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大学使命的高校“人文精神”路径探析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关于大学人文精神的探讨和构建将成为深化大学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途径。本文通过深入解读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从中挖掘人文精神精髓,探析大学人文精神现状,把握人文精神的构筑方向来引导大学使命的完成,并在研究过程中有效阐释出关于人文精神重建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使命;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关于大学理念、大学本质、大学功能、大学内涵、大学定位、大学使命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方面的争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论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方面的理论分歧和实践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而且尚未形成很多的真知灼见
2、。外加大学体系已悄然融入世俗生活,由此我们更需要看到大学的另一层面,也是更为本质的一面,即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始终是大学中最悠久最本源的东西。所以谈到大学的精神气质,人文精神则成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探析内容。 一、解读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 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二字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 ,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
3、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 ,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通俗的讲,人文精神无非是指人要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人的自律、人的创造力;人与人的关心、关爱、和谐;人对自然怎么样有一种感恩。 二、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现状 1.区域环境的急剧变迁给人文精神带来较大冲击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转型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迅速反馈到校园。市场经济的建立正在不断解构传统价值体系, 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在社会面临价值彷徨的情况下, 纯粹的物质功利主义不断向大学渗透, 超越既得利益的精神诉求在大学里不断失去自己的领地,缺乏直接经济
4、效益的人文学科倍受冷落。 2.现存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公共决策机制不利于人文精神培育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开展,人文精神缺乏生长的土壤。首先, 人文精神难以量化,当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缺乏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其次,高等教育决策及其资源配置过多强调了公共政策部门的价值倾向,大学对于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自主性, 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教育的开展。 三、人文精神的构筑有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 1.大学要以包容的态度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 历史证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二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文化传授
5、和科学研究始终都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国这个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度,科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科学显示出来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改善使人们产生了对科学的盲目乐观精神。这反映在大学里,就是理、工科成为显学,人文科学备受冷落, 这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困境。因此,大学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反对唯科学主义。面对当代人文精神所存在的危机,大学需要消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使两者恢复其本有的相互交融,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复归。 2.大学要重建人文学科教育的精神内涵,避免传统形式化 当前中国人文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形式化。流于形式的人文教育不仅不能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反而是人文精神的毒害者。为此, 大学必须采
6、取切实的行动,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首先,大学人文教育要避免仅仅满足一些硬性指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内在需求,这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进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次,人文学科应该加强对非人文学科的穿透力。第三,大学要建立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制度保障。人文精神及其人文教育是大学存在的本质要求,必须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进行考量。 3.大学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恢复其本质特征 今天,大学已经开始从社会的边缘向社会的中心迈进,大学被推向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前台。但对于大学而言,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唯
7、有这样,大学才能维系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气质。 四、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1.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的重要理念 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和交叉,形成一种文理相通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双翼,只有科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失去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沦为职业训练的场地;只讲人文教育,没有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大学,称不上大学,只能是政治教化的场所。2.自觉形式下的人文教育渗透大学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实施要依托于文化知识的实体之上,通过文化的选择、继承、融合和创造,使知识内化成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身处良好的人文教育
8、环境,接受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大学文化的熏陶,身心不断成长,逐步接受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优秀文化,使外在的、有形的文化载体转变为内在的、无形的精神理念。因此,人文教育成为学生自主、自愿的民主教育,这样才能使人文教育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人文精神。3.挖掘学科专业精髓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在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本学科的学科精神,这才是学科的基础和精髓,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熏陶和教化的良好效果。如果强制性开设的人文课程不能和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流于形式和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我们的人文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
9、知识的因素被学生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掩了。 4.校园文化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在这样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中得到培养。例如大学校园内开展的晨读早操、演讲辩论比赛、文体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术性强的学术讲座,处处都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涛、魏朝晖.论人文精神的实质与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南昌高专学报,2012 年版 2张冉.文化自觉与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版 3何万里.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宜春学院学报,2011 年版 4唐明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