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探究摘 要 :大豆作为一种高营养,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的种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利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大豆的营养价值亦是关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对大豆的优质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探究。全面的阐述了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优缺点,对大豆的选种和前期处理、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大豆;栽培技术;优质;高产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38 前言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大豆在我国已有几千
2、年的种植历史,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 。世界各地的大豆种植大多是源于中国,于 2500 年前我国大豆种植传入朝鲜,之后,在公元 17 世纪继而传入印度尼西亚,后续扩展到西欧和美洲等地方。18 世纪 40 年代年传入法国,并在法国巴黎的植物园种植成功。90 年代传入英国,经过多次不断的尝试种植后得以应用于生产。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对大豆的试种获得成功,90 年代开始了大规模引种驯化和选种,20 世纪初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截止目前,大豆的种植在南美洲已有 100a 的历史1。 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大豆的叶片呈双叶常绿生长。我国大豆通过种子的外观将大豆分很多
3、类,如黑豆,黄豆等,依据种类的不同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含量也不同。在大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营养元素及维生素等。其含有 3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的乳糖、少量粗纤维及少量的淀粉,是大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喜爱的食物。大豆中的含有的蛋白质在 40%左右,其脂肪含量在 20%左右,是小麦、玉米和稻米的 24 倍,且含有较高的 8 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被称为“完全蛋白”2。在大豆中黑大豆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而最常见的黄豆,很久以前黄豆就可以被制作成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大豆食用油,黄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大豆加工后的废渣也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家畜的食料,不仅能
4、加快家畜的成长速度,也能够提高家畜的产肉量和肉的质量,对于蛋类和牛奶类的营养价值也有一定的提高。大豆不仅在饮食上,家畜的饲养上又很高的价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油漆、塑料、人造羊毛、人造纤维、脂肪酸、墨、胶合剂、代乳粉、卵磷脂和人造黄油等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因此,探究高效优质的大豆种植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大豆产量,提高大豆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的生产、食用和经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措施 1.1 选种及种子前期处理 优质种子的选择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优质的种子比普通的种子要增产 20%左右。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及质量,
5、在选种子的过程中,要选择经过农业部实验并推广的,并在本地表现较好的,国家规定的高产优质品种,这样其植株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会更强,具有高产和优产的潜力。 品种选定后,对于种子播种前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播种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仔细的甄选,排除被虫子损坏,破损的以及带有病斑的种子,重点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以提高大豆的发芽率,保证后期出苗率和幼苗的质量。 1.2 种植时间及种植密度 大豆的栽培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而大豆的主要产区是在东北松辽平原和黄淮两地。最大的产区是东北。尽管多年的种植各地都有大豆的种植季节,但是随着大气变化,播种期也不是存在一定变化的,种植的时间也要依据当地当时的季节气候,土壤温湿度
6、合理安排,一般在土壤温度在 78时进行播种。 种植密度对大豆的产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决定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过于密集的植株会影响单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同时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因此合理规划植株密度,既能够充分的利用土地也会提高大豆产量。植株的密度可以根据当地的光照及土壤情况、品种特点和采用的播种方法,结合选取的种植技术方法进行调整,种植密度,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果实的饱满度。一般对于土壤肥沃的区域,选取的品种分支多的情况下,保证每 667m2 的苗数在 0.81 万株最为适宜,土壤肥沃的土地植株密度一般适宜稀不宜密,若是土壤贫瘠的话就应该增加植株数量,加大种植密度。 1.3
7、 大豆的栽培模式的选取 随着大豆种植的推广及种植技术的提高,现在应用于大豆种植的种植技术主要有垄上精量点播、等距穴播栽培、波浪冠层、大豆两垄一沟、窄行密植、垄三及原垄播种等方法。 1.3.1 “垄上精量点播”栽培模式 该方法将点播和摆种 2 种技术有效的结合,在秋翻耙的基础上,剔除茬子,在原来的垄上精量的点播,该种方法播种的种子数量均匀,施肥也可以集中操作。这种双行精量的方法很好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 1.3.2 “等距穴播栽培”模式 该种方法是机械播种方法,有效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该种方法播种的植株分布合理,植株个体生长均衡,通过调整大豆的种植距离,给作物营造良好的光合环境,使得整个种植区的
8、发展更加均衡,果实密集,比一般的播种方法提高产量在 10%左右。 1.3.3 “波浪冠层”栽培模式 该方法利用人工的方法,将不同高矮和品种不同的植株穿插种植,对其进行不同量的施肥,或者喷洒药剂,使得植株的生长形式形成波浪形,从而加大植株的光合作用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1.3.4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模式 该方法是一种规范土地结构的大豆栽培模式,为大豆植株之间保留足够的空隙,避免因植株密度大,而引起的植株养分少,不满足生长条件,影响豆荚的饱和度。 该方法有效的调整了土壤的三相比,有利于抗旱和保持种床的温度,提高了植株的光合作用,也增加了植株的环境适应能力,便于机械化操作。 1.3.5 “窄行密植“
9、栽培模式 该模式分为平行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垄和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根据大豆品种的不同可以合理选取。一般矮杆的大豆品种会选择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增大植株间距,缩小行间距,增大绿色面积,加强植株的光合条件,提高光合作用。该方法采用机械化的手段匀播,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 1.3.6 “垄三”栽培模式 垄三方法结合了 3 种机械化的栽培技术,采用深松垄沟和垄体的方法,结合分层施肥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 大豆的栽培技术决定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大豆栽培的技术进行了比较,应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栽培技术,为大豆生产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大豆市场的竞
10、争力。 1.4 植株生长期水肥管理 大豆的生长过程中水肥对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生育期大豆的需水量和需肥量不同。 大豆的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少,一旦进入开花期和结荚鼓粒期那就正式进入需水期,需水量较多,在植株分枝阶段是大豆生长的旺盛期,该时期水分供应不上会出现落花情况,因此,此时期其应当及时补充水分,采用小水灌溉,缓慢的水流利于土壤水分的吸收。大豆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是鼓粒期,该时期重点积累干物质,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缺水会使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该时期一定要严格控制水量,在保证充足的水分的同时避免因水量过影响果实的鼓粒需要,避免因水分的过多导致大豆减产。 大豆生长期间的施
11、肥量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豆产量和营养的主要养分因子就是氮磷钾,合理的钾因子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而氮和磷因子分别对大豆中的粗脂肪和粗蛋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施含氮磷钾的肥料,将减产 10.6%,粗脂肪和粗翻拍的含量也分别会降低 5.9%和 6.28%左右3。有效的施肥方法不仅可以加速大豆植株的生长,也会提高大豆的产量。 1.5 科学低毒防治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直接影响着大豆的收割产量与大豆的品质。随着大气变暖,大豆发生虫害的基数越来越大,病虫害明显的加重趋势,该因素成为制约大豆高产和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今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农业方法、物理和生物等防治技术为主,为了保证大豆的产品
12、的质量,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利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将病虫害抑制在萌芽之中,控制在预计范围内,也避免过量及药效重的农药影响豆苗的生长。通过低毒的方式确保大豆的优质、高产。针对常见的大豆病虫害可以采用大豆与禾谷类作物 35 a 轮作,该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虫源4。秋耕时,采用深翻的方式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将蛹埋入土壤深层来降低来年羽化率。在提高大豆产量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大豆的质量,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农业或物理方法,采用低毒的方式进行病虫害控制。 1.6 收获期管理 大豆的收割期和存储是大豆生产的最后一个增产优质的环节,直接影响大豆的
13、干物质含量。过早的收割会导致大豆的产量及豆粒的品质下降,影响大豆颗粒的重量和蛋白质营养的含量。若收割过晚,会因为植株含水量过低,导致豆荚的崩裂,影响大豆的产量。当大豆进入黄熟期是大豆收割的最佳时期,该时期 70%的植株叶片将脱落,大豆的根茎和豆荚全呈黄色,摇动植株有响声。豆粒的干物质存储量及含水量是最适宜收获和存贮的。因此,该时期收割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2 总 结 经过前面要点阐述,提高大豆质量和产量注意事项主要就是 3 个方面:根据当地土壤及大气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做好播种前的预处理工作;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温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重视作物生长和收割期的管理,注意灌水量合理施肥,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尽量采取农业或物理的方法,喷洒农业采用低毒的农药,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和质量。做好收割工作,适时收割。 参考文献 1何进尚. 大豆发展历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2009(04):89-91. 2王俊生,魏兆凯,黄文明.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J. 农机化研究,2008(08):250-252. 3谢佳贵,王立春,尹彩侠,侯云鹏,张国辉,张玉欣,苏春辉,丁佳贤. 平衡施肥对优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07(02):31-32,35. 4宋玉发. 大豆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