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130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中西“达人秀”文化差异【摘要】随着电视传媒文化的全球化愈演愈烈,最初在美国首播的节目美国达人秀也随着这阵全球化之风传播至中国。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话语形式,达人秀的舞台也可凸显中西文化差异。本文将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达人秀现场互动话语的分析,揭示中西达人秀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达人秀 文化差异 2006 年 6 月,电视真人选秀节目美国达人秀在美国 NBC 电视台首度开播,节目从歌手、舞蹈家、歌手、喜剧演员、杂技演员等各类人才中选拔 “达人” , 节目开播后获得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次年,英国ITV 电台也推出同类节目英国达人秀 。两国达人秀节目迅

2、速在全球范围内蹿红, “达人秀“概念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 , 2010 年 7 月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了该节目的中国版本中国达人秀 ,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观众好评。 达人秀节目的跨文化传播说明,文化全球化正随着电视节目等娱乐产业的交流合作而不断扩张。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差异的消失。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话语形式, “达人秀”的舞台也可凸显中西文化差异。本文将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达人秀”现场互动话语的分析,揭示中西“达人秀”文化的差异。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是国内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

3、形式, 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 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话语分析以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石,辅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语言同社会需求、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该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 , 即构成一个总的符号系统,而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个 ,并具有它的特殊性, 即语言能够体现社会文化许多其它符号系统。因此, Halliday 认为,只有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它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系统功能语法不仅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 而且力图从语篇所

4、完成的社会和交际功能来解释这种语篇出现的原因。 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其与话语之间的关系,是批评话语分析首先考察的对象。这里的“意识形态” , 是一中性的概念,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Fairclough 认为社会制度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 (ideological-discursive formations, 简称 IDF) 组成。每一个 IDF 与社会制度中的不同群体相联系,大致相当于一种“语言社区” 。每一个 “ 语言社区 ” 都有其各自的话语规范和意识形态规范。话语规范包含在意识形态规范之中,并且通过后者得以象征。制度里的主体按照 IDF 的规范被建构了

5、主体位置,却对此没有察觉。处于主导地位的 IDF 具有“自然化”意识形态的能力,使之变成一种貌似非意识形态的“常识”而为人所接受。 批评话语分析虽然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但采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但被学界公认为是批评性话语分析中最系统和最完备的分析方法的是Fairclough 提出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该分析法遵循的理念是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所有的社会实践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相关联;社会实践又影响了现存社会关系的生产或抗争,并服务于不同阶级的利益。顺此理念,话语或任何一个话语实践行为都可以看作一个三维一体的整体结构:(1)语言文本(2)话语实践(文本的生产和阐释) ;(3)社会文化实

6、践。 这个分析法也指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 (1)描述:这个层面的分析是文本分析,即对文本的各种语言形式特征进行语言学描述。 (2)阐释:阐释是对话语实践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分析文本的生产过程和阐释过程与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3)解释:分析话语实践与社会文化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个分析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任何一个层次的分析都不能脱离其他层次。分析也不是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的线性次序,而是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展开双向和循环的分析。 本文将以上诉的社会文化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对真人秀的媒体话语建构进行分类,在正文的分析中,本文将选取当前受到广泛肯定的英国达人秀 , 美国达人秀和中国达人秀中评委与

7、选手间的对话或是选手自述为语料,进行分析。 二、中西达人秀差异 1.不确定性规避。霍夫施泰德认为不确定性规避是指文化成员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状况的感知态度。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高的文化里 , 会有许多法律、道德、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的国家,人们则更加灵活多变,敢于进取与冒险。 西方国家的不确定规避性相对较低,鼓励创意和创新,对前所未有的事物有极高的包容性。在美国或英国的达人秀中, 看到没见过的“奇观”或是外表与才华的意外反差较大时,现场观众和评委都会忍不住惊叹。 例如英国达人秀第三季亚军苏珊?波伊尔初赛登台演唱完毕时,评委对她做出如下点评: Piers: 毋庸置

8、疑,这是我身为评委三年来,最惊讶的一次。你刚刚站上舞台,傻笑着说你想成为名伶 Ellance 时,所有观众都在嘲笑你,但现在绝对没有人对你有丝毫的怀疑,因为这绝对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太惊讶了,我到现在还很激动。 Amanda:我也是非常激动,因为一开始时,没有人看好你的表演,我也明白,大部分人都是以貌取人的,您的表演对我们而言,犹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我也要表达,再此听您唱歌,是我的无上荣幸。 Piers 及 Amanda 两位评委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起初观众和评委均不看好苏珊大妈,并且评委们丝毫不掩饰自己以貌取人的行为。但与其平庸外貌截然相反的歌声却震惊评委,并使得他们大呼“惊讶”和“激动”

9、 。从以上语料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对于这种内外反差极大,出乎常人意料的事物具有极大的喜爱。 而中国属于不确定性规避较高的国家。相比“奇观” , 中国达人秀 更欣赏选手个人的经历故事。尤其是对传统道德的捍卫, 如为博瘫痪妻子一笑的孔雀哥哥: 周立波:这真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男人,我觉得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并准备为他付出一切的时候,他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非常非常聪明所以什么是男人,男人就是担当,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像我们孔雀哥这样 365 天的平淡。 高晓松:孔雀哥哥是生活给大家最好的礼物,他给大家看到了,感受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那种情感,我觉得他已经成功了。他其实并不需要去国际舞台上跟人去

10、比达人等等,他比达人还要珍贵。 相较于英国达人秀评委虽然惊讶但仍然关注选手台上的表现,中国达人秀的评委们更加关注地是选手表演背后的情感故事。在点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晓松评委的点评话语中多次出现了“男人” 、“担当”等词,这是因为中国社会重义务本位,做事往往考虑他人如何想,如何做才能不辜负家庭及社会对自己的期望。此外两位评委不断强调孔雀哥哥和他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这是因为中国社会重人伦本位,或者说群体本位或集体主义,说话做事总是绕不开家属、朋友等组成的一种群体磁场。 2.榜样力量。人伦本位、义务本位的中国人从来重视榜样的力量。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上,中国人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不断歌颂

11、圣人,效法英烈,直至现代提倡“五讲四美” 、 “学习雷锋” ,无一不是相信榜样的力量,相信公众舆论能使人抑恶扬善。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精神榜样也很常见,如断臂用脚弹钢琴的刘伟: 高晓松:我觉得匪夷所思,我们用手学钢琴都要学很多年。 刘伟: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 高晓松: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包括现场三位评委在内,包括现场的观众,我们看看刘伟,听听他的音乐,我觉得生活中有任何的抱怨活着不满,都应该没有了。你看看这样的一位年轻人是怎样弹动钢琴并且打动人心的。我们都应该放弃所有对生活的抱怨,像你说的,精彩的活下去。谢谢你。 伊能静

12、:你让我看到了达人中的达人,我觉得他是在用生命在展示他的才华,而不是在秀什么东西。我很感动,我会让我的小孩看这一期你的节目。 从高晓松和伊能静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刘伟的才华的赞同,他们更多地表达的是对其坚强意志的赞赏,并且鼓励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学习刘伟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对其的钢琴演奏并不做细节性的点评。 而崇尚法律力量的西方,似乎并不特别标榜“榜样” 。例如在美国达人秀中,因为声带受伤阔别舞台的歌手维加斯再度回归时,歌声依旧令人着迷,此时评委对他的表现作出了如下的点评: Amanda:在一开始,我觉得所有的观众都想把你给嘘下去,你让他们都站起来了,因为你 11 年后的回归,感动了他

13、们所有人,多么难以置信的成就啊。 Piers:要想让观众融入你的表演,你必须得充满感情。我看的出来,你都快流泪了, 我也看得出来这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再次回到舞台。 David:我想说,你绝对让大家都为你倾倒。 以上语料便可以看出同为“身残志坚”者,西方评委更为注重对选手的表演的点评,虽然也多次出现了“感人”或“感动”一词,但是却是对选手的表现的点评,而不是对选手的生活态度或精神面貌的点评。因此, 中国达人秀更喜欢通过对选手的精神面貌进行话语构建,从而树立起榜样力量,西方的达人秀更加求真务实一些,既为达人秀,就只进行达人选拔,更专注于评判选手的实力是否突出。 3.长短期导向。长短期导向涉及人们

14、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的问题。长期导向重视过去与未来的延续性, 强调长期承诺, 尊重传统 , 其核心价值是长远利益。短期导向的文化着眼于眼前与未来,传统和承诺不会成为绊脚石。 中国文化属于长期导向型,尊重传统,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达人秀我们时常可见评委们对于展现传统文化的表演的喜爱,比如为信守对父亲的承诺而传承口弦的汤康敏: 杨澜:真的很棒啊,不会想到她并不是一个专业演员,但她站在这个舞台上,完全有驾驭这个舞台的气场。很多人会觉得 80 后,90 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兴趣了,但是我相信你们只是在找到自己的语言把它重新表达出来,你觉得代表你的同学们,你们 想对那些对传统文化非

15、常担心的人说些什么呢? 汤康敏:我们会把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传统医学。 我们可以看到,评委杨澜对汤康敏的点评一开始是集中在选手个人的表现上,但是点评至中途,用汤康敏所处的年龄层 80 后,90 后作为切入点,开始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用提问,彻底转变了舞台上对话的重心,将选手和观众们的注意力放置到文化传承上来,升华了选手的参赛目的,同时奠定了中国达人秀对文化传承极其重视的话语基调。而西方文化则属于短期导向,因此在谈及参赛目时,很多选手们的回答只是为了展现自我,为了挑战自我等等短期目标,比如英国达人秀中的苏珊大妈在表演前就简单明了的陈述了自己的参赛目的是“我一直希望在一大

16、群观众面前表演,我一定要让这些观众为我疯狂。 ” 4.“好人社会” 。从上述提及的语料中,我们会发现, 中国达人秀的选手和评委都在使用话语尽力搭建“好人社会” ,无论是为妻子表演的孔雀哥哥还是身残志坚的断臂钢琴演奏者刘伟,或是为完成父亲心愿和传承国艺学习口弦的汤康敏, 中国达人秀都弱化了赤裸裸的竞争冲突的矛盾情节,以温情元素取而代之。这体现出意识形态对节目话语强大的干预力。中国节目话语更多强调了选手们的辛酸故事和人生感悟,而且回避了选手们所暴露出来的贫富不均、生活困顿的现实,事实上,正是普通百姓缺乏改变命运的通道,才令他们依赖电视选秀出名,以获取金钱名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中国达人秀” 是

17、一剂 “浪漫的麻醉剂”,通过选秀给予底层大众一个狭窄的向上通道,以神话的形式将被挑中者送进商业文化的流通中。而与他们相类似命运的更多大众,却依然不得不在底层挣扎。 而反观西方的达人秀,更为注重对客观事实的呈现,尽管有时会触碰一些敏感话题,比如英国达人秀中长期遭受校园暴力的男孩安德鲁: Piers:你的梦想是什么。 Andrew: 在舞台上唱歌。 Piers: 你的朋友们支持你么? Andrew: 他们欺负我。 Piers:在哪儿欺负你? Andrew:在学校,从六岁的时候开始,因为我的同伴们告诉我不要再唱那样的歌了,他们讨厌这样的音乐。 Piers:那你又是怎么做的? Andrew: 额,接着

18、唱呗。 对于校园暴力等社会暴力或敏感事件,西方达人秀丝毫不选择掩盖或是逃避等行为,而选手对于自身的遭遇也选择坦然面对,并且我们发现,相对而言中国的评委更为倾向于将选手的话语朝向更为积极向上的方面引导,尽力去挖掘选手身上的正能量,西方达人秀更加倾向于还原事实的真相,并毫不避讳对社会阴暗面的呈现。 三、结语 西方和中国不仅相互影响,也链接着整个世界,全球文化正伴随媒体话语迅速扩张。了解中美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并通过媒体话语这一表象,了解中西方内在深层的意识形态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

19、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2. 3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5. 4霍夫施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吴可佳(1988-) ,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