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滥用的哲学反思摘 要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合剑,本质上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对技术的滥用导致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通过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杜绝技术滥用,推动技术的合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技术;和谐;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B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76-02 一、现代技术的“原罪” 技术不同于科学,它是对象化、物化的,既有自身作为独立的体系的逻辑发展进路,又体现着一种以人为核心的自然、人、社会的互动关系。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愿望和意志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
2、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技术活动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因而技术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人为干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也强调,人按其生物学本性离不开技术活动,他总是干预这些有机界过程,根据自己的目标来改变它们。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正式进入人类历史以 18 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为起点,下迄 20 世纪 30 年代,其标志是始于无线电通信的发明的无线电电子技术完成了初期发展。现代技术源于社会对科学的广泛运用。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不仅使人类通过现代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大大加强,而且直接导致
3、了世界的“祛魅” ,其结果是技术的定量分析、工具效率、知识专门化的标准支配着整个社会和文化,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技术时代。如果说古代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发展体系,只是一种融入到人类文化生活的经验实践的话,那么现代技术已经完全没有文化学和人类学上的生存论意义,而蜕变为纯粹控制自然甚至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技术不仅是对科学的广泛运用,而且它自身亦具有自主发展的逻辑张力,技术活动的目的就是按照技术的规则、通过其具有的强制性力量使自然屈从于人类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导致现代技术不顾自然的条件和承受能力空前膨胀,蛮横粗暴的促逼着自然,自然成为了纯粹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德国著名的
4、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技术理解为一种解蔽的方式,他说:“如是看来,技术就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倘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的领域向我们开启出来。此乃解蔽之领域,亦即真理之领域。 ”现代技术同样是一种解蔽,只不过现代技术的这种解蔽体现着某种促逼着的要求即所谓的“座架” (Ge-stell) ,因此,海德格尔强调:“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 ”海氏用“座架”一词来阐释现代技术的本质,而座架则意味着这种促逼的要求。自然万物不仅被从与人共属一体的状态中拉开成为对象物,而且
5、还丧失了作为对象物的独立性和神秘感,听命于技术的这种促逼,而成为技术世界的备用的“持存物”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本质的分析非常深刻,跳出了一般的工具论和人类学的模式,把技术特别是现代技术内在的对自然的威胁和危害性揭示了出来,即是说不能把这种威胁和危害性简单表面化的归结为社会和人为的因素,而是其本质上就有的。 二、技术滥用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由于技术具有内在的潜在危害性的一面,因而技术的适用就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可能会带来消极的、负面的甚至可怕的后果。因发现镭而闻名于世的居里曾说:“人们可以自问:认识自然的秘密是否于人类有益?人类是已经成熟到能够从这种认
6、识得到益处呢,还是这种认识仍会对人类有害?诺贝尔的发现倒是有代表性:那些烈性炸药使人们能做出惊人的工作;但是在把人民引向战争的大罪犯手里,它们也是一种可怕的破坏手段。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他的控制论一书序言中也指出:“我们促进了一门新的科学的发轫,这门新科学包含着这样的技术发展,它具有为善与作恶的巨大可能性。 ”但是,维纳进一步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善还是作恶,这取决于人所在的社会,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本性。怎样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运用的为善的那一面,避免和防止它为恶的那一面,这取决于人们改进社会的努力,取决于人们控制技术后果的能力,而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 ”这就是说,如果人们合理地控制
7、、利用技术,技术的进步就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反之,如果滥用技术,就必然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及其社会运用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通过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于是,自然界的一个个神秘现象被人类所破解,人们开始毫无节制地开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之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强大的武器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在工业文明下,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功用被无限放大,科学技术被理解为驯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人们在通过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时越来越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
8、无穷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筒。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打破了自然界本来的良性循环系统,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当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利用时,自然界则以其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实施了严厉的报复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正是由于技术的滥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之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
9、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这就意味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界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一旦违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自然力就会对人类实施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激烈对抗之中。对此,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郑重地告诫我们:“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10、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反常。环境恶化主要指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是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汽车的尾气、农药等等。其实,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污染也接踵而来,比如因为更新换代而被淘汰、遗弃的电子产品所导致的电子污染;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脑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各类高频发射设备越来越多,辐射污染已初显端倪。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不断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继续扩大。近些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国家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
11、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 1%,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近 10 倍。环境恶化使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这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生物圈日趋单一,地球本来所具有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被打破,于是,生态出现失衡。2012 年 8 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图显示,全球有近 3/4 的陆地表面、陆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受到严重威胁。近现代以来,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 1000 倍,比形成速度快100 万倍。我国的生态失衡现象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有土缺水,西南地区有水缺土,部分地区水土皆缺,适于动植物生长的水、
12、土、热等条件恶劣。生态一旦失衡,气候的反常就在所难免,当今,气候反常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温室效应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沙尘暴、飓风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些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技术的合理化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圈里重要的一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努力增强自然的再生产能力,至少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其继续恶化。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两三年世纪以来,技术的大肆扩张促使人们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导致了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人们已经意识到,如
13、果不重建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最终受到惩罚的是人类。酸雨、沙尘暴、温室效应等等,就是自然向人类的报复。 技术的合理化意味着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维度来审视人类的技术活动,强调通过社会的规范力量来约束技术活动,尽可能地消解技术的控制性,杜绝技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活动的积极作用,使之造福于人类。传统观点认为,技术表征的只是人对之于自然的关系,就是说,技术仅仅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所从事的一种工具性的活动,但是,笔者认为,技术不仅是人对之于自然的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技术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建构起来的。技术的社会建构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社会化、建制化了,由此
14、而来,科学技术及其规则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甚至和社会系统的其它要素和规则融合为一体,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新的技术的产生及其社会应用又受到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的决定。当然,尽管技术是一种受到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制约的社会活动,但被社会活动建构起来的技术最终指向的是自然,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也一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技术活动的合理化技术活动被纳入到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机制之中,这种规范机制可以确保人类的技术活动处于一种合
15、理的、可控的范围之中,从而可以使人类充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自然依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最起码不至于恶化,以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 技术的合理化要求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这些社会规范机制可以确保我们既能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预防技术泛滥可能带来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危害。笔者认为,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的基本原则有:一是人道主义原则,技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因而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技术活动能够以人为本,服务造福于人,人不能被技术异化,成为技术系统的奴隶,技术只是
16、人类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社会规范机制要促使技术活动公开化、公正化和公平化,技术不能成为社会阶层支配和压迫的工具,它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权利、有机会享受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必须确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类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在经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再生产的能力,生态系统依然在良性循环之中。三是技术进步原则,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不能成了阻碍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篱笆,它必须遵守技术活动的内在规律,适应技术发展的逻辑进程,在规范不合理的技术活动的同时,也具备了激励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可以推动技
17、术活动的不断创新。 具体来讲,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应该从如下方面努力:(1)依靠法律、伦理和社会舆论等力量来规范技术的实践主体,促使其能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公民的角色来反思技术的实践后果。通过这些规范力量,使技术活动的主体逐步确立一种双重角色的意识,即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或者技术实施者,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民,因此必须时刻把技术活动同全体公民的利益联系起来考虑,以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的角色对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实践后果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爱因斯坦,二战时期,为了战胜法西斯,他积极推动美国的原子弹研制,但二战之后,他又深刻反思了原子弹对人类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18、并极力主张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核武器。 (2)宏观上要“计划、统筹”整个国家的技术活动,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编制切实可行的技术发展规划,切忌技术活动的放任自由和肆意扩张泛滥。具体来讲, “计划、统筹”国家的技术活动就是要围绕通过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中心,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对技术活动的承受能力和限度,从而确保技术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还能够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3)通过宣传、舆论和立法手段,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技术观和自然观。在当前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种观念: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技术活动所产生的负
19、面效应比如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得到解决,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是百利而无一害;二是认为自然资源本来就是被人类尽情开发利用的,无论自然界中异常现象如何频繁出现,自然始终处于人类的控制中。毫无疑问,这些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对此,要通过舆论宣传甚至立法来引导人们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当今,特别要纠正传统科普活动只宣扬科学技术积极方面的片面做法,全面辩证地评价科学特别是技术的社会影响,消除公众思想中的“技术万能论” ,使他们认识到技术活动的消极方面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引导技术活动健康良性发展。 (4)建立一种能够公开、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机制,把技术活动纳入到社会系统的理性反思和话语论证之中。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可能会对人类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今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份内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克隆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同样也是一个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所以,科技的规划和发展必须接受广大公民的理性反思, 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社会讨论和科学的论证,只有这样,科技活动才能始终处于合理化的进展之中,从而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没有戕害到大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实现了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