. 继隋书志和通典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和撰述范围。 (开拓有关社会,文化,自然方面的撰述途径,开阔了人们视野,为发展新的专史研究撰述提供了思想与文献资料)2. 在天人关系上,贯穿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3. 倡言实学,将“史学”提到史学的高度来认知。11. 简述资治通鉴的改编、续作、注释的著作有哪些。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王夫之读通鉴论 ,毕沅续资治通鉴等。12. 简述乾嘉考据学三大家的代表著作及其主要成就。231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一是关于历史事实的考订,二是关于
30、史书文字的考订,其对于史学方面的评论反映出了他的学术见解。赵翼廿二史札记:“以议论为主”表现在评论史事与史学上,善用比较方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考史基本方法是“参互勘校”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包含了丰富的“义例”思想。崔述考信录;13. 简述顾炎武的代表作及其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代表作: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亭林文集史学思想:经世致用,指导思想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具有早期启蒙意识和民主主义特点。主张把史学与“明道” “救世” “经世致用”结合起来。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最能反映顾炎武“经世之用”史学思想的代表性撰述。14. 简述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1.
31、重视鸦片战争史德撰述。魏源道光洋搜征抚记 、夏燮中西纪事 。2. 重视边疆史地的考察与撰述。张穆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朔方备乘 、姚莹康輶纪行 。3. 重视外国史地的研究与撰述。魏源海国图志 、王韬普法战纪 、徐继畲瀛环志略 、黄遵宪日本国志等。15. 简述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1.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2.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3. 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推动了古学界关于中国古史的深入研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激起了广泛讨论,激起了“古史辨运动”的发展。16. 简述民国时期的主要史学流派
32、及其代表人物。古史辨派:顾颉刚。 “新史学” :何炳松。食货派:陶希圣战国策派:雷海宗,陈铨,林同济。 “史语所”派:傅斯年。新历史考证派: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钱穆。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李大钊,8郭沫若。四、论述题1. 试述史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思想。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司馬遷在家族與時代背景下,遊歷中國,遍覽藏書,完成了史記這一部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以黃帝開篇,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其內容主要包括:本紀 12 篇、表 10 篇、書 8 篇、世家 30 篇、列傳 70 篇。特點:(1)歷史表述的美學方面有出色成就。寫人寫事都有其鮮明特點,一支史筆寫盡芸芸眾
33、生。(2)史記在撰述統一多民族歷史方面,有重大開創性貢獻。 (匈奴列傳 、 南越列傳 、 東越列傳、 朝鮮列傳 、 西南夷列傳 、 大宛列傳 )(3)天人與古今的對話。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思想:(1) “究天人之際”: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干的。其次,司馬遷對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動的虛妄,予以深刻的揭露。最後,司馬遷刻意寫出了人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把人的活動放到如此重要的歷史位置上來看待。 史記在主流思想上是唯物的,但它並沒有完全擺脫“天命”論的窠臼和“天人感應”說的影響。(2) “通古今之變”:首先,他對歷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
34、較完整的看法。其次,是貫穿著歷史變化與歷史進化的觀點最後,他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歷史命題,包含著樸素的發展觀點和辯證觀點,認為歷史是總在變化的。2. 试述汉书与史记相比有何异同点?同:史記與漢書都是紀傳體史書,記載漢代史事上有重疊之處,因而漢書對史記有所借鑒。兩部史書都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異:(1)在體例上:史記是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西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 漢書是紀傳體斷代史,僅記載西漢一代歷史。(2)在內容上:史記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5 個部分。 漢書體例基本上承繼史記而略有變化,如改“書”為“志” ,取消“世家”併入“列傳” ,同時創設了地理
35、志 、 食貨志 、 藝文志等新內容。(3)在史論上:史記有篇前之序,篇後之贊,有篇中夾敘夾議以及太史公自序一類的論傳形式,整齊靈活,多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現,最具理論色彩,感情色彩,並能揭示著作宗旨,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漢書就缺乏這種形式,所以給人的感覺較固定、沉悶。(4)在作史宗旨上:司馬遷撰史記倡導“實錄” ,具有嚴肅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對當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國古代良史的傳統。班固撰漢書則含有“宣漢”之思想,相對而言遠遠不及司馬遷的勇氣, 漢書記載本朝歷史,迫於政治上的壓力,更多的是歌功頌德的成分。同時, 漢書中充斥著天人感應、五德終始、讖緯怪異等思想,充滿
36、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說教,集中體現了班固錯誤的歷史觀。3. 试述刘知几史通中的史学理论。史通是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所撰,是中國古代史學上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批評著作。他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史學進入一個更高的自覺階段,是史學思想發展和史學理論建設的新轉折。(1) “史才三長論”“史才三長”論是劉知幾的史家素養論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素養的最高標準。“才”是指掌握文獻的能力,運用體裁、體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學”是指各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文獻知識,也包括社會知識以至自然知識。“識”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膽識。劉知幾提出的“史才三長”論,把史家素養問題提到了更加自覺的理論認識高度,對促進史家自身修養和史學進步
37、都有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史學批評史上有重要的理論價值。(2)撰述原則直筆與曲筆劉知幾提出了“直書”和“曲筆”兩個範疇,用以區分史家撰述心態、品格和社會效果的迥異。他從史學自身的價值觀和史學的社會價值觀出發,熱情地讚頌歷史上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家,激烈地批評那些製造“謗言” 、 “曲詞”的史家。9(3)文字表述尚簡之法(省字省句)與用晦之道(意到而筆不到也) 。(4)撰述方法:強調史家應謹慎地對待采撰,核心是史家要嚴肅地審查和采輯文獻。(5)體裁體例上:關於體裁、體例。劉知幾提出了從總體上把握史書外部形態的特點及相互間的區別的理論。同時,他對紀傳體史書的內部結構作了理論上的概括,闡述了各種體例在一部史
38、書中所處的位置及相互間的關係,並從理論上對史書各部分體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6)史書內容:這是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概括。劉知幾認為歷史的重要內容包括敘沿革、明罪惡、旌怪異。(7)史學功用:強調史學的教育作用,喚起人們的“內省”和“思齊”意識。4. 试述杜佑通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反映出的史学思想的新发展。通典由唐代著名史學家、政治家杜佑所撰,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典志體通史。共 200 卷,其內容按次序包括: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之下設若干子目。它以歷代典章制度的歷史演變、得失興革為撰述的中心,兼記與此有關的言論。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個別地方延續至德宗貞
39、元年間。新發展:(1)以制度分門立目,首創典志體史書。(2)講求會通,重視論議。(3)關於社會結構認識的新發展。杜佑從內容編次上規定了作為“將施有道”的通典邏輯體系,即:首先論述經濟制度,然後依次論述選舉、職官、禮、樂制度,以及用兵之道和刑罰設施,最後論述地方建制和邊防的重要。 (從今天的角度看,食貨是經濟基礎,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是上層建築)(4)經邦致用史學思想的成熟。經邦、致用是杜佑史學思想的核心,他是第一個明確表示將歷史撰述與“將施有政”直接結合起來的。它有三個鮮明的特點:具有勇敢的批評精神;重實際,講功效,把對歷史的認識轉化為現實的實踐;把握了社會的癥結,反映了時代的要求。(5
40、)樸素的歷史進化思想:一是反對“非今是古” ;二是主張“變通”和“適時” 。5. 试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裁特点与价值所在。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 294 卷,敘事上起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前 403) ,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 ,以述事論人為主,以事系年,詳論得當。特點:(1)把兩漢以來歷代紀傳體史書的內容綜合起來,並使分散于紀、傳之中的統一史事得以集中反映出來。(2)總括了漢紀 、 後漢紀等編年體皇朝史的成果。(3)同紀傳、典制、紀事本末等幾種體裁的通史代表作一道,把史學上的通史撰述推進到新的階段。價值:(1)文學價值:資治通鑒在描寫戰爭,歷史場面,描
41、繪人物等方面的表述都頗具藝術性。(李愬雪夜平蔡州、郭子儀單騎入敵營、秦晉淝水之戰、赤壁之戰等)(2)思想價值:以豐富的歷史事實證明:政治的存在、鞏固和發展,離不開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證明了史學對於政治的極端重要性;他所謂的興衰、得失、成敗、是非、善惡等是顧及到生民利益的。(3)文獻價值:取材於裡待正式,但又不限於此。 (清人統計達 322 種之多)6. 试述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主要观点。文史通義是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所撰,對清初以前的史學從理論上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提出了許多理論上的認識,把中國古代史學理論推進到了它的最高階段。主要觀點:(1) “六經皆史”:擴大了歷史研究、史料搜集的範圍。
42、(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 )(2)重“史意” 。章學誠認為:“史意”代表著史家的思想體系, “史識”是史家的具體論斷。認為“史意”的積極精神在於創新,故章學誠於“別識心裁”屢屢有所論及。(3)以“心術”論“史德” 。10章學誠論“史德” ,是對劉知幾關於才、學、識“史才三長”論的新發展,認為學是基礎,識是見解,真正的才是學與識的表現形式。他明確提出以“史德”來豐富“史識”的內涵,並進而以“史德”來補充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論,並由“史德”而論及“心術” 。其“史德”論的核心是:史家慎於心術,才談得上史德。(4)以圓神、方智定史學兩大宗門:章學誠將古今史書
43、劃為兩大系列,一為撰述,一為記注,圓神、方智則分別是撰述、記注之特點。(5) “知人論世”的史學方法論。(6)關於歷史文學的理論:文理 、 古文十弊 。五、重点材料1. 篤公劉,匪居匪康。廼埸廼疆,廼積廼倉;廼裹餱糧,于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複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廼陟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篤公劉,於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廼岡,相其陰陽,
44、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廼理。爰眾爰有,夾其皇澗。溯其過澗。止旅廼密,芮鞫之即。 (詩經大雅公劉 )2. 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於民祗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於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 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於民監。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 (尚書周書酒誥 )3. (厲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
45、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國語周語邵公諫厲王弭謗 )4.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
46、、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5. 高祖為人,隆准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 ,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