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13050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例谈幼儿分类教学的一般过程幼儿园数学教育有两条主线,一是它的逻辑性,一是它的应用性。应用性(主要是与生活的联系)目前逐步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不能把握它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的无逻辑状态”教学过程的无逻辑状态和内容安排的无逻辑状态。具体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又是多样的,而这些问题又主要集中在活动目标的定位和活动过程的设计上。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本刊将从本期开始,邀请专家就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幼儿数学教学中的代表性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并给出教学策略建议,以飨读者。 分类,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

2、是幼儿对集合及其元素的同类性特征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幼儿园分类教学所涉及的类型有许多,虽然它们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感知和辨别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分类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对象分在一起,因此,感知、辨别和寻找分类对象的共同属性是引导幼儿进行分类的前提。幼儿只有充分地感知和辨别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因此,教师在出示分类对象后,应根据分类目标,向幼儿提出感知、辨别物体特点的要求,然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和感知。 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动中

3、,在第一层按货物的名称分类前,教师向幼儿提出观察要求:“小熊要开一家商店,它进了很多货物,你们看,都有些什么?”目的在于让幼儿感知和辨别货物的名称,以便为接下来的按名称分类作准备。在第二层按货物的其他特征分类前,教师同样向幼儿提出观察要求:“这个柜台里放的是什么?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其目的也在于让幼儿感知和辨别货物的特征,为幼儿进行第二层分类作准备。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对物体名称、特征或差异的感知和辨别,或者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就可能出现幼儿把不同特征的物体混合地放在一起的现象,影响了幼儿对分类的感知和理解。 二、提出明确的分类要求 幼儿是否明确分类的要求是他们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并取得预期效

4、果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幼儿进行实际的分类操作之前,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幼儿,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教师的指令一般有三种:一是要求幼儿按范例分类,即先由教师拿出一个物品作为范例,然后要求幼儿从一堆物品中把“和教师一样的物品”都拿出来。如教师先拿出一个圆形的物品,然后要求幼儿拿出“与老师拿出的物品一样形状的物品” 。这种分类要求一般在小班刚刚开始进行分类教学时进行。二是要求幼儿按教师的口头指令分类,即教师只用口头的语言向幼儿提出分类的要求。如“请你们把相同形状(或数量、用途等)的物品放在一起” 。三是要求幼儿按标记分类,即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标记,然后要求幼儿按标记分类。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

5、动中,第一层分类前,教师向幼儿提出的分类要求是:“你们能不能将一样的货物摆放在一起?”这一要求能使幼儿明确是把相同名称的货物分在一起。第二层分类前,教师则根据活动的目标,向幼儿提出更高的分类要求:“将每个柜台里的物品按不同的特点再分一分。分好后,数一数每份有多少?用简单的标记来记录。 ”在这一分类要求中,不仅有分类的标准,而且有记录、统计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才能使幼儿知道应怎么分类,也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三、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幼儿是否学会分类,并在分类中体验集合的概念,需要通过幼儿的分类操作来完成。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操作时间,让幼儿与同伴、材料和教师进行互动,在充分的

6、观察、交流和探索中学会分类,积累分类的有关经验,而教师根据活动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则是必不可少的。 让幼儿感知和体验集合的概念,是教师实施分类引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对幼儿进行分类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分类,让幼儿体验集合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幼儿感知集合的概念。如问幼儿:“你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以引导幼儿体验并说出:“我是把 放在一起的。 ”“因为它们都是 。 ”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虽也在操作、分类,但往往不能自觉地体验和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集合的概念。在幼儿园的很多分类教学中,这一重要的任务往往被老师们忽视了。 在幼儿分类的活动中蕴涵着类和子类,即整体

7、和部分的关系,这一数学关系也需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才能充分地体验。因此,在幼儿(主要指大班幼儿)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引起幼儿比较“是刚才的材料多,或者是分后的每一类材料多” 。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幼儿感受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分类的过程中,会出现分类错误的现象,此时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如有的幼儿把分类对象放错了,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是不是全部都是红色?”有的幼儿没有把全部的物品找出来,教师应提醒幼儿:“你有没有把全部红色的卡片都放在一起?”有的幼儿忘了分类的标准或分类标准错误了,教师应向幼儿提出:“应该怎么分?”或要求:“你认真看看,老师是怎么

8、分的?” 四、师幼共同讨论分类的结果 当幼儿对分类材料已充分操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分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幼儿表达的需要,而且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学习,丰富和巩固各自的分类经验。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幼儿对分类经验的积累情况,以便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作出判断和调整。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集合的意识,而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则应让幼儿了解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如在下面的“小小商店”的活动中,对于幼儿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分类,教师都把引导幼儿理解类和子类的关系作为自己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五、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巩固对分类的认识 幼儿对数学的感知和认识是不可能一

9、次性完成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组织多样化的分类操作和游戏,以满足幼儿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以此来巩固幼儿的分类经验。下面提供一些幼儿园常见的分类游戏或操作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找家:幼儿带上胸卡(或头饰等) ,寻找特征相同的家。如带圆形胸卡的幼儿,找圆形的家。 捉小虫:幼儿扮演不同颜色(或其他特征)的小鸡,到草地上捉相应颜色的小虫,并把相同颜色的小虫放在一起。 捡树叶: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捡树叶,引导幼儿根据树叶的不同类型、特征自由分类。 拾豆豆:把纸做的红豆豆、绿豆豆放在地上,引导幼儿边走边念儿歌:“红豆豆,绿豆豆,拾到豆豆放筐里,红豆豆放红筐里,绿豆豆放绿筐里。 ”儿歌念完,幼儿拾地上的豆豆并放在相应颜色的筐里。 穿珠子:提供不同颜色(或大小、形状等特征)的珠子,要求幼儿把相同特征的珠子穿在一起。 喂娃娃:幼儿根据娃娃的不同特征,喂相应特征的食物。 小熊开店:按相同特征给货物上架,用一定特征的推车,买相同特征的商品(如红色的推车,买红色的商品) 。 幼儿园的分类教学内容很多,各年龄段都有具体的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各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要考虑各年龄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认知特点。同时,要遵循分类教学的内在规律,扎实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分类教学的任务,促进幼儿数学素质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