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亚雄:“我要走的道路正是参加共产党”刘亚雄是五四运动后三晋妇女参加革命的先驱者之一,1924 年参加革命,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 60 余年。青年时代的刘亚雄,正直热情,无私无畏,在斗争洗礼中确立与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主张。 不守纪律的“坏学生” 1901 年 10 月 22 日,刘亚雄出生于山西兴县黑峪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刘少白早年间曾考取清末贡生,后来在辛亥革命的大风暴中接受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成为一名有爱国心、正义感的开明绅士。作为长女,刘亚雄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倍受关爱和疼惜。 一般的农家女孩,受封建礼教约束,在家专事女红,大多极少抛头露面。而刘亚雄在家
2、人的娇惯下逐渐养成了任性洒脱的性格,不仅对缝补刺绣毫无兴趣,而且还和村里的男孩子们一起爬墙头,嬉戏打闹。 在 8 岁那年,刘亚雄被家人送到距黑峪村 50 余里的韩家截村的娘舅家里读书。她的舅老爷是前清秀才,在村里办有一间私塾,这里成了她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因舅老爷思想守旧,为人古板,每每上课,总会板着面孔端坐正堂,满口之乎者也。其他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地跟着先生读圣贤书。 “野”惯了的刘亚雄忍受不了这种沉闷的学习环境,也对整日吟诵似懂非懂的百家姓 列女传 千字文等陈旧诗书文章不感兴趣,因而不肯用功。舅老爷虽屡次训诫但仍不见其改观,无奈地摇头叹息:“竖子不可教,朽木难雕也。 ”但刘亚雄绝非“朽
3、木” ,她反感的是呆板枯燥的旧学问,对新鲜活泼的观点、事物兴趣极高,对于父亲给她买的新书爱不释手,直到年老仍能默念其中的句子。 鉴于此,提倡兴办女学的刘少白将 11 岁的刘亚雄带到太原,送进阳兴公立女子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对此她曾撰文回忆:“在这所所谓的师范学校里,却遇到各式各样的管束,住校学生假日回家必须亲属来接,或委托他人拿上学校出入证来接,否则终年不得出校门” , “至于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团体的活动,如体育文娱组织也是不容许的,若带有政治色彩,那就更不在话下” 。 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刘亚雄与一些同学在校内办起了一种油印刊物,在上面写些爱国文章,针对时局发表
4、议论。她的思想也逐渐发生转变,更热衷于接触和了解各种救国思想和观点,如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新青年 、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写的书、资产阶级文学家胡适的白话文等,在懵懂中寻求救国之路。当刘亚雄得知同学赵文静等二人因无力抵抗封建婚姻而遁入佛门后,竭力劝说她们继续学业,与包办婚姻抗争。但在刘亚雄劝说下返校的赵文静等 2 人,学校不仅未给予理解和同情,反而以玷污学校名誉为由企图开除她们,校长张理寿还气势汹汹地对规劝二人的刘亚雄指责道:“你目无校规,也太胆大包天了吧!谁叫你把赵文静找回来的?这种伤风败俗的人就不配做学生!”刘亚雄毫不示弱地反驳道:“女子也是人,凭什么遭受凌辱还要忍气吞声?为什么男子为所欲
5、为却要让女子承担痛苦?这算哪家的风,什么社会的俗!时代不同了,我希望校方注意潮流、识时务,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校规,收回开除赵文静二人的成命,否则被动的局面将不可收拾。 ” 张理寿理屈词穷,鉴于大批学生的反对呼声,不得不收回了成命。而刘亚雄这个不安分的“坏学生”则成了学校当局的眼中钉,在又一次因争取学生正当权益而与校方公开谈判的过程中被学校记了大过。 站在北京女师大 “驱杨”斗争前列 1921 年底,刘亚雄从省立女师毕业,在校期间与校方的抗争经历使她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转变,她希望从事教育事业,以此启发妇女的觉悟,更好地帮助她们解除痛苦。抱着这种理想,她进入省立女师附属小学当老师。一年后,为了更好地从
6、事教育工作,她以高分考上了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即北京女师大) ,并于 1923 年秋正式进入北京女师大文预科学习。 入校之初,刘亚雄潜心读书,以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现实使她的愿望落空。1924 年冬,震动全国的北京女师大学潮发生。事情的起因是时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思想守旧,专横跋扈,在学校排挤进步教授,安插亲信,限制学生自由,师生多有不满和怨言。恰巧有 3 名学生因内战动乱回家而未能及时返校遭学校开除。面对校方的无理决定,刘亚雄和赵世兰、许广平、蒲振声、郑德音等人挺身而出,组织学生召开会议成立学生自治会,多次与校方交涉,希望学校收回处理决定,并改变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杨荫榆不仅没
7、有接受学生的合理请求,还在 1925 年 5 月 9 日开除了许广平、刘和珍等 6 名学生骨干,并封锁了学生自治会办公室。她的这一行为不但未能平息风波,反而激起广大学生的反抗,学生会也封闭了杨荫榆的办公室,贴出大标语,不许她进校。学生集体罢课。5 月 27 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薄?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知名教授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支持 6 名被开除的学生,指责杨荫榆“混淆黑白” “偏私谬戾” 。校方和学生的斗争逐渐走向白热化。与此同时,负责对外联络工作的刘亚雄和赵世兰往来于学界名流、社会团体和新闻报馆之间,积极寻求各方支持。在她们的努力下,中共北京市委派地下党员
8、夏之栩秘密入校指导学生运动,李大钊也公开为学生提供帮助。 当时的刘亚雄为了争取学生的正当利益,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晚上,她用报纸罩着灯泡,伏案刻写材料并动手油印,常常整夜不眠;白天,她四处奔走,往来于兄弟院校之间,散发油印传单,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女师大学潮的始末,并与市学联、 京报 世界日报等报社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 一场“驱杨”学潮,逐渐演化为反对北京教育界独裁体制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运动。感到事态日益严重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于1925 年 8 月 1 日采取强制措施,下令封闭了女师大,并调集军警把守校门,不准学生自由出入。几天后,还停水停电,意在瓦解学生们的斗争意志。被封锁在校外的刘亚雄
9、等人积极与北京学联和各兄弟院校联系,筹款购买馒头、包子、烧饼、罐头等食物和饮用水,用筐投进女师大校内,支援并鼓励校内学生继续抗争。8 月 22 日,无计可施的大批军警冲入学校,逮捕住校学生 40 余名,反动当局也贴出告示,宣布解散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这些柔弱的女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在中共北京市委地下组织的指导下,刘亚雄等人积极投身到了复校工作中。在北京宗帽胡同 14 号租赁民房,以鲁迅为领导,成立学校委员会,聘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办起了由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组织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许寿裳、李石曾、易培基等进步教授和李大钊纷纷给学生义务授课。身为历史系学生的刘亚雄,有幸聆听
10、了李大钊等教授所讲授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初步学习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12 月,随着北京革命形势逐渐有利于民众,易培基取代章士钊出任教育总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复校,刘亚雄等人回到原校,为期一年的女师大“驱杨”斗争终获胜利。 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女师大学潮锻炼和教育了刘亚雄,使她的思想由为受难同学出头的“义愤填膺、仗义执言” ,转变成为争取民族崛起而牺牲奋斗的“有理有据、目标明确” 。在那段从事外联的工作中,夏之栩曾多次给予她帮助和指导。她还认识了赵世兰的弟弟、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之一的赵世炎,在相处中,赵世炎向她介绍了苏联的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书籍。 在一次次运
11、动和斗争中,刘亚雄的思想日渐成熟,随着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加深,逐渐树立起了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理想,她说:“我懂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是枝枝节节所能改好的,没有彻底的变革是不会有什么出路的,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我要走的道路正是参加共产党。 ”并正式提出入党申请。1926 年 2 月底,党组织在经过考察之后批准了她的入党要求。在随后的党组织生活中,刘亚雄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她以女师大代表的身份,被党组织委派到北京学联工作。刘亚雄终于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站到了学生革命风暴的中心,迎接新的斗争挑战。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学生为了抗
12、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在段祺瑞政府门前游行示威时,反动当局竟下令开枪镇压。47 人被打死,150 多人被打伤,史称“三一八”惨案。冲突中,女师大学生代表刘和珍、杨德群牺牲,张静淑受重伤。因病留守学校的刘亚雄幸免于难。听闻惨案发生,她悲愤、焦急地立刻带领部分留守同学赶到惨案现场,希望救援遇难同学,但反动当局却封锁现场,不准她们接近。经过激烈交涉,刘亚雄等人终于在当晚抢出了牺牲同学的遗体和受伤同学。25 日,女师大举行悼念活动,追悼刘和珍、杨德群二人,鲁迅撰文称她们是“真的猛士” ,并发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怒吼。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结。 “三一八”惨案后,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占
13、北京,疯狂镇压进步势力和爱国运动,杀害京报社长邵飘萍,查封市学联,最后还以教育部的名义开除了 20 多名北京学联执行委员会成员的学生学籍。刘亚雄名列其中。她后来回忆说:“从 1924 年闹反杨运动起到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被开除,我的思想变化很大,开始我看问题是直观的、简单的,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平,阶级的矛盾,斗争的复杂、尖锐。在这一年半内,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如何蹂躏侵略中国,军阀如何卖国欺压人民,反动走卒如何助纣为虐。亲身体会到人民对敌人的仇恨,反抗斗争的坚决,认识到国家要独立,人民要翻身,就要斗争、要革命。” 面对北京的严酷斗争形势,刘亚雄等 4 人受党组织委派,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这让她把所经历的鲜活斗争实践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面,同时也让她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更为具体、生动的革命经验,成为指导她一生从事革命工作的宝贵财富。刘亚雄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刚毅、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1928 年底,中国国内形势急剧逆转,中共党组织受到严重冲击,急需共产党员回国参与斗争。根据党的指示,刘亚雄中途辍学回国,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