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启趋势,教育成本在不断提高,高校的收费制度和体制也有所改革。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高额学杂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已经成为收入较低家庭的沉重负担。民办高校贫困生担负着沉重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都成为目前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著作的基础上,为建立适合民办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高民办高校资助工作实效,以真正实现维护贫困生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的权益。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到教育方面的资金也逐渐增加,近十几年来,为了维护贫困生接受教育的权益,让更
2、多的贫困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受到了政府、社会群体的普遍关注。同时,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积极共同关注大学贫困生的氛围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在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截止 2015 年 5 月,全国普通高校总数 2553 所中正规民办高校总数 722 所,占普通高校 28.28%,河南省普通高校 129 所,其中民办 37 所,占比率 28.68%;截止 2014 年 12 月,全国在校生人数 2468.1 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 557 万人,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 22.57
3、%。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贫困生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 一、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于民办高校的高额学费。从近几年民办高校的收费情况不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相对公办高校而言高出很多,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及城镇低收入家庭,所在学校的收费标准与现有的家庭收入水平严重不平衡,再加上高校的学杂费、住宿费和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以学费标准 10000 元、住宿费 1200 元和月均 800 元的生活费计算,完成一年民办高校的学习、生活费用大概需要 20000 元,那么完成四年的民办本科教育需要花费 8 万元左右。如果以 2014
4、 年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来说,要培养一名民办大学的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 8 年的收入,而需要一个农民 15 年的收入。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额的快速上涨,成为“上学难”的直接原因。 (2)贫困生界定存在特殊性。目前高校界定平困生的标准是按照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中对贫困生的定义界定的,忽略了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存在特殊性。 (3)民办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缺乏,资助资金来源单一。目前情况对贫困生的各种补助,除了有限的勤工助学经费外,其他资助资金都依靠政府的拨款。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政府对民办高校资助分配的比例小,拨款少,只能资助到较少的贫困生。与此同时,国家在制定的资
5、助政策中,其设定资助标准的依据是公办高校的平均学费水平。相对于学费水平较高的民办高校贫困生,国家的奖助学金资助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生活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高额学费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单一,资助金额有限,资助的力度偏小。 (4)贫困生担负着沉重的生活和心理压力。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在校贫困生相对较低的生活消费水平,沉重的家庭严重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在我们日常的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发现:一是贫困生中存在个别学习拔尖,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个别贫困生成绩非常差,心理问题极其严重,自闭、自卑。 二、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策略与建议 (1
6、)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贫困生“奖、助、勤、贷、免、补”资助力度。这将对帮助那些没有能力支付民办高等教育费用或者支付能力较低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贫困生数量的增加,国家和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奖、助、勤、贷、免、补”的覆盖面,加大经济投入,提高资助力度,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减轻贫困生家庭经济压力,切实满足民办高校贫困生需求。 (2)建立并完善社会资助制度。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当中。可通过制定“资助教育企业税收减免”等经济政策,建立“教育资助优秀单位及个人宣传网络平台” ,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
7、颁发“教育资助先进单位” “教育资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措施,鼓励和促进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高等教育资助工作,为高校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宽社会资助渠道,通过发行公益基金和“教育彩票”等方式完善资助,从而形成全社会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关注民办高校学生。 (3)各民办高校要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是高校实施贫困生资助的有效途径,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不但能够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创造校内教、研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积极创造教辅、教研岗位,实现勤工助学活动;积极拓展校外勤
8、工助学岗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大力发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能够扩大勤工俭学渠道,还可以为贫困生积累工作经验。 (4)加强贫困生精神资助,建立心理救助措施和机制。面对贫困生所承担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心理援助作为贫困生资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首先要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心理承受力,树立信心。 (5)注重精神“补钙”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补助的同时更应进行精神鼓励,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和个人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
9、生,给予他们精神鼓励,通过心理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对贫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优秀贫困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余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王华波.新资助体系下民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张丹.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5:279-280 4刘学民,郑加俭.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04;224-226 5李帅卫.河南省民办高校贫困生助学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01;64-67