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06623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强化组织领导;注重教育实效;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开拓互联网教育载体;开展实践转化活动和健全考评制度作用等。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社会呈现出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出现了向“自我”倾斜,“功利化” 、 “多元化”

2、的倾向,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了解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并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重大的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1、高校正逐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度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部分,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及评价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指标。1目前,高校多措并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结合党政府、社会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断以科学

3、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新理论在宏观上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必修课程,还不断挖掘、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型教育方式。二是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以实践活动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条最重要,抓紧社会实践占了 45.7%。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不断深化,但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还缺乏深入的思考,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主导意识对大学生的侵袭从未停止过,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越演越烈,不少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思想误区,甚至政治信仰方面的动摇。调查社会主义核心

4、价值观的 24 个字的掌握上, “完全清楚”的只占 32%,不少大学生对其内容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对内涵上理解和研究的就更少了。调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18%是通过思想政治课,且与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社会活动等渠道占比相当,说明高校思政理论课并未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和内容延展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2、全球化多元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向多元方向发展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不断被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分化,对应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断被资本主义价值观所同化,情况越演越烈且方法手段更隐蔽多样。高校大学生正处

5、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错误与落后价值观的判断与甄别。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数据显示超过 50%的信息传递来自于网络,网络因其虚拟隐蔽、难以控制等局限性,使得西方不良意识形态能以电子书、电影、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不断渗透,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元化发展,消极的多元价值观严重制约着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发如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失守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国情实际,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最大限度地限制不良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的负面因素降低到最小。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缺失,

6、尤其是个人层面价值观意识严重不足 (1)爱国意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中,爱国排在个人层面的第一位。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确立目标,坚定信念。调查显示,虽然整体上大学生对国家时事关注度普遍提高,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大学生爱国意识出现弱化趋势,不少同学认为国家利益的维护是领导干部们应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实际生活中较少接触需要去维护的国家利益,因而容易形成国家利益与己无关的思想。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只有 54%会以“实际行动做贡献” ;对汶川大地震,将近三分之一的认为与自己无关或能力薄弱;面对日本上演钓鱼岛闹剧,选择“冷静对话”32%, “非武力不解决”也有 27

7、%,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利益维护上意见分歧较大,政治生活中抱有功利性思想的人数增多,爱国主义观念弱化趋势明显。 (2)敬业精神缺失。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这一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而言其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但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眼前利益,将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作为择业的第一要素,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和现实化,缺少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常以“功利”为标尺进行自我设计,对薪水或工作条件的不满意成了大学生跳槽首要原因,传统的“干一行爱一行” 、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美德已渐渐被抛在脑后,工作中不乏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思想态度,且这样的人数近年来

8、呈增长趋势,真正能够爱岗敬业的已是凤毛麟角。 (3)诚信观念缺失。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储备力量,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而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首先是学术不端。各高校为鼓励学术科研、倡导学生发表论文,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但也因此加剧了学生的学术造假,论文中大量抄袭,东拼西凑,甚至雇他人代写。调查对代写论文的看法, “坚决取缔”的只占45%,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居然有 48%。其次是学业不端。考试作弊是诚信缺失严重的重要表现,调查中认为应取缔或摈弃的只占 43%, “见怪不怪”的却占 34%,有些甚至认为考试作弊者是所谓的真正高手,因而雇佣枪手、使用电子高科技等手段作弊的现象屡见

9、不鲜。再次是经济和社会关系中诚信缺失严重。有些大学生拖欠学校的助学贷款,甚至还恶意拖欠学费。为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只有 56%会照实说。在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学生干部竞选中存在暗箱操作;同学交往中出现一些欺骗隐瞒行为,如偷窃他人财物,网上恶意撒布谣言诋毁他人,利用不正当手段盗取他人成果等;还有些学生在求职中简历造假、编造工作经验、篡改学习成绩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活原有的公平公正、和谐文明。 (4)友善情感淡漠。友善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需求为标尺,为人处世中情感较淡薄,与人交往不够

10、友善,如某些社会事件处理上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与我无关”的心态。调查对老弱病残孕的让座,有 11%直接表明会拒绝让座,有 9%表示要看心情,可见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面对善意的行为选择逃避或回绝,表现出人情的冷漠。近年来,因友善观念缺失和对生活琐事处理不当而引发的不法行为和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如大学生杀人案、投毒案屡见不鲜,这些震惊社会的案件除了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之外,与大学生友善情感的淡漠不无关系。 4、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不统一,现实出现知行脱节甚至相悖冲突的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灌输和深入推进,多数大学生能以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符

11、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但在实际的贯彻落实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冲突的现象,表现在“表里不一”或“言行不一” 。 “表里不一”是大学生表面上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但内心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守住既定的信念或目标。调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47%认为因为恋爱丢掉学业是不适当的,但实际处理上,80%以上会选择“恋爱是大学必修课” 。 “言行不一”是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出现与自己言语表达相背的一面,往往采取对现实妥协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方法。如考试诚信问题,面对面采访时大部分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作弊可耻,不可取” ,但在匿名调查时却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或“见怪不怪” ,

12、表现出对不诚信行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之一是知行统一。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未充分贯彻落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以大学生作为对象,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与行为。但事实上许多的高校并未深刻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们不能意识到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难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究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实际需求,而是狭隘地以知识灌输和单一化考评方式来考察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13、。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不完善 目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体现在“两课”上,但传统单一刻板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加上传统的教育培育体制和评价机制偏向关注大学生的智育成绩,轻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因而不能全面系统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而且,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也脱离学生实际,并未将科学的理论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即使大学生接触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及平台未充分利用 在推动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高校积极挖掘各种途径,创新

14、载体形式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实际操作中受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的教育方式和平台利用还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并未发挥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如创设校园公共网络的初衷是为了利用其信息储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达到快捷方便地促进学生的自主的学习,但从实施情况看,很多的校园公共网络还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虚幌子,网站缺少专业力量维护、信息含金量少、更新频率滞后,难以发挥互联网及时、快速、互动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 4、多元文化格局下许多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格局下,引入国外的先进思想意识时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某些不良思想浪潮的渗透,大学生由于处于性格转型期,其思

15、想意识还未成熟,在各种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冲击中往往很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从而冲淡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价值观取向上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思想也在束缚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如封建思想中的专制专权、迷信保守、男尊女悲等因不能与时俱进,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健康的行为生活和科学价值观的选择。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应辨证选择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自觉摒弃西方不良思想和国内落后观念的侵袭能力。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高校应充分学习研究特定社会下被赋予的新的内容,挖掘出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支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办学理念的层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结构、道德追求和心理素质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应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强大功效,以大学生为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己去领悟教育要求,达到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其次,要树立“和谐包容”的教育理念。高校要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理智对待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价值观的多元选择

17、,包容非主流价值的存在并进行规范和引导,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再次,要树立“系统工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杆见影,需要长远计划和长线实施。高校找准价值观教育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的整个系统中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遵循和践行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主流价值观。 2、注重教育实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在思政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以发挥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强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高校应积极改革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和教育内容,增加

18、课程的层次性和时代感,引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育内容,特别要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对多元价值观冲突下所表现的困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信与行的问题。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思政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就是面对面的知识灌输,主打理论说服教育,隐性教育则是以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达到教育的熏陶功能。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显性、隐性双结合,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内化式教育,激发学生主动理解和内化核心价值观要求,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再次,要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枯燥的思政理论课在教

19、学中更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双结合,针对学生所呈现的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多维互动教学等学生喜爱的方式,灵活机动、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达到知识获取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双重功效。最后,把握教学重点强化机制建设。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缩短学校理论价值与社会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因此,思政理论课重点在“三进”上下功夫,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价值评判,建立科学、合理、开放的机制提高大学生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力。 二要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熏陶和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思政教育上下工夫,还要注重专业教育的有效参与,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20、等。 “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4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职业模范作用。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态度、职业道德等都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应利用专业授课、指导学业、行业认知交流、与学生面谈等机会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扫除思想障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二是立足专业特色,开展有目的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是进行专业知识检验和技能巩固的重要渠道,既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职业思想觉悟,又可以锻炼和完善职业服务能力,

21、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 3、创设和谐校园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教育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品味和综合实力的精神环境和人文氛围,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优越感。第一,充分利用社团文化的主平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文明礼仪、爱国爱校、社会公德等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价值认同。第二,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以专题讲座、校内巡演、校园展览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通俗演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重绽时代新光芒。第三,发挥典型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广大学生中挖掘事迹典型,以真实的例子引导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