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观与行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与对策探究摘要:网络人格异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迷失、道德判断弱化和社会交往封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有效解决该问题,要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072-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
2、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在新形势下,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价值观对人的实践行为的反作用,针对网络人格异化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己完善网络人格,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能否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这也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挑战。 一、价值观对行为的反作用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价值观是人
3、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对于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意识范畴,对人的实践行为具有反作用。(一)价值观对行为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19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能够支配甚至控制人的实践活动,进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形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人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客体 一般情况下,人都会从自身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出发,对具体的实践行为所要达成的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和规划。也就是说,在实践行为发
4、生前,契合自身价值观的目的、计划、创意等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形成。通过实践,观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改变,而且还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现实存在的结果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智力对物质世界强大的改造作用 2 。 (三)价值观是人自我确认的一种反映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者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3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是有意识的,是有属于自身的价值观的。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人在价值观中体验自身的存在,体验人作为“类”存在。 二、大学生网络人格
5、异化的表现 网络人格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和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已经把现实生活和网络进行了紧密结合,并依托网络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在这样一个创造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道德观念的无底线性,使得不少大学生在人格上发生扭曲和异化,陷入网络生活的非理性状态中。网络人格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认知迷失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观察、认识和评价,包括主我认知和宾我认知两个方面。在网络中,大学生自我认知迷失主要表现为:第一,主我认知的异化。网络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的空
6、间,这也为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中塑造不同的“自我”提供了可能。现实中的“自我”与网络中的“自我”可能在角色、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当大学生在现实与网络的不同角色中转换过于频繁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导致主我认知上的混淆。第二,宾我认知的异化。宾我认知是大学生感觉和思考自己的过程。在网络中,人的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使大学生对自我真正的能力产生错觉,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甚至在现实的“自我”和虚拟的“自我”中发生冲突,出现宾我认知的异化。 (二)道德判断弱化 道德判断是指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4。个体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一般由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和
7、道德知识所决定。当前网络中,信息庞大且良莠不齐。大学生长期在网络中徜徉,容易在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上受到冲击,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看似正确实质错误甚至荒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最终走向没落。这种道德判断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无法准确甄别网络信息,思维能力退化,对生活持悲观、迷茫态度;第二,无法科学区分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容易受网络行为随意性的影响,在进行现实活动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 (三)社会交往封闭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往平台。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社会化程度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得到了深化,但这种社会化实质上是单薄的、虚
8、拟的。网络的交往目前还是以人机的模式实现,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言语上的沟通,难以达到思想融汇、心灵契合的高层次水平。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用在网络交往的时间增多,此消彼长,大学生用于现实交往的时间相对就受到压缩,与社会真实互动沟通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对外在环境的感知程度、参与意识逐步弱化,最终结果是社会交往封闭,成为网络的附庸,在人格上走向异化。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13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具有领先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先进性。因此
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大学生在网络中之所以会出现自我认知迷失,根本上是因为没有筑牢理想信念,未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兴盛的紧密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个“协调性” 。 1.空间上的协调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空间上形成无缝对接的格局,构建学校、家庭
10、、社会与网络共同组成的一体式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以社会教育为主旋律,网络教育占据主动权。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从空间角度上分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开放的精神和主动的姿态,对网络教育空间加以拓展,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宣传,使网络成为宣传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窗口。 2.形式上的协调性 理想信念的筑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面对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问题,要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完善网络人格,需要在校园课堂显性网络教育与隐性网络教
11、育上着力。第一,显性网络教育。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课堂教育方式趋向多元化,这使得情境教育成为可能,即通过情境假设,创设逼真教育环境,借用典型教育事例,以特定方式向大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隐性网络教育。相比于显性网络教育,校园网络隐性教育更关注渗透教育功能,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宣传集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以此教化人、塑造人和熏陶人。 3.策略上的协调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策略上应该兼顾互动与灌输,双管齐下以让教育效果最大化5。具体分为三步: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思想的吸纳器,而是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辨认的学习主体,在网络人格培育方面具有
12、自我主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第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灌输要求教师必须得在充分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前因后果,制定极具针对性、有效性的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凸显主导作用;第三,注重介体的选择方式。介体的选择需要做到合理可行,注重发挥生活世界的中介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网络信息中消极颓废内容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出现道德判断弱化的趋势,丧失了对是非曲直应有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在大学生中倡导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才能逐步平复大学生躁
13、动的内心,使其自觉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 1.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能否抓好这一时期以正确价值观引导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6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与行为的基本遵循,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各种消极、颓废的价值观,破除头脑中的模糊、错误思想,像大海中的指航灯一样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人格异化的困境,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6。 2.注重培养优良品德 打铁还需自身硬。理性思考的前提是自身对于所
14、处的客观世界具有科学、完善的价值认知体系,而这一体系是立足于个体所具备的道德修养之上的。因此,要理性思考,会明辨是非就需要加强道德修养。 “德者,本也。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6修德,既要立志高远,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要立足平时,学会做好小事、管好小节,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最终才能达到德才兼备的境界,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中的各种复杂局面。 3.加强学术争鸣与讨论 大学生对人对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判断和选择,有着自己的“道德框架” 。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与事物。对于他们思想中的
15、疑点、难点,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敞开思想,进行积极的争鸣与讨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审视问题,还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6。 (三)投身社会实践,笃实做人干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不能成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社会交往封闭的借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于实处用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16、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破解当前网络人格异化的困境。 1.分主题参与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方面内容开展主题式社会实践。该方式在实践内容上较为集中,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应内容,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端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进而推动大学生自觉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网络不良诱惑。 2.分专业参与 大学生在高校中所习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素养。这也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思考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备鲜明的学科特色。因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能忽视这种专业差异性,需要统筹兼顾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既保
17、证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也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实践的价值追求。 3.分层次参与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来划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初步适应、全面发展和由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三个阶段。因此,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需要依据自身特点,针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可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层次性,又有效把握不同层次的整体性衔接。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关于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培育和弘扬社
18、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各方面,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必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4. 4彭克宏,马国良.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491. 5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117-122.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编辑:段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