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05780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摘 要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四种大豆异黄酮(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日本岛津LC10AT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色谱柱为安捷伦 Eclipse XDB-C18(250mm4.6mm 5m) ,采用甲醇?s 乙腈?s 磷酸水(pH=3.0)=30?s10?s60 洗脱,流速为:1.0mL/min,波长:260nm,进样量:10L,柱温:30。四种大豆异黄酮在 20400g/mL 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分别达到 90%以上,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大豆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 中图

2、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97-02 曾经 1999 年 10 月 FDA 发布了第 11 个健康声明:每人每天食用 25g黄豆,可以减少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大豆及豆制品具有更加广泛的生物功效,如抗肿瘤、防治骨质疏松和增强记忆等,这些功能均与大豆异黄酮有关。大豆异黄酮与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延缓女性衰老、改善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血脂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脏病、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黄酮中的一种,也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它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

3、轴中,种皮中含量极少。80%90%的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为 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重量的 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1-3。迄今为止,共发现有 12 种成分,分为游离型的苷元和结合型的糖苷两类。苷元占总含量的 2%3%,包括软料木黄酮、黄豆苷元和黄豆黄素 3 种4。糖苷 9 种,以葡萄糖苷、乙酰基葡萄糖苷、丙二酰基葡萄糖苷 3 种形式存在,其中染料木苷、黄豆苷、丙二酰金雀异黄苷、丙二酰大豆苷 4 种成分约占总量的 83%93%5。 目前国内外测定大豆异黄酮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

4、色谱法(GC)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但紫外分光光度法常以染料木苷标准品来表征大豆异黄酮总浓度,该方法虽然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但仅适用于粗略测定异黄酮总量,结果有一定偏差6。薄层色谱法具有取样量少,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优点,但其薄层显色剂用量难于准确控制,人为误差大。康纯7等以 6 种 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作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法分离和检测 13 种黄连药材、饮片及中成药,并且观察了微乳液类型副 I 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量 75%的微乳液为适宜的展开剂。GC 法采用了样品衍生后进行测定,存在操作烦琐,条件不易控制、杂质干扰严重等问题;高效液相

5、色谱法则具有样品不需要预处理、测定快速、定量准确的优势。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甲醇?s 乙腈?s磷酸水(pH=3.0)=30?s10?s60 作为流动相,同时对大豆异黄酮 4 种主要成分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进行分离定。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岛津 LC10AT 高效液相色谱仪:附带 SPD-10A 紫外检测器,色谱柱为安捷伦 Eclipse XDB-C18(250mm4.6mm 5m) ,0.45?m 微孔滤膜过滤器,JP-030S 型超声波清洗器,TU-18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SA224S-CW 分析天平。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

6、料木素的含量均98%,且均购置于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甲醇色谱纯。样品大豆异黄酮软胶囊购置于深圳医药公司。 1.2 标准溶液制备 1.2.1 大豆异黄酮标准贮备溶液:称取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各 1mg,置于 25mL 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甲醇,经超声处理10min,再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制成 400g/mL 标准溶液。 1.2.2 大豆异黄酮混合标准使用溶液:吸取 1.2.1 中标准贮备液,配成 200g/mL,100g/mL,50g/mL,20g/mL 的混合标液,使用甲醇定容。 1.3 供试液制备 胶囊去壳,将内容物混合均匀,称取样品 0.05g-0.5g(精确至

7、0.1mg) ,加入适量 80%乙醇。超声提取 30min,加水定容,离心分离 5-10min,取上清液经 0.45m 微孔滤膜过滤后,收集滤液待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确定 2.1.1 检测波长选择 通过紫外扫描,可知四种大豆异黄酮在 260nm 处均有较大吸收,故选取检测波长 260nm。 2.1.2 流动相的选择 分别采用甲醇-水,甲醇-磷酸水(pH3.0) ,甲醇-乙腈-磷酸水(pH3.0)作为流动相。甲醇-水作流动相时发现染料木素峰有严重的拖尾现象,且大豆苷和大豆苷元无法完全分开。当流动相 pH3.0 时,大豆苷和大豆苷元能很好的分开,但是染料木苷有前出峰现象,当流动相

8、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腈时,这种现象能够很好的改善。因此流动相选择甲醇?s 乙腈?s 磷酸水=30?s10?s60。 2.1.3 色谱条件确定 根据上述实验,确定本实验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s 乙腈?s磷酸水(pH3.0)=30?s10?s60,流速为:1.0mL/min,波长:260nm,进样量:10L,柱温:30。 2.2 检测方法的验证 2.2.1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一系列浓度范围的对照品混合溶液,进样量 10L。按照 2.1.3 条件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见表 1。 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的理

9、论塔板数分别为 2412、2402、6803和 7115,其理论塔板数显示各成分的分离程度,能够满足检测的需要。在进样量为 10?L 时,四种大豆异黄酮最低检测浓度均为:2.5g/mL。 2.2.2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 10?L,每隔 8h,按照 2.1.3 项色谱条件进样一次,共测 6 次,测定峰面积,结果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染料木素的 RSD 分别为 1.56%、2.03%、1.05%和 2.37%。表明 48h 内测定结果稳定性良好。 2.2.3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按照 1.3 制备供试液,按照 2.1.3 项色谱条件,分别测定四种大豆异黄酮日内含量重复性和日间

10、重复性,结果分别见表 2 和表 3。样品在一天时间内重复测定 6 次完成其日内重复性。每隔 2 天测定一次,共测定 3 次完成日间重复性。表 2 和表 3 的结果显明本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且操作简便,适合推广应用。 2.2.4 回收率试验 称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样品共 9 份,每 3 份为 1 组,按高、中、低 3个水平分别加入对照品溶液,按照 1.3 制备供试液,按照 2.1.3 的色谱条件进样,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见表 2。 3 结论 本方法讨论了用不比例的醇-水,甲醇-磷酸水(pH3.0) ,甲醇-乙腈-磷酸水(pH3.0)作流动相,结果显示甲醇?s 乙腈?s 磷酸水=30?s10?s

11、60 作流动相时,四种大豆异黄酮能很好的分开。对方法的重复性考察,在 6 天时间内方法是稳定的,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分别对四种大豆异黄酮的回收率加以考察,回收率均在 90%以上,表明方法可操作性高。 本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4 种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为大豆异黄酮的定量测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Wang HJ, Murphy PA. Isoflavones composition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soybeans in Lowa: effects of variety. Crop year, and location. J

12、Agric Food Chem, 1994, 4:16741677. 2杨薇.大豆植物性雌激素的构效关系及药理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12):892. 3董怀海,谷文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大豆异黄酮测定中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2, (5):4850. 4张玉梅,孙学斌,高旭年.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12(4):79. 5郝青南,马超,马兵钢.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分离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10(2):383385. 6高荣海,李长彪,刘长江,孟宪文. 大豆异黄酮分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概述J.粮食与油脂,2006,5:2224. 7 Kan C,Wen LY, Ding ZB, et al. Studies on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ma coptidis brugs based on microemulsion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00, 25(5):2622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